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物馆简介 > 三五观察网 ||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三五文化馆

三五观察网 ||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三五文化馆

2024年10月30日 08:33:50 来源:三五非遗博览馆 访问量:1968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金源文化路线——女真史话馆

三五非遗馆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

老首长曾任原空军司令员 景学勤中将题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座以展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专业博览馆,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馆内开设三大旅游参观路线,金源文化路线、非遗文化路线,民俗文化路线,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百遗荟萃、万世师表、传世老汤、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王军记忆、70年代靠山屯、巨源工商、农村往事、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市井生活);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7类: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10类: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来自36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5353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7位,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堪称各工艺技艺荟萃之地,艺术风格争艳之所,瑰宝魅力绽放之处,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金都五帝园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

老首长曾任原南京军区司令员 向守志上将题

对联

藏古国千秋之瑰宝

展中华万代之文明

曾任原空军司令员 景学勤中将题

  

一、满绣孙艳玲

艳玲妙手,丝线交织呈满绣奇景

技艺传承,针针勾勒续非遗华章

满绣二十四孝

创作说明:满绣作品以二十四孝为主题。在创作中,孙艳玲运用传统满绣技艺,从选线到针法都精心斟酌。色彩上,选取鲜明又不失古朴的色调,展现孝文化的庄重与温暖。图案设计上,生动刻画每一个孝道故事场景,人物的神情、姿态细腻入微,力求让观赏者能直观感受其中情感。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期望通过满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将二十四孝蕴含的美德传承、弘扬,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这一文化瑰宝。

孙艳玲简介:

孙艳玲,出生于1978年3月,满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起随外祖母于张氏和母亲于秀英学习满族刺绣。2007年开办滟杰绣庄,创立“渤海鞋鞨绣”品牌,开发出刺绣服饰、静物画、风景画、装饰挂件等系列产品。

满绣简介:

满绣历史悠久,是满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采用丝线在织物上绣制,针法丰富多样,如齐针、套针、滚针等。图案题材广泛,包含满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满绣作品色彩艳丽、构图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14年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

楹联

孝艺流芳二十四孝传承千古

美德满绣绝技演绎万种风情

24-01《啮指痛心》60*60cm

曾参,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里穷,他常入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怎么办好,看曾参还没有回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24-02《闻雪泣墓》60*60cm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24-03《刻木事亲》60*60cm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24-04《行佣供亲》60*60cm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24-05《尝粪忧心》60*60cm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4-06《百里负米》60*60cm

仲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24-07《弃官寻母》60*60cm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08《涌泉跃鲤》60*60cm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24-09《亲尝汤药》60*60cm

汉文帝刘恒,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24-10《卧冰求鲤》60*60cm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24-11《扇枕温衾》60*60cm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24-12《哭竹生笋》60*60cm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4-13《扼虎救父》60*60cm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4-14《拾葚异器》60*60cm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24-15《怀橘遗亲》60*60cm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24-16《涤亲溺器》60*60cm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24-17《乳姑不怠》60*60cm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24-18《芦衣顺母》60*60cm

闵损,孔子的弟子。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4-19《为母埋儿》60*60cm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24-20《戏彩娱亲》60*60cm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24-21《乳姑不怠》60*60cm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4-22《鹿乳奉亲》60*60cm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24-23《卖身葬父》60*60cm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24-24《孝感动天》60*60cm

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赞满绣二十四孝

满绣华光绘孝篇,二十四景韵相连。

彩丝绣出人间爱,巧手缝成世代传。

郭巨埋儿呈大义,曾参啮指感亲颜。

弘扬孝道留经典,满绣风姿万古传。


孙艳玲满绣二十四孝赋

夫满绣者,非遗之瑰宝,针线交织,绣出千古风华。二十四孝,传统之美德,孙艳玲以针为笔,绘就孝之华章。

观其绣品,丝线飞舞,色彩斑斓。二十四孝故事,栩栩如生呈现眼前。孝感动天,虞舜之贤德,孝感天地,万民敬仰;戏彩娱亲,老莱子之至孝,斑衣娱亲,承欢膝下;鹿乳奉亲,郯子之纯孝,身披鹿皮,取乳奉亲。

孙艳玲绣二十四孝,针法细腻,线条流畅。以针传情,以线达意,绣出孝子贤孙之深情。其绣品不仅是艺术之佳作,更是道德之典范,教育后人,弘扬孝道。满绣二十四孝,传承千古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孙艳玲以其精湛技艺,让二十四孝故事永留人间,激励后人,践行孝道,传承文明。


满绣圆明园四十景

创作说明:

作品以满绣展现圆明园四十景。满绣技艺精湛,色彩丰富,针法多变。创作中,孙艳玲深入研究圆明园历史资料与旧貌图像,力求精准还原每一处景致。从宏大的建筑轮廓到细微的花草装饰,皆用丝线精心绣制,让其承载历史记忆。选用高品质绣线,增强视觉与触觉质感。希望通过满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让圆明园四十景重放光彩,唤起人们对其辉煌的追思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楹联 绣艺流芳

孙艳玲纤手运针,满绣铺开,圆明园景四十重现,针针绽彩呈绝技

非遗艺精心传韵,锦丝飞舞,华夏文明千载续绵,线线含情谱华章

40-01《长春仙馆》63*63cm

长春仙馆: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1726年)。初名莲花馆。自雍正七年起成为皇四子弘历的赐居之处,以此自号“长春居士”。长春仙馆,门三楹,殿五楹,四围山环水绕,进出由木桥与其它景区相连接,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

40-02《鸿慈永枯》63*63cm

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位于圆明园西北隅,皇家祖祠。仿景山寿皇殿建造,建于乾隆七年,完全仿建故宫太庙。为园内规格最高的建筑,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楹,殿内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北为紫碧山房。

40-03《正大光明》63*63cm

正大光明:为圆明园正殿。位于圆明园大宫门之内、本景为圆明园四十景之首,实即清帝在圆明园的前朝。正大光明前为出入贤良门,左右有东西配殿五楹,分别为茶膳房、御书房、清茶房和军机处。

40-04《勤政亲贤》63*63cm

勒政亲贤:西与正大光明毗连。本景区为前朝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帝在园内听政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功能类似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帝在园内召见群臣御门听政必在此殿:亦是阜帝平时批省章奏、召对臣工、引见官员和会见外藩王公之所。

40-05《九州清晏》63*63cm

九洲清晏:位于圆明园西部,九洲景区中轴线上,前湖与后湖之间。为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九洲清晏其名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雍正初年起大规模扩建圆明园,此部分景区成为帝王重要的寝宫区,此处也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和各地衙门,向皇帝呈览贡品、物件、画册的地方。

40-06《镂月开云》63*63cm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圆明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建筑木料以捕木为主,殿顶覆二色琉璃瓦: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又亲题“纪恩堂”匾额。

40-07《天然图画》63*63cm

天然图画:主体建筑为一方楼,楼北为朗吟楼、竹落楼、五福堂、竹深荷静,西为静知春事佳,东为苏堤春晓。临湖建有朗吟阁和竹逼楼,登楼可远眺西山群岚,中观玉泉万寿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风光,景象万千,宛如天然图画一般。

40-08《碧云书院》63*63cm

碧云书院:位于圆明园西北隅,紫碧山房之南,鸿慈永祜之东。本景平面为眉月形(眉月轩),内有抒藻轩、涵远斋、随安室,隔溪有“断桥残雪”,仿杭州西湖十景。

40-09《慈云普护》63*63cm

慈云普护:本景前殿临后湖,三楹,称“欢喜佛场”。北为楼宇三楹。楼上祭祀观音,楼下祭祀关帝。东为龙王殿。欢喜佛场殿内供奉的是藏教密宗欢喜佛,以求多子多孙。龙王殿内供龙王,为的是风调雨顺。自鸣钟楼大自鸣钟为其早起理政提醒时间所以该景建筑虽少,但实用功能却很强。

40-10《上下天光》63*63cm

上下天光:本景是圆明园较早修建的一组建筑,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建成。上下天光景区的命名来自北宋文豪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的诗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0-11《杏花春馆》63*63cm

杏花春馆:本景建自康熙年间,初称菜圃,后亦总称春雨轩。雍正五年(1727)二月挂“杏花春馆”、“杏花村”御书匾。在雍正时期被称为杏花村,取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歌《清明》中的意境建造,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乾隆九年成图时,矮屋疏离,环植文杏,前辟小圃,一派村野景象。乾隆二十年(1755)本景中前部有较大改建。

40-12《坦坦荡荡》63*63cm

坦坦荡荡:仿杭州“花港观鱼”景,是圆明园中专设的养鱼区,四周建置馆舍,中间开凿大水池。此景位于后湖西岸,堆山低而少建筑小而矮以平坦见长,可将西山景色引入。坦坦荡荡,三楹,前为素心堂,后为光风霁月,东北为知鱼亭,凿池观鱼。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是皇帝观赏金鱼最佳处,俗称金鱼池。

40-13《茹古涵今》63*63cm

茹古涵今:为书房。正殿五楹,后为韶景轩、茂育斋、竹香斋。本景共有殿宇、房间、游廊、平台39座148间,重檐大亭一座,垂花门一座,随墙门五座。该景为皇帝冬季读书之地,装修较豪华。室内有楠木樟板,四面窗装饰有紫檀木窗框,楠木窗芯。该景盛时植有松柳,竹香斋前为竹林。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较大的改建。

40-14《万方安和》63*63cm

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旧称万字房,万方安和建筑平面呈“”字形,整个汉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的殿宇。万方安和对岸建有一座十字大亭俗称“一字亭”,十字亭顶还安设一个铜凤凰,十字亭周围栽种了许多珍贵花卉、树种。

40-15《武陵春色》63*63cm

武陵春色:在万方安和东北、过石洞,池北为五楹敞轩壶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南为洞天日月多佳景。再过山口为桃花坞、桃源深处、绾春轩、品诗堂。

40-16《山高水长》63*63cm

山高水长:山高水长楼为一座西向的两层楼房,上下各9间:前环小溪后拥连岗,中间地势平坦,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也经常举行比武赛箭。隔河为土山,平日是圆明园禁军练兵场所,有乾隆“土墙”诗碑,每年正月在此设宴招待外藩王公,欣赏烟火表演,东有皇子住所“十三所”。

40-17《月地云居》63*63cm

月地云居:佛寺。位于圆明园西面,鸿慈永祜之南。本景正殿五楹,前有方殿,后楼七楹。东为法源楼,再东为静室,西北为刘猛将军庙。

40-18《汇芳书院》63*63cm

汇芳书院:位于圆明园西北隅,紫碧山房之南,鸿慈永祜之东。本景平面为眉月形(眉月轩),内有抒藻轩、涵远斋、随安室,隔溪有“断桥残雪”,仿杭州西湖十景。

40-19《日天琳宇》63*63cm

日天琳宇:位于圆明园西北,在汇芳书院之南。本景为佛堂。有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西后楼,前后楼间有穿堂,各楼之间以天乔相连。中楼前有八角亭“楞严坛”,东有瑞应宫。

40-20《澹泊宁静》63*63cm

澹泊宁静: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以北,日天琳宇东南。本景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东为曙光楼,北为翠扶楼,西门外为多稼轩,东为观稼轩、稻香亭,东北为溪山不尽和兰溪隐玉,西南为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互妙楼。

40-21《映水兰香》63*63cm

映水兰香:位于澹泊宁静之西本景正殿五楹,西向,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知耕织。

40-22《水木明媚》63*63cm

水木明媚: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在映水兰香东北本景为仿扬州水竹居。室内用西洋式水力机构驱动风扇。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用泰西水法”水声造景的先例。北为文源阁,是清廷在全国范围兴建七座藏书楼之一,内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40-23《濂溪乐处》63*63cm

濂溪乐处:位于圆明园北面,汇芳书院之东南。本景是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所围绕的大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

40-24《多稼如云》63*63cm

多稼如云:位于圆明园北面,在鱼跃鸢飞之正殿五楹,周围为稻田。

40-25《鱼跃鸢飞》63*63cm

鱼跃鸢飞:位于圆明园最北面,大北门内偏西。本景为五楹方殿,四面有门。东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南有连绵土山,出山口为多子亭。

40-26《北远山村》63*63cm

北远山村:位于大北门内偏东。本景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呈现浓郁田园景色。有兰野、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涉趣楼、湛虚书屋等建筑。

40-27《西峰秀色》63*63cm

西峰秀色:位于圆明园北面,南为舍卫城,北为北远山村。本景号称园中小庐山,仿照江西庐山改建:后垣的花港观鱼,仿照杭州西湖胜景而建。每年七夕,都在此摆设巧宴盛会。西面隔河为小匡庐,后有龙王庙。东为含韵轩、一堂和气、自得轩、岚镜舫。西峰秀色,西有敝厅及平台,西北石山摩写庐山景色,山有洞府,称三仙洞。

40-28《四宜书屋》63*63cm

四宜书屋:有殿堂5间,正殿称安澜园,为乾隆南巡后,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

40-29《方壶胜境》63*63cm

方壶胜境:本景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诸多尊佛像、佛塔,是一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亭后过桥为方壶胜境正殿,为二层楼宇,前后各五楹,前曰啰鸾殿。北为琼华楼,左右为配楼,之间有天桥相连。方壶胜境东为蕊珠宫。西为三潭印月、天宇空明、清旷楼、华照楼。

40-30《澡身浴德》63*63cm

澡身浴德:是一组以儒家的修身养德思想为意境的景观,它主要由三组建筑组成:以澄渊榭为主的一组三幢临水建筑,澄渊榭北面的望瀛洲,以及再向北土山包围中的深柳读书堂。望瀛洲在澄渊榭北面,是一个建筑在高台上的方亭,用来眺望福海景观。

40-31《平湖秋月》63*63cm

平湖秋月:建自雍正年间。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色。本景正殿三楹,后为流水音,东北出山口为花屿兰皋、两峰插云、山水乐、君子轩、藏密楼。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双峰插云的精华。五孔桥东侧之高台重檐四方亭为“两峰插云”,亦取西湖景名,是乾隆皇帝重阳登高之处。

40-32《蓬岛瑶台》63*63cm

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本景共有三个岛,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

40-33《接秀山房》63*63cm

接秀山房:位于福海东岸南部,建于1731年(雍正九年)前后。此处前俯巨湖澄碧,远望西山秀色。本景区建筑的命名曾有改变;正殿接秀山房后改悬“云锦墅”额。最南部的院落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

40-34《别有洞天》63*63cm

别有洞天:位于福海东南隅山水间。建于雍正八年前后,时称秀清村,乾隆四年定名“别有洞天”。后在嘉庆八年前后,又有多次添建和改建。是座亭台错落、环境幽雅的园中园。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

40-35《涵虚朗鉴》63*63cm

涵虚朗鉴:即雷峰夕照,位于福海东岸。是仿照杭州西湖的雷峰夕照建造的。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

40-36《夹镜鸣琴》63*63cm

夹镜鸣琴:在福海南岸,南屏晚钟以西。所谓“夹镜”,是因为这里北面福海的广大水面,南衔内港,而且二者之间以圆形拱洞的桥亭飞跨,结合水面倒影,正象一面圆形的镜子;所谓“鸣琴”,是指东边山崖上有流泉跌落,冲激于乱石中,发出鸣琴般的声音。

40-37《廓然大公》63*63cm

廓然大公:位于舍卫城东北面。本景是园中较大的一组建筑,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本景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

40-38《坐石临流》63*63cm

坐石临流: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北,舍卫城以南建于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本景可分为西北部兰亭、西南部抱朴草堂、东北部舍卫城、东南部三层戏楼同乐园和中部皇家宫市买卖街五部分。

40-39《曲院风荷》63*63cm

曲院风荷:位于福海西岸,是九洲景区到福海景区的过渡区域。本景正殿一排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九孔大石桥,桥西牌楼题匾为金鳌,桥东牌楼题匾为玉竦,故又名金鳌玉竦桥,是圆明三园里最大的一座石桥。

40-40《洞天深处》63*63cm

洞天深处:本景主要为东西二所及西部南北二岛的上书房,东北部为清宫画院如意馆小院,东夹道外侧邻园墙则是长条状库房院。福园门内东西有两座院落,为诸皇子园居之所。初时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座住所,称福园门东四所。

  

赞满绣圆明园四十景

满绣神工绘景奇,圆明园韵梦中思。

四十景致针间现,千古风光线里披。

正大光明呈浩气,方壶胜境展仙姿。

绣成瑰宝传文化,艺术辉煌后世知。


满绣圆明园四十景赋

圆明园,华夏之瑰宝,园林之奇观。四十景者,如璀璨之星,镶嵌于历史画卷。

观正大光明之殿,气势恢宏,尽显皇家威严。其建筑之精巧,雕梁画栋,阳光映照,熠熠生辉。勤政亲贤之处,为贤君理政之所,运筹帷幄,天下之事皆系于此。九州清晏,仿若人间仙境,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相依,碧波荡漾间,尽显宁静祥和。

长春仙馆,花香四溢,绿柳垂荫。每至春日,繁花似雪,宛如梦幻之境。山高水长,地势开阔,可容万民同欢,盛典之时,热闹非凡。方壶胜境,仿仙山楼阁,烟雾缭绕,似有仙人之姿。而武陵春色,桃花烂漫,似世外桃源,令人心醉神迷。

四十景各具风姿,或壮丽,或清幽,或精巧,或雅致。满绣以丝线为笔,将其一一描绘,针针皆心血,线线是深情。绣出那曾经的辉煌,那失落的璀璨,令后人见之,可思其盛景,可叹其兴衰,铭记历史之沉重与伟大。

  1、《报春图》60*130cm

满绣报春图由孙艳玲创作。这幅作品以细腻的针法和绚丽的色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满绣技艺展现春天之美。针法多变,丝线交织间,花朵娇艳、枝叶繁茂,尽显生机。色彩上,明快鲜丽,契合春之主题。画面布局精巧,元素疏密得当。融入对春天的理解与热爱,传承满绣文化精髓,展现传统技艺与自然之美融合的独特魅力,传递春的希望与喜悦。

  2、《龙凤呈祥》60*80cm

满绣作品《龙凤呈祥》是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画面中,龙与凤栩栩如生,针法细腻,色彩鲜艳。龙象征着权威与力量,凤寓意着祥瑞与高贵。作者以精湛的满绣技艺,将传统文化中的龙凤元素完美融合,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作者的心血与情感,既传承了古老的满绣艺术,又赋予了作品现代的审美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满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刘雅梅满绣

刘雅梅以针代笔,绘满绣华章

满绣艺凭心传承,展非遗魅力

刘雅梅简介

刘雅梅1964年7月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克山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13岁起师从邢淑娴学习满绣技艺,16岁就能绣出一手好活。1991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大量收集传统绣品、绣样,认真整理和发掘满绣传统技艺,在保护和传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绣制品以实用为主,美观结实,实用性强,独具特色。

满绣简介

满族刺绣技艺,历史悠久,是满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它起源于满族的日常生活与民俗活动,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满族刺绣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在各类织物上绣制精美的图案。其针法丰富多样,包括平针、回针、打籽针等,能绣出细腻逼真的形象和绚丽多彩的画面。题材广泛,常选取满族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花鸟鱼虫等元素,饱含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扶林达》60*80cm

满绣扶林达作品以传统满绣技艺展现扶林达之美。针法上,运用多种复杂针法,细腻勾勒轮廓与细节。色彩选取上,依据扶林达特色,用色丰富且协调,彰显其独特韵味。图案设计精心,融合扶林达的典型元素,生动呈现当地风情。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心血,力求传承与弘扬满绣文化,让扶林达在绣品中焕发生机。

2、《八骏图》40*60cm

满绣八骏图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雅梅创作。此作以传统满绣工艺展现八骏风采。从丝线选择到针法运用,都精心考究。色彩搭配上,或浓烈或淡雅,凸显马匹的神韵与活力。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心血,融合传统与个人巧思,既展现满绣独特魅力,又赋予八骏图新的艺术生命,传承与弘扬了满绣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赞满绣刘雅梅

巧手穿针引线,满绣绽露华光。

刘雅梅之妙艺,绣里岁月留香。

丝线编织梦幻,满绣惊艳八方。

刘雅梅之匠心,艺术闪耀如阳。

彩线交织画卷,满绣璀璨无双。

刘雅梅之风采,绣界闪耀领航。


满绣刘雅梅赋

在华夏大地的艺术之林,有一人如璀璨之星,其名刘雅梅,与满绣之缘,宛如天作之合。

刘雅梅者,钟情满绣,心似玲珑,手如柔荑。其幼时,初见满绣,便为那五彩丝线交织之美所迷。丝线在其眼中,是有灵之物,可化平凡为神奇。她投身满绣之海,如痴如醉,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于绸缎之上描绘大千世界。

观其满绣之作,花鸟鱼虫跃然其上,似欲破壁而出。牡丹盛开,花瓣娇艳欲滴,色彩之浓郁,层次之分明,如真花绽于眼前。蝴蝶翩翩,翅膀上的纹路细腻入微,每一针都倾注了她的心血。人物绣像更是一绝,仕女之眉梢眼角尽是风情,眼神中似有故事流淌,发丝如丝缕分明,衣袂飘飘似有风动。

刘雅梅不仅传承满绣之技艺,更赋予其新的灵魂。她将现代之审美融入古老技法,使满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她耐心授徒,为的是这满绣之花永不凋零。她的执着,如同丝线般坚韧,将满绣这一瑰宝紧紧串联,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让满绣之名,远扬四方,成为艺术天空中一抹绚丽色彩,令人赞叹,令人敬仰。她的故事,也如一幅精美的满绣画卷,在人们心中徐徐展开。

  

三、马文侠麦秸画

麦秸为笔,绘出人间万象

匠心独运,传承千古技艺

马文侠简介:

马文侠,现任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剪贴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2000年,她带领全体职工对原集体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使这个1956年建厂的老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展现出非凡领导力与专业能力,在工艺美术领域成绩斐然,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发展。

麦秸画简介:

麦秸工艺画是以麦秆为原料,经过选料、染色、裱平、设计、精细手工制作而成。经过剪、贴等工艺,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鸟、亭台楼阁等工艺品。所有的制作技艺都是手工完成。在中国,麦秸工艺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麦秸画在近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尤为醒目:丁香系列、雪乡系列、松江湿地系列、哈尔滨欧式风格建筑系列、表现的是大幅的写实风景,所以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之誉。

1、《小桥湿地》100*60cm

《小桥湿地》麦秸画以独特视角展现湿地之美。画面中,小桥横跨湿地,麦秸的色泽与纹理生动呈现出桥的古朴、水的灵动。在创作上,精心挑选麦秸,通过剪、贴、烙等工艺,注重光影表现,将湿地的宁静与生机融合。用深浅不一的麦秸表现景物层次,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传递出小桥湿地独特的韵味和意境,给观者以美的享受。

2、《伏尔加白鹤湿地》100*60cm

《伏尔加白鹤湿地》麦秸画,以伏尔加湿地为蓝本。创作中,精心挑选麦秸,通过烫染展现湿地色彩。画面主体是白鹤,或展翅或栖息,麦秸的纹理凸显其优雅姿态。湿地景观以不同色泽麦秸拼贴,呈现出丰富层次,水草摇曳、水波粼粼。旨在展现这片湿地独特生态之美,唤起人们对珍稀物种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赞麦秸画马文侠

麦秸成画,马跃眼前,文侠奇传。

指尖魔法,麦香凝马,文侠堪赞。

麦秸生花,马似风驰,文侠功显。

马奔画里,麦秸传奇,文侠妙笔。

文侠匠心,麦秸为墨,马影翩翩。


麦秸画马文侠赋

观夫麦秸之画,麦秸画之奇工也。生于灵秀之地,心怀艺术之忱。其与麦秸结缘,宛如伯牙遇子期,开启非凡之篇章。

观其麦秸画,若天马行空,独运匠心。麦秸于其手,似有灵韵。经裁剪,如快刀斩乱麻,精准无误;施粘贴,若春风拂花,恰到好处。色彩交织,不艳不俗,天然麦色之美尽显。其作之马,或奔腾于旷野,似有千里之势;或长嘶于厩中,仿若欲破画而出。鬃毛飞扬,如风中劲草;四蹄奋起,似踏云追星。

马文侠以麦秸为墨,以巧手为笔,绘世间之灵骏。其技艺之精,不在一日之功。朝迎晨晖,暮送夕照,日夜钻研,方有此造诣。其麦秸画,非独为视觉之盛宴,更凝其心血、其精神。每一幅皆有故事,或激昂,或沉静,观者无不感其魅力。岁月悠悠,马文侠以麦秸画传情,令传统技艺之花绚烂于今,为艺术之林增一璀璨明珠,令后人慕其风采,赞其功高。

  

四、翟孟义木雕重彩

翟孟义刀下,重彩木雕栩栩如生

艺术殿堂中,民俗文化熠熠生辉

翟孟义简介:

翟孟义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雕重彩”技艺的创始人和传承人。他的木雕重彩作品以几十年前东北人的生活、黑土地上的民俗为基本素材,其技艺大致包括选料、构思、画图、雕刻、打磨、着色、上漆等主要工序。他的作品在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基础上,突出东北木雕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木雕重彩简介:

阿城的木雕重彩是用浓墨重彩覆盖木雕本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多使用张广才岭特产的紫椴木为原料,需经11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以关东风情为主题,内容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传神,具有金源文化、满族文化和关东文化的浓郁氛围,传递着关东文化的基因。

木雕重彩关东童趣

创作说明:重彩木雕《关东童趣》旨在展现关东大地独特的童年韵味。作品以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木雕技艺,刻画了孩子们在雪地里嬉戏、在老树下玩耍等场景。从人物的表情到服饰细节,都饱含生活气息。色彩上大胆运用鲜明色调,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时体现关东民俗色彩的浓郁。选材精良,注重木材纹理与表现内容的契合。每一刀雕刻、每一处上色,都倾注了对关东文化和童真的热爱,唤起人们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楹联:童趣木雕

重彩木雕,雕琢关东童趣,岁月留痕,尽显民间艺术魅力

精心刻画,描绘乡土风情,时光有印,弘扬传统工艺精华

11-01、关东童趣《踢马掌》33*33cm

游戏玩法很简单,人数不限,两人以上就可以玩儿。选好路段,用马掌钉平行划两条线,两线相距3米左右,参与者站在线外,向另一条线投掷马掌钉。谁的马掌钉最靠近那条线内侧,谁为第一名,以此类推。扔出线外者算输只能成为观众,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马掌钉被别人踢走。第一名用脚踢马掌钉,一次尽可能多踢,把马掌钉踢到发线的外侧,一次踢出线外几个就赢几个。大家依次而踢,直至把最后一个马掌钉踢出线。

11-02、关东童趣《扣麻雀》33*33cm

用筛子扣麻雀。这种方法最好也是在冬天,特别是大雪的严冬,麻雀无处寻食。在麦场上扫出一块空地,撒一些的谷子或小米,找来一个大筛子,用一根小木棍儿把它支起来,木棍儿的底端拴上一条细绳,延伸到麦秸垛后面,细绳上还要撒一些麦秸,防止麻雀发现绳子,孩子们躲在麦秸垛后悄悄地观看着。等麻雀挪到筛子下面,猛地一拽绳子,贪嘴的麻雀就被扣住了。

11-03、关东童趣《腊月》33*33cm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11-04、关东童趣《打冰尜》33*33cm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11-05、关东童趣《弹琉璃》33*33cm

溜溜有纯色的也有带颜色的、还有花瓣的。“弹”就是用手把它弹出去,这个动作一般都是由大拇指来完成。弹溜溜可是风靡一时的游戏,这种游戏决大多数都是男孩子来玩,而且还有好多种玩法。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玩这种游戏,也几乎看不到还有弹溜溜的了。也许到我们下一代的时候都不曾听说过。无论听没听过,弹溜溜的游戏都是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的。无论何时,也不会忘记童年常玩的游戏之一弹溜溜。

11-06、关东童趣《踢毽子》33*33cm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11-07、关东童趣《撞拐》33*33cm

脚斗士,其基本运动形式是以单脚支撑,单膝攻击对方,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倒下为取胜目的。这一基本运动形式在民间是以童年游戏出现,称谓有多种,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南方多称为“斗鸡”。据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童年时,都有参与这个游戏,是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中国人最质朴的运动体验。

11-08、关东童趣《新春到》33*33cm

新春到,老的老少的少、笑声高,欢天喜地好热闹哇,大家小巷放礼花、村里村外、劈呖呖啪啦啦、放呀么放鞭炮、孩子们手提着、花花绿绿大灯笼、满街灯火照、满街锣鼓、满街鞭炮、满街是歌声、笑声一浪更比一浪高、新春到、处处掀起了春潮、除旧迎新步步登高。

11-09、关东童趣《轱辘圈》33*33cm

滚铁圈,俗称“滚轱辘圈”,是一种七八十年代农村里的游戏,既是娱乐工具也是健身器材。由一个铁圈和一个铁钩组成,操作时需要极大的平衡能力和技术。玩法:由一个铁圈和一个铁钩组成。要用铁钩勾住铁圈让铁圈滚动起来,自己也跟着跑起来。玩得好的人,不仅可以用铁钩控制铁圈的方向,直走、转弯,猛一发力,还可以让铁圈归去来兮,或使铁圈跳起而不倒。

11-10、关东童趣《滑雪橇》33*33cm

滑雪橇是东北冬季孩子们最喜爱的室外游戏之一。雪橇又称爬犁,为什么叫它爬犁呢?因为这种工具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犁杖”,可能古人是受了“犁杖形式的启发。“爬”,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远远看去像在地上爬,所以称之为爬犁,既准确又形象。爬犁是生活在北方冰雪世界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孩子们有趣的室外活动。

11-11、关东童趣《扇啪叽》33*33cm

啪叽就是象声词,读音就是piàji,第二个为轻声,这是东北的一种叫法。具体玩法就是扇啪叽,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一张啪叽扇到地上产生的风力使另一张啪叽翻面,就算赢了,当然规则要事先讲好,扇先后顺序一般是由石头、剪刀、布来决定。在东北这是男孩子们都会玩的游戏之一。


赞木雕重彩关东童趣

木雕重彩似幻奇,关东童趣展生机。

刀工彩绘凝精意,岁月悠悠梦亦栖。

民俗画卷其中聚,欢笑童颜惹忆弥。

艺术之花长绽处,韵传千古永留题。


木雕重彩关东童趣赋

观夫木雕重彩之关东童趣,若启岁月之珍匣,展民俗之画卷。其作也,以木为帛,以刀为笔,赋生命于斯,呈童趣之缤纷。

斯木雕之妙,在其形神兼备。或见顽童嬉雪,红巾翠袄,憨态可掬。双瞳剪水,映雪之晶莹;笑靥如花,绽春之烂漫。其戏雪之态,或团雪球,或滑于冰,动作如生,似闻其欢叫之声,响彻关东之原。又有童戏夏时,柳下捕蝉,身轻如燕,蹑足而前,目不转睛,唯恐蝉惊。木雕之细节,纤毫毕现,蝉翼之薄,童面之汗,皆历历在目。

重彩之施,更添神韵。色彩斑斓,非俗艳之流,乃民俗之真韵。红如丹霞映雪,绿似翠柳扶风,蓝若晴空之洗,黄比秋菊之金。诸色交织,如梦幻之网,罩于童趣之上,使其仿若从时光深处走来,带着关东大地的质朴与热情。

此作亦藏深情,忆往昔之岁月,念关东之风情。每一处雕琢,皆为对童真之缅怀;每一抹色彩,皆是对乡土之眷恋。观者无不心生共鸣,似归童年之庐,重享无忧之乐,其价值岂在木石之间,实乃灵魂之慰藉,民俗之瑰宝也。

  

木雕重彩母与子

创作说明:重彩木雕“母与子”主题饱含深情。创作初衷是展现母子间的深厚情感,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在形象塑造上,母亲的姿态与神情慈爱而温柔,孩子的天真烂漫通过细腻的刀法呈现。色彩运用上,选取温暖柔和色调,强化情感氛围。木材选择精良,为作品奠定质感基础。每一刀都倾注心血,力求让观者能感受到母子之间那种无私的爱与关怀,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珍视。

楹联:翟氏佳作

木雕重彩,母子相依情切切

技艺精湛,形神兼备意绵绵

10-01母与子《绿风》37*33cm

绿油油的田地象征着收获和希望。新生命的诞生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父母所有希望的寄托。爸爸孩子正直、自信,遇到困难可以坚强乐观的面对,妈妈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感受到的是人间所有的美好,可以拥有所憧憬的未来…

10-02母与子《暖洋洋》37*33cm

“暖阳三月天,春耕在田间”东北农村的女人很辛苦,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子的,农闲时要照顾孩子,农忙时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到田间地头干活,但对于朴实的东北女人来说,这样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10-03母与子《宝贝》37*33cm

在妈妈的眼里自己的子女无论年龄多大都是孩子,都是自己的宝贝,没有一种感情能超越母爱的无私,妈妈总想把世间最美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天涯海角,无论走到那里都走不出妈妈温暖的目光,任何的甜蜜话语都抵不过妈妈的一句宝贝。

10-04母与子《艳阳天》37*33cm

温暖明媚的春光里,妈妈背着孩子走在田间小路。有人说妈妈的爱体现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妈妈的爱体现在失意时的劝解和安慰,其实妈妈的爱简单到可以是一句暖心问候和温柔的注视。

10-05母与子《早春》37*33cm

早春虽然气温转升,但常是乍暖还寒,尤其是湿度较大早晚温度较低,因此,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使人感到比严冬还难受。对于农民来说是农忙时节,要抓紧完成春耕,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这个时间背着孩子忙活在田间的妇女。

10-06母与子《纳鞋底》37*33cm

但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前,纳鞋底这项活计还广泛流传于民间。那个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小孩子穿鞋又费,有几家舍得经常买鞋穿呢!不少家庭都要自己手工做鞋子穿。家中有女儿的,从十几岁起就要学着纳鞋底,帮母亲给全家人做鞋子。

10-07母与子《碾房》37*33cm

碾谷磨面的屋子或作坊,都称作碾房。农民家中一般都会有存下的未加工的粮食,这些都需要打碎加工成能食用的面或渣状,为本村方便,一般村庄都建有碾坊,安装石碾或电碾等破碎机器。

10-08母与子《喜秋》37*33cm

喜秋通常指秋收季节。秋收是指秋季收获农作物。秋收作物是当年春夏和夏秋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棉花、烟叶、芝麻等。秋收时节一般在农历秋分前后。

10-08母与子《农闲》37*33cm

农闲一般指农事比较少的日子。那么农闲的时候农民们靠什么打发时间呢?在北方的农村多数人就会三五成堆的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等等。还有一部分人会在周边的一些地方打工的,毕竟对于勤劳的农民来说,时间是很宝贵的,他们要不断的为家庭增收。家里有待哺婴儿的女人们这个时候就可以专心带孩子了。

10-10母与子《喜临门》37*33cm

在农村办喜事一般都会摆上几桌喜酒,邀请亲朋好友到场庆祝,可称得上喜事大摆酒席宴请宾客的喜事有:嫁、娶、添丁等等,其中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的就是家里添丁,在农村有种说法孩子的诞生还能给家里带来好的财运。


赞木雕重彩母与子

木雕重彩母与子,似有深情永不息。

色彩斑斓映双眸,母爱光辉耀于此。

刀工精巧神韵现,母婴之态暖心底。

艺术之花绽绚烂,观者无不皆称奇。


木雕重彩母与子赋

观木雕重彩之《母与子》,若沐春晖,心为之暖。

其材也,或为檀木,纹理细腻,质若凝脂,承载雕者之匠心。匠人之刀,如神来之笔,赋予其生命之灵动。母亲之像,端庄温婉,眉目含笑,慈爱之情溢于言表。其发丝如瀑,丝丝入微,似有风拂之轻柔。肌肤之纹理,似有体温之暖,尽显柔和之美。

怀中之子,娇憨可爱,小脸圆润,似在甜梦之中。其小手轻握,似有对世界之初探。母子相依之态,自然天成,毫无雕琢之痕。重彩施之,色彩斑斓而不失典雅。红者,若母之爱,热烈而醇厚;黄者,如暖光之覆,温馨满盈;蓝者,似梦之纯净,为童真添彩。

此木雕也,非仅为木之形,乃为情之聚。有母之护佑,如港湾之安宁;有子之娇弱,似希望之萌芽。观者无不忆及自身之童年,念母之辛劳,感怀于亲情之珍贵。岁月可逝,而此木雕所蕴之情永恒,如传世之珍宝,于世间长放光芒,触动人心之弦,令爱之旋律永奏。

  

五、于久文龙江皮影戏

驴皮影里寻百态,百态千姿,尽显人间喜乐

龙江岸边传千年,千年万载,弘扬华夏文明

于久文简介:

于久文,龙江皮影戏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一生钟情皮影艺术,自幼研习,功底扎实。于久文掌握精湛的皮影制作技艺,从选皮、制皮到雕刻、上色,每一步都精雕细琢,制作出的皮影精美灵动。在表演上,他操作娴熟,通过巧妙的手法赋予皮影鲜活生命,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腔调,生动演绎各种角色和故事。他积极传承皮影戏,开展培训和演出,为龙江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卓越力量。

皮影(龙江皮影戏)简介龙江皮影戏历史悠久,是黑龙江民间艺术的瑰宝。它融合了地方特色文化,以驴皮或牛羊皮制成人物、道具。表演时,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借灯光将影子投射于幕布,同时配以独特的唱腔、音乐和念白。其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龙江皮影戏动作灵活生动,造型精美,色彩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百姓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1、《皮影人物》60*40cm

于久文的龙江皮影戏人物作品独具魅力。其创作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每一个人物都精心雕琢。色彩鲜艳且搭配和谐,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既保留了皮影戏的古朴韵味,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制作过程中,于久文注重细节,从人物的服饰、表情到动作,都力求完美。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对龙江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和文化的洗礼。

2、《皮影人物》60*40cm

于久文的龙江皮影戏人物作品独具魅力。其创作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每一个人物都精心雕琢。色彩鲜艳且搭配和谐,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既保留了皮影戏的古朴韵味,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制作过程中,于久文注重细节,从人物的服饰、表情到动作,都力求完美。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对龙江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和文化的洗礼。

赞龙江皮影戏

于久文龙江皮影戏,指尖乾坤魅力传奇。民俗瑰宝龙江皮影,于久文让其永传承。于久文与龙江皮影,光与影间艺术永生。龙江皮影戏于久文,传统之花璀璨如新。于久文之皮影艺术,龙江文化闪耀明珠。《于久文龙江皮影戏赋》皮影之妙,盛于龙江,于氏久文,薪火传扬。观其戏也,如入奇幻之疆。一方幕布,似乾坤万象之窗;数尺舞台,展历史风云之章。于氏操弄皮影,若有神助。其影偶精致非常,色彩斑斓而不失古雅,线条流畅恰似灵韵深藏。或为赳赳武将,盔明甲亮,执戈挥剑,有万夫不当之勇;或为袅袅佳人,眉似新月,衣袂飘飘,含千般情思之状。举手投足,尽显灵动之象;转身回眸,皆有故事之长。龙江皮影戏,在于氏手中绽放华光。其配乐也,锣鼓锵锵,弦音悠扬,如江河之水,奔腾有势,又似林间之风,轻柔含香。腔调婉转,诉说悲欢离合之殇;唱词精妙,道尽人间冷暖之况。演至妙处,观者无不倾心,仿若置身其中,与影中人同喜同伤。此戏之传承,在于久文之担当。其学艺精专,守传统之根本,又创新意于戏囊。为使皮影不老,奔走四方,传其技法,授其思想。岁月悠悠,其志如钢,令龙江皮影戏之花,常开不败,香飘八方,成文化之宝藏,供世人观赏,永留艺术之殿堂。

  

六、王美江木贴画

美江妙手,木贴成画惊风雨

巧艺精心,色彩融情泣鬼神

王美江简介:

王美江,1964年生于黑龙江伊春,是第五批黑龙江非遗木拼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等。1996年创办美江木艺公司,从一万元起步发展壮大。他任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多项作品获国内外金奖,获32项荣誉,工作室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公司也屡获表彰。

木贴画(木拼画)简介:

薄木贴画是近年来流行于国内外的一种新型工艺品。产品是利用木材本身所有的颜色和纹理通过加工(剪、贴等)而成。如贴成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图画。具有自然感和真实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原料和工具:能适合制作的木材,加工成薄片(刨花),选择好纹理较明显的刨花、纸张、复写纸、乳胶。工具有铅笔、剪刀等。

2016年1月列入第五批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贴画(木拼画)项目。

1、《爱莲说》110*65cm

木贴画《爱莲说》作品以天然木材为材料,通过精心挑选、裁剪和拼接,生动地展现了莲花的高洁之美。作者运用不同纹理和色泽的木材,巧妙地表现出莲花的花瓣、荷叶以及湖水的层次感。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融入了对《爱莲说》中莲花品质的深刻理解,旨在传达出正直、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内涵。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赞美和追求。

2、《春夏秋冬》84*40cm

春夏秋冬木贴画作品以四季为主题。春之生机,用嫩绿树叶展现万物复苏;夏之热烈,以繁花似锦的色彩象征蓬勃;秋之丰硕,金黄的稻穗等元素传达收获之意;冬之静谧,白色雪花与干枯树枝营造宁静氛围。通过精心挑选的木材,依据其天然纹理和色彩,手工拼贴而成,将四季之美凝固于画面,展现自然轮回的魅力。

赞王美江木贴画

精雕细琢木上舞,美江贴画韵无穷。

奇思妙想凝于木,艺术之花绽彩容。

色彩斑斓映眼眸,美江心血在其中。

栩栩如生展画卷,木贴奇作耀星空。

独特工艺显匠心,美江佳作世所崇。

木贴艺术展新姿,美江作品意万重。


王美江木贴画赋

乾坤有艺,木中藏奇。观王美江木贴画,若入桃源之境,似临梦幻之域。其画也,非笔墨之功,乃木片之舞。

取材于林,集自然之馈赠。木之纹理,或如山川之脉络,起伏有致;或似江河之波痕,蜿蜒流畅。美江匠心独运,以巧思为引,用妙手作笔。片木零枝,在其手下,仿若有灵。或拼成花鸟之姿,鸟之羽翎如生,花之娇艳似绽,振翅欲飞、含香待放之态尽显;或组为人物之形,喜怒哀乐,凝于眉目,姿态各异,似有故事千言。

其色彩之妙,非浓妆艳抹,乃木之原色。岁月沉淀,赋予其韵。深浅交织,如暮霭晨曦之变;明暗相衬,若阴晴圆缺之化。每一幅木贴画,皆为自然与人文之合璧,艺术之精灵于木间跳跃。

王美江之木贴画,是对传统之传承,对创新之践行。于细微处见功力,于整体中显意境。观之,可感自然之息,可悟艺术之魂。其作如繁星璀璨于艺空,似明珠闪耀于画海,永绽光芒,令人叹为观止,传颂于悠悠岁月。


结束语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女真史话馆每一件非遗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民族的记忆,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这些非遗文化,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我们有幸能领略到这一切,更应肩负起传承的重任。让我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走出这座博览馆,将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的这些文化瑰宝将永远熠熠生辉,非遗传承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来源:三五非遗博览馆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