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王军与艺术家 > 三五观察网 | 壮锦织情传承千载韵 冰城携梦弘扬万古风

三五观察网 | 壮锦织情传承千载韵 冰城携梦弘扬万古风

2025年03月21日 16:25:06 来源:三五观察网 访问量:278 作者:非遗老班长

古稀贤聚共护非遗宝

邕城雅集同书文化章

3月21日上午,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馆长王军在南宁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老师。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龙江非遗、御膳老汤精、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三五百遗荟萃具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十一大类,来自358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0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2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0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8位,堪称全国工匠大师匠心独运,绝艺荟萃,在这些技艺精湛的绝美作品中,您会触摸到沧桑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您会感悟到劳动生活中中华民族的深邃睿智。其作品尊尊蕴含崇拜,幅幅追求美好,件件祈福吉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谭湘光‌,生于1955年6月,是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且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宾阳织锦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师从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树英,从艺50余年,继承了通经断纬的传统手工织锦技艺,是广西壮锦织造工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谭湘光在织锦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和贡献。她于1970年开始跟随梁树英学习壮锦织造工艺,并在1998年获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她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和国内展览中获奖,并受到广泛认可。例如,她的作品“四凤纹”壁挂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收藏‌。

谭湘光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还在教育和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创立并管理壮锦民间手工作坊——广西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并在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设立了“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她培养了大量织锦艺人,并带领弟子们赴日本、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表演壮锦织造技艺,推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谭湘光的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著称。她的作品利用棉线、丝线纯手工编织而成,图案生动,色彩斑斓,充满了热烈、开朗的壮民族格调。她将传统的壮锦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集传统民族工艺和现代美学理念为一体的壮锦精品,畅销国内外‌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壮锦壮文称为mbaw laiz fax,意为天纹之页,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历史渊源

壮族织锦技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工艺较好的织锦,那时候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够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

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

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

清末民初,壮锦逐渐开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民间民族工艺品,靖西县于1956年组成绣织社,1960年改称壮锦厂,从事壮锦生产和招工培训。壮锦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区举办的民族工艺品展览,产品远销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跨越时空的非遗回响

在三月的温柔日光里,一场意义非凡的相遇,于南宁悄然上演。古稀之年的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馆长王军,怀着对非遗的热忱,跨越山川湖海,拜访了同样古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老师。

当王军馆长与谭湘光老师的手紧紧相握,那是不同地域非遗传承的碰撞与交融。他们的面容刻满岁月的痕迹,可眼中的光芒却如星辰般明亮炽热,那是对非遗矢志不渝的热爱。

谭湘光老师的工作室里,满是绚丽精美的壮锦作品,丝线在日光下闪烁着动人的光泽。她轻轻抚摸着那些织物,缓缓讲述着壮锦的历史,每一道纹路、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壮族千年的文化记忆,从古老的岁月中蜿蜒而来。王军馆长静静聆听,时而提问,思绪随着谭湘光老师的话语飘向远方,他看到了壮锦背后那片神秘而广袤的壮乡大地,以及世世代代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交流中,他们谈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也分享着传承路上的点滴温暖与希望。王军馆长讲述着在哈尔滨推广非遗的故事,那些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北方传统技艺的日夜,与谭湘光老师守护壮锦的执着相互呼应。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流,更是一场灵魂的对话。他们深知,非遗是民族的瑰宝,虽历经风雨却依然熠熠生辉。传承之路漫漫,他们以暮年之躯,扛起传承的重任,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在这个春日的上午,他们的交流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了非遗传承的动人旋律,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得以在岁月长河中永恒流传 。

邕城非遗晤谈

古稀贤聚邕城暖,

壮锦织情韵绕梁。

南北非遗相晤处,

春辉熠熠绽华光。

邕城非遗会

邕城逢古稀,锦韵与君期。

南北遗珠汇,春心共护之。

邕城非遗雅聚

三月邕城绽暖阳,

古稀贤俊聚华堂。

锦丝彩缕谭师艺,

黑土遗风王者章。

漫话传承辛与苦,

同寻技艺绽和昌。

非遗火种心头耀,

岁月长歌韵未央。

邕城非遗汇

邕城逢暖日,双鬓染秋霜。

北客寻遗艺,南师绽锦光。

言欢谈旧事,把盏论新章。

共守传承志,非遗岁月长。

清平乐·邕城非遗聚

邕城春早,暖日催啼鸟。南北非遗逢雅抱,共话传承情好。

壮锦织就流年,冰城记忆绵延。携手护持瑰宝,他时再续新篇 。

邕城非遗雅会赋

岁在季春,序属嘉时,于邕城胜地,逢非遗雅会之盛事。王军馆长,来自冰城哈尔滨,年逾古稀,心怀对非遗炽热之忱;谭湘光大师,壮族织锦传人,亦过杖国之年,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二者相逢,恰似南北星辰交汇,熠熠生辉。

时维上午,日光融融,暖照邕城。入谭师工作室,满目皆绚丽壮锦,五彩丝线纵横交错,似在诉说着千年壮乡故事。谭师轻抚锦缎,娓娓道来织锦渊源,从古老的骆越先民,到如今的岁月传承,每一道工序,皆凝聚着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王军馆长,专注聆听,时而颔首,其眼中满是对壮锦文化的赞叹与欣赏。随后,二人畅聊非遗传承,谈及困境,皆神情凝重,那些后继无人的忧虑、技艺保护的艰难,如巨石压心;然谈及希望,又目光炯炯,那些新的传承方式、年轻一代的热情参与,又似暗夜曙光。

此次雅会,不只是技艺的交流,更是文化灵魂的碰撞。南之壮锦,色彩斑斓,灵动而富有诗意,尽显南方水乡的温婉细腻;北之文化,厚重质朴,大气而不失底蕴,展现北国大地的雄浑豪迈。南北非遗,在此刻相互交融,相互启迪。

愿以此会为契机,让非遗之花,在华夏大地开得更加绚烂。传承之路,虽布满荆棘,但有诸公携手,定能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绵延不绝,福泽后世。

上联:古稀馆长,自冰城远至邕城,心怀黑土非遗,拜会贤师,共商南北传承策,忆往昔,岁月沧桑,多少技艺濒危,幸有志士坚守,盼今朝火种重燃,文化复兴开盛景

下联:杖国大师,凭巧手绘成壮锦,身系壮乡瑰宝,相迎贵客,同话古今守护经,看当下,山河焕彩,万千匠心汇聚,喜逢盛世弘扬,期来日繁花再绽,非遗永续谱新篇

横批:非遗同辉

上联:南北非遗会邕城佳话

下联:古今技艺传华夏文明

横批:匠心赓续


邕城非遗交流记

三月二十一的上午,日光温柔地洒在南宁的大街小巷,为这座城市添了几分暖意。在这片温润的南方之城,一场跨越地域与时光的非遗交流,正悄然拉开帷幕。

故事的主角,一位是来自哈尔滨的王军馆长,虽已过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眼中满是对非遗事业的热忱。他千里迢迢,从冰城来到邕城,只为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非遗传承人——同样古稀的谭湘光老师。

当王军馆长踏入谭湘光老师的工作室,就像走进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壮锦世界。墙壁上、案几上,处处都是精美的壮锦作品,丝线交织,色彩斑斓,每一幅都诉说着壮乡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谭湘光老师热情相迎,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两人落座后,交流便自然而然地展开。谭湘光老师拿起一幅壮锦,细细讲解着每一道工序,从选线、染色到编织,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王军馆长听得入神,不时提出问题,眼神中满是好奇与赞叹。他分享着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的故事,那些为传承北方非遗所做的努力。

谈及非遗传承的现状,他们的表情变得凝重。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兴趣缺缺,传承之路困难重重。但他们也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各种保护和传承措施不断出台。

不知不觉,时间悄然流逝。这场交流,不仅是技艺的切磋,更是心灵的碰撞。南北非遗在邕城相遇,擦出了绚烂的火花,也为非遗传承的未来点亮了一盏明灯 。

壮锦织春迎远客

冰城携韵话传承

横批:非遗同辉


古稀共守非遗梦

邕水长流技艺情

横批:匠心永传

南北非遗逢盛日

古今技艺汇邕城

横批:文脉相承

邕城非遗会记

岁次癸卯,时维仲春,有三五馆主王军,自冰城远赴邕城,拜谒织锦大师谭湘光。二者皆年逾古稀,然精神矍铄,心怀非遗传承之重任,此番相会,实乃盛事。

初至,见谭师工作室,锦缎满目,色彩纷纭,精美绝伦。谭师欣然相迎,引王军馆长观览诸般织锦。锦中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山水田园,意境悠然,皆为谭师数十载心血所凝。

席间,谭师详述织锦之艺,自选材、染线,至编织、成锦,工序繁杂,无一不精。其言曰:“织锦者,壮乡之瑰宝也,承载先辈智慧,绵延千载,不可断于吾辈之手。”王军馆长闻之,感慨系之,亦言及冰城非遗之传承,诸多艰辛,皆为守护文化之根。

二人论及非遗传承之难,叹现代之风,人心浮躁,少有人愿潜心钻研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令人忧心。然谈及希望,亦皆振奋。今时信息通达,政府重视,民众渐晓非遗之珍贵,诸多传承活动,方兴未艾。

吾观此次相会,南北非遗交流,实乃文化之幸。王军馆长与谭师,虽处异地,却为传承非遗,不辞辛劳。此皆为民族文化之守护者,以暮年之躯,担传承之大任。愿世人皆能珍视非遗,共护文化之传承,使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绵延不绝 。

暮年志,传承光

在时光长河中,非遗文化如熠熠星辰,照亮民族记忆。当两位年过古稀的非遗传承人——哈尔滨的王军馆长与壮族织锦大师谭湘光相聚,一场关于传承的深刻对话,在岁月的余晖里展开。

皱纹爬上他们的脸庞,霜发诉说着漫长岁月,可谈及非遗,他们的眼神瞬间明亮。王军馆长多年来致力于北方非遗的保护与推广,那一件件陈列在博览馆的藏品,是他守护文化的勋章;谭湘光老师则一生与壮锦相伴,丝线在她手中穿梭,编织出壮乡千年的故事。

交流间,往昔传承的艰辛一一浮现。曾几何时,现代浪潮冲击着传统技艺,市场的冷落、传承人的难觅,让非遗传承之路荆棘丛生。但他们未曾放弃,王军馆长四处奔走,举办展览、开展活动,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北方非遗;谭湘光老师耐心授徒,哪怕只有寥寥数人,也倾囊相授织锦技艺。

如今,时代给予非遗更多关注,可挑战仍在。年轻人的兴趣缺失、快节奏生活对传统技艺的冲击,依旧是传承路上的阻碍。但他们的眼中,满是坚定。王军馆长分享着创新的传承思路,利用现代媒体传播非遗文化;谭湘光老师则期望壮锦能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日常的时尚元素。

他们深知,非遗是民族的灵魂所在,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虽已暮年,传承使命却从未卸下。在他们身上,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他们以古稀之躯,为非遗传承撑起一片天,让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的风中越燃越旺,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