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内展品 > 三五观察网 ||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记住乡愁展厅

三五观察网 ||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记住乡愁展厅

2024年11月05日 18:35:20 来源:三五非遗博览馆 访问量:670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民俗文化路线-记住乡愁展厅
三五非遗馆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
老首长曾任原空军司令员 景学勤中将题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 一座以展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专业博览馆,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馆内开设三大旅游参观路线,金源文化路线、非遗文化路线,民俗文化路线,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百遗荟萃、万世师表、传世老汤、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王军记忆、70年代靠山屯、巨源工商、农村往事、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市井生活);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7类: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10类: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来自36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5353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7位,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堪称各工艺技艺荟萃之地,艺术风格争艳之所,瑰宝魅力绽放之处,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金都五帝园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
老首长曾任原南京军区司令员 向守志上将题

对联
藏古国千秋之瑰宝
展中华万代之文明
曾任原空军司令员 景学勤中将题
记住乡愁展厅
2021年10月,退伍老兵、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怀着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创建了“记忆乡愁馆”,空军副司令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秋风卷起思乡梦,落叶铺开怀旧情”,恰如其分地渲染出那萦绕在心头的乡愁韵味。乡愁,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喟叹,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伤。这座展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民俗物品已达2000余件,宛如一座承载着岁月乡愁的宝库。

馆内收集展出60、70年代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农耕用具等,那些陈旧的物件,就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信使,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通过一间半房或两间房的空间还原王军在巨源公社小山大队靠山屯的生活场景,老物件充满家乡味道,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情思。馆内设有生产队、碾坊、粉坊、豆腐坊等展区,还有巨源工商、饭店、供销社场景,真实还原70年代农村风貌,宛如一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卷。士兵记忆展厅展示王军军旅生涯老物件,如军大衣、绿挎包、牙缸、伞兵帽、伞兵鞋、老照片、老报纸等,每件都有故事,是老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情感寄托。另有瓷板画《百年华章哈尔滨》展示哈尔滨百年历史的专题展厅传承传统文化,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乡愁记忆。

失去的和即将失去的历史是最珍贵的,记住乡愁馆的建立不但开启了保护民俗物品的一扇大门,同时为大众了解东北农村的民俗文化提供了窗口和平台,让人们更直接感受那个年代阿城县巨源公社的风土人情,回忆过去,记住乡愁。
三五非遗馆 记住乡愁展厅长廊

在三五非遗馆中,“记住乡愁展厅长廊”恰似一条神奇的时空隧道,满载着人们的深情与回忆。踏入长廊起点,一幅幅精美的朝鲜油画扑面而来,它们宛如灵动的岁月使者,悠悠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这些油画生动地描绘了阿城县巨源公社小山大队靠山屯的生活场景。瞧,那田间弯腰劳作的身影,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村口嬉闹的孩童,那纯真的笑容似能驱散一切阴霾。画面中,无论是古朴的房屋,还是错落有致的乡间小道,都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简单而美好的年代。

沿着长廊缓缓前行,两侧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民俗展品。其中,劳动工具和农耕用具格外引人注目。那锈迹斑斑的犁耙锄头,静静地陈列在那里,却仿佛带着往昔的活力。它们是先辈们辛勤劳作的忠实伙伴,在岁月长河中,见证了土地上一次又一次的春华秋实。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铭刻着先辈们的汗水与希望。

这些展品不仅仅是物件,更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将过去的生活场景一一重现。在这里,参观者们能在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和画面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乡愁记忆,那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儿时欢乐时光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条长廊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个人都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六七十年代 农耕用具 生活用品
犁开岁月,翻土成金,田园织就丰收梦
锄舞春秋,除草似画,垄亩书出富足章

在三五非遗馆记住乡愁展厅中,旨在让乡愁有迹可循。六七十年代农耕劳动与生活用具的创作意义非凡。这些作品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劳动用具如老式犁、耧车,生动呈现农民辛勤耕耘场景,展现其工艺结构与使用痕迹。生活用具如柳条筐、蓑衣、簸箩等,凸显实用性与年代特色。注重还原其质朴形态与功能细节。色彩上采用暗哑、古朴色调。
通过对这些用具的精心创作,重现往昔岁月,唤起参观者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农耕生活的缅怀。
农耕劳动用具 木犁杖 210cm*1m

60、70年代的木犁杖是农耕重要工具。主体是坚固的木质结构,犁辕、犁柄等部分设计精巧。犁铧为铁制,锐利且经打磨。其工作时,需搭配耕牛,农夫通过掌控犁杖方向和深度,使犁铧破开土地。这种木犁杖助力农民翻耕土地,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那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承载着一代人的劳动记忆。
农耕劳动用具 木犁杖(犁辕 )140*130cm

犁辕是木犁杖的主体框架部分,通常采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如榆木、槐木等。它一般呈长弧形,就像一个弯曲的脊梁,起到连接和支撑其他部件的作用。犁辕的前端连接着犁铧,后端供农夫手扶或者连接牵引装置,其弧度和长度是根据人体工程学和牛(或其他牵引牲畜)的体型来设计的,方便操作和牵引。
农耕劳动用具 木犁杖(犁铧)140*130cm

木犁杖是六七十年代重要的农耕劳动用具。犁铧多为铁制部件,是木犁杖直接与土地接触的部分。犁铧的形状类似三角形,尖端锐利。其作用是切入土壤,将土地翻开,就像一把破土的利刃。在耕地过程中,犁铧承受着较大的阻力和摩擦力,所以对材质的硬度和耐磨性要求很高。

木犁杖的主体框架多为木质,通常是坚硬耐用的木材,如榆木等。农民在使用时,将木犁杖与牛等畜力相连,手扶犁把,通过吆喝指挥畜力前行。在田间,它能按照农民的意愿开垦土地、翻整农田,为播种做好准备。在那个年代,木犁杖是春耕秋种场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见证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岁月,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
农耕劳动用具 木犁杖(犁底)140*130cm

木犁杖犁底的这部分与地面平行,起到稳定犁杖的作用。它可以保证犁铧在耕地过程中保持合适的入土深度,防止犁杖上下跳动或者左右摇晃,确保耕地的深度和直线度。犁底的形状和尺寸会根据不同的耕地需求和土壤类型有所调整。

农耕劳动用具 怀子(耧车) 2.3米*0.5米*1.3米


六七十年代耧车是重要的农耕播种用具。其主体为木质结构,有耧斗、耧腿等关键部分组成。耧斗用于盛放种子,耧腿中空且下端有小耧铧。使用时,一人在后方扶耧,驱使牲畜拉动,种子通过耧腿均匀播撒到犁好的土地里,能同时完成开沟和播种工序,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是农耕智慧的杰出体现。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农耕劳动用具 怀子(耧车)2.3米*0.5米*1.3米


六七十年代,“怀子”(耧子)是常见播种农具。它以木质为主,有榫卯结构。耧斗在上呈漏斗状,盛种量合适。耧腿两三个,中空,下有锋利耧铧。播种时,牲畜在前拉,农民在后置耧把控方向和深度,种子经耧斗、耧腿沿耧铧所开沟均匀撒下并覆土,提高了播种效率,是农业生产重要工具。若“怀子”是小众称呼,也可能是手持播种工具,木制小盒状,有孔或缝,用于小田或精细播种。

农耕劳动用具 石滚子 60*40cm


石滚子,又称碌碡,是传统农耕用具。它多由坚硬的石材制成,呈圆柱体。其直径和长度不一,表面光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压实与谷物脱粒。播种后,用它滚压土地,能让种子与土壤紧密贴合,利于发芽生长。收获时,在打谷场上,石滚子在铺好的农作物上滚动,借其重量和摩擦力使籽粒脱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农耕劳动用具 三谷叉 (垛谷叉) 170cm


垛谷叉是六七十年代重要的农耕用具。它主要由木柄和叉头组成,木柄通常为长杆状,一般选用质地坚韧的木材,便于手持操作。叉头多为铁制,有两到三个尖锐的叉齿,叉齿微微上翘且间距合理。在收获季节,人们用垛谷叉将收割后的谷物挑起、搬运和堆垛,方便晾晒和储存,提高了劳动效率,是当时农民劳作的得力助手。

农耕劳动用具 五谷叉 (垛谷叉) 165cm


六七十年代的五谷叉(垛谷叉)是重要农耕工具。它的叉头一般由铁打造,有五个叉齿,叉齿尖利且有一定弧度,利于插入谷物堆。木柄长且结实,多为硬木材质。在收割季节,农民用它挑起散落在地的谷物,把谷物堆成垛,方便晾晒、脱粒和储存,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劳作效率,承载着那个时代农民辛勤劳作的记忆。

农耕劳动用具 木耙子 170cm


六七十年代的木耙子是常见农耕用具。它主要由耙框和耙齿构成,整体以坚固耐腐的木材打造。耙框呈长方形,为主体框架。耙齿多为硬木或铁制,均匀排列在耙框下方,尖锐且有一定弯度。使用时,人们通过拉动木耙子,能有效破碎土块、疏松土壤、平整土地,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还可用于收拢谷物秸秆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耕劳动用具 扬场子木铲 170cm


在六七十年代,扬场子木铲是重要的农耕用具。它通常由一块长木板和一个长木柄组成。木板较宽且薄,表面光滑,前端呈弧形,便于铲起谷物等。木柄则粗细适中,长度适宜,方便农民手持操作。在打谷场上,农民用它将谷物扬起,借风的力量吹走杂物和秕谷,留下饱满的粮食,这一简单实用的工具在粮食收获加工环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保障了粮食的质量。

农耕劳动用具 四齿叉 170cm


六七十年代的四齿叉是常见农耕用具。它主要由木质叉柄和铁制叉头组成。叉柄长而结实,便于手持发力。叉头的四个齿尖锐且坚硬,微微弯曲,呈一定角度分开。在劳作中,四齿叉用途广泛,可用于翻晒秸秆、挑起和搬运干草、麦秸等。收获季节,还能帮助整理堆积的农作物,操作便捷,是当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得力工具。

农耕劳动用具 耙子 170cm


六七十年代的耙子叉是重要农耕用具。其主体为木质,长柄方便手持操作,能让使用者灵活施力。叉头部分通常是铁制,有多个耙齿,形状如弯勾,尖锐且坚固。在农业生产中,它可用于翻松土壤,打破板结,使土地通气性和透水性更好,利于农作物生长。也可用于收获后的谷场,翻动晾晒的农作物,便于均匀干燥和后续的处理。

农耕劳动用具 二齿叉 170cm


六七十年代的二齿叉是典型农耕用具。它主要由木柄和铁制叉头组成,木柄一般为长杆状,坚固且便于握持。叉头有两个粗壮尖锐的齿,齿间距适中,呈一定弧度向上翘起。这种设计使二齿叉在使用时能轻易插入麦秸堆、干草堆或刚收割的农作物堆中,方便挑动、搬运和堆垛,在收割、晾晒、储存环节都发挥重要作用,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农耕劳动用具 独轮车 230*83*70

六七十年代的独轮车是重要农耕运输工具。它主要由车架、车轮、车把等构成。车架多为木质,坚固且轻巧,两侧可放置物品。车轮是独轮车关键部分,一般是木制轮框加铁制轮箍,结实耐用。车把用于掌控方向。农民用它运输粮食、肥料、农具等,在狭窄田埂或小路上行动自如。这种独轮车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农耕记忆,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运输效率。
农耕劳动用具 水车 320cm*40cm

六七十年代的水车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农耕灌溉用具。从结构上看,水车多为木质,主要包括水槽、转轮、竹筒或刮板等部分。水槽是引水的通道,有一定的坡度,引导水流。转轮是核心部件,尺寸较大,通常直径有数米,它被牢固地安装在支架上。转轮周边装有竹筒或刮板,竹筒用坚韧的竹子制成,呈长筒状,刮板则多是木板。

水车的工作原理巧妙,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当人力踩踏或牲畜拉动转轮转动时,竹筒或刮板随转轮下行入水,水被盛满或被刮板带动,随着转轮上升,到达高处后,竹筒中的水倾入水槽,刮板也将水带至水槽,水顺着水槽流入农田,实现灌溉。在水源较低、农田地势较高的地方,水车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农作物对水的需求,是那个时期农业丰收的关键助力之一,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活用品 簸箕 55cm*60cm


簸箕是六七十年代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品。它主要由竹篾或柳条编织而成,质地轻便却坚韧。簸箕呈敞口状,有一定深度,前沿微微上翘,方便使用。其编织工艺精湛,纹理紧密且有规律。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扬去谷物中的杂质、盛装粮食;在生活里,能放置杂物。簸箕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承载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生活用品 簸箩 55cm*60cm


簸箩是六七十年代典型的农耕生活用品。它以柳条等天然材料编织而成,工艺精湛,展现出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其圆形或椭圆形的外观,边缘光滑,内部空间宽敞。簸箩在当时用途广泛,可用于盛放粮食、晾晒干货、放置针线杂物等。它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印记,每一处编织纹理都仿佛诉说着过去的岁月,体现了质朴实用的生活理念。

生活用品 元宝筐 32*60cm


元宝筐是六七十年代极具特色的农耕生活用品。它多以荆条编织而成,造型独特,两侧似元宝般隆起,因而得名。这种筐坚固耐用,有较大的容量。在农耕生活中,元宝筐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装载收获的农作物,如红薯、土豆等,也能用于搬运农具、肥料。它是农民劳作的得力助手,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辛勤劳作的记忆和质朴的生活气息。

生活用品 柳条筐 75*60cm


六七十年代的柳条筐是典型农耕生活用品。它以柔韧的柳条精心编织而成,筐体呈圆形或方形,编织纹路细密紧实。其边缘光滑,提手坚固。在农耕生活中,用途广泛,可盛放刚采摘的蔬菜、水果,也能装农具、粮食等。它轻便易携,见证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日常,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是那个时代质朴生活与实用智慧的象征。
生活用品 竹筐 60*62cm

这种六七十年代的竹筐,是农村秋冬生活的生动写照。它以坚韧的竹篾编织而成,结构牢固。竹筐呈规整的形状,有合适的容量,能盛装大量黄豆杆、苞米棒子。其编织纹理细密,保证了良好的透气性和稳定性。在寒冷的秋冬,它是烧炕做饭的得力助手,承载着温暖与烟火气,体现了农民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生活的智慧经营,也记录着那个质朴年代的生活点滴。

生活用品 竹筐 75*60cm


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用于秋冬装黄豆杆、苞米棒子的器具意义非凡。它多为自制,材料常取自当地,如荆条或粗树枝编成的大筐。其设计简单却实用,大容量能满足储存需求,坚固的结构可承载重物。这一器具承载着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智慧,是保障冬日温暖、解决做饭燃料问题的关键,体现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质朴生活的印记。

生活用品 柳条筐 40*40cm


六七十年代的柳条筐是常见农耕生活用品。它以柔韧的柳条精心编织而成,筐身坚固且轻便。其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等,大小不一。大柳条筐可用于收获季节装载大量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等;小柳条筐能盛装蔬菜、鸡蛋等。它还可用于存放农具,便于取用。这种柳条筐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是农民劳作与生活中实用又质朴的帮手。

生活用品 蓑衣 108*108cm


六七十年代,蓑衣是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品。它一般用粽叶、蓑草等材料编织而成。蓑衣呈披风状,整体宽松,可有效遮雨。领口处有可系的绳子,方便穿戴固定。在雨天劳作时,蓑衣能保护农民免受雨水侵袭,让他们可以继续在田间从事耕种、施肥、除草等农活,是那个年代农民在雨中劳作的亲密伙伴,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智慧应对。

生活用品 帽子 40cm


六七十年代的竹编帽子是农耕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它以竹篾为主要材料,手工编织而成。这种帽子呈圆锥状,帽檐宽大。其编织紧密,轻便又透气。在田间劳作时,能为农民遮挡烈日,避免阳光直射头部和脸部,减少中暑风险。下雨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雨水。竹编帽子体现了当时人们利用自然材料应对自然环境的智慧,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生动符号。

生活用品 鱼篓 91cm


六七十年代,鱼篓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品。鱼篓多为竹编,呈收口状,有肩带可背,篓身有孔,下水捕鱼时方便携带和暂养鱼获,且能让水进出。坚固耐用又方便搬运,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材料的巧妙运用。
生活用品 筐 35cm

筐在六七十年代的农耕生活中不可或缺。它有多种材质,如柳条、竹篾等编织而成。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大小不一。大筐可用来装收获的粮食,像玉米、小麦等,或装载农具;小筐能盛放蔬菜、水果。筐的编织工艺精湛,坚固耐用,携带方便。它是那个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和独特的智慧。

生活用品 织布机 1.6米*0.9米*1.7米


织布机是一种在六七十年代传统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生活用品。从结构上看,它主要由机身、踏板、经轴、卷布轴、梭子等部件组成。机身一般为木质,坚实且稳定,为其他部件提供支撑。踏板通过复杂的连杆与综框相连,踩动踏板可使综框上下交替运动,从而分开经线。梭子则用于携带纬线在经线间快速穿梭。

妇女们在使用过程中,用它将棉线或麻线织成布,为家人制作衣服、床单等。织布机体现了传统农耕生活的自给自足,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勤劳与智慧,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象征。

生活用品 饸饹床 83cm*33cm

六七十年代的饸饹床是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品。它一般是木制的,结构扎实。主体部分有一个圆筒,圆筒上有许多小孔,底部有支架。使用时,把和好的面团或荞面等放入圆筒,通过杠杆原理,按压上方的木柄,面团就会从孔中挤出,形成饸饹。这种饸饹床制作出的饸饹粗细均匀,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多样选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方面的智慧。

生活用品编筐模子 36cmx10cmx12cm


六七十年代,编筐模子是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品。它通常用坚固的木材制成,形状根据所需筐的样式而定,有圆形、方形等。模子为编筐提供了稳定的框架支撑,能保证筐体形状规整。编筐匠人将柔韧的柳条、荆条等围绕模子编织,通过模子使筐的大小、比例精确。编筐模子承载着传统手工技艺的智慧,是那个时代创造实用农具和生活用品的基础工具之一。
生活用品 脱坯工具 46*23*6cm

六七十年代,脱坯工具是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坯模,一般是木制,有长方形等形状,四壁光滑。还有泥弓,用于切割泥土。使用时,将泥填入坯模,压实刮平,然后用泥弓切割多余部分,坯体成型后脱模晾晒。这些工具助力农民制作土坯,土坯可用于砌墙、搭炕等,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是建设家园的得力助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活用品 手摇玉米脱粒机 30*45cm


六七十年代的手摇玉米脱粒机是农耕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它主要由机身、滚筒、摇柄等部分组成。机身多为金属材质,坚固耐用。滚筒上有特制的脱粒齿。使用时,将玉米棒插入,转动摇柄,滚筒旋转,脱粒齿就会将玉米粒从玉米棒上分离下来。这种脱粒机操作简单,提高了脱粒效率,节省了人力,在收获季节为农民带来了极大便利,是当时农业生产智慧的体现。

生活用品 苞米钏子 30*45cm


六七十年代,苞米钏子是重要的农耕生活用品。它一般是铁制,有一个细长的柄和略带弧度的钏头。钏头一端尖锐,便于插入苞米棒。使用时,手持长柄,将钏头对准苞米棒,用力一推,就能把玉米粒从苞米棒上分离下来。苞米钏子极大地提高了处理苞米的效率,减轻了农民手工剥苞米的劳动强度,是那个时期收获季节常见且实用的农具。

生活用品 米斗 43*44*30cm


六七十年代,石磨盘是农村重要的磨米、磨面、磨豆工具。它主要由上下两片厚重的圆形石盘组成,下盘固定,上盘有孔可添加粮食。石盘上有纹理,通过人力或畜力推动上盘转动,利用摩擦力将粮食碾碎。石磨盘材质坚硬,经久耐用,承载着农民对粮食加工的需求,是农耕生活自给自足的体现,也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汗水。

生活用品 石磨盘 直径34cm


六七十年代,石磨盘是农村重要的磨米、磨面、磨豆工具。它主要由上下两片厚重的圆形石盘组成,下盘固定,上盘有孔可添加粮食。石盘上有纹理,通过人力或畜力推动上盘转动,利用摩擦力将粮食碾碎。石磨盘材质坚硬,经久耐用,承载着农民对粮食加工的需求,是农耕生活自给自足的体现,也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汗水。

生活用品 渔船 3.3米*1米*0.65米


六七十年代的渔船是重要农耕生活用品,尤其在临水而居的农村。这种渔船多为木质,船身不大,一般长约数米,宽则一米多。船头尖,船尾稍宽,便于在水中灵活行进。有的依靠桨划动,有的则辅以简易帆。它是渔民捕鱼的重要工具,承载着渔民的收获希望。船内空间可放置鱼篓、渔网等,在那个年代保障了渔民家庭的生计,是水乡生活的独特标志。

生活用品 老铁船锚 50*80cm


六七十年代的老铁船锚是重要的生活用品,尤其对于靠水而生的人们。它通常由坚固的铸铁制成,重量较大。船锚的形状设计巧妙,有锚爪可以深深嵌入水底,为船只提供稳定的固定力。其表面虽粗糙但十分结实,锈迹斑驳却更显岁月沧桑。在江河湖海的渔业生产或水上运输中,老铁船锚保障了船只停靠安全,是那个时代水上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生活用品 风车 140cm*50cm*130cm


六七十年代的风车是农耕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它主要是木质结构,有一个大大的风箱,箱内有叶轮。使用时,将谷物从上方倒入,摇动把手使叶轮转动产生风。轻的杂物被风吹走,饱满的谷物则从出口落下。风车在收获季节大显身手,帮助农民高效地分离谷物和杂质,节省人力,保证粮食的纯净度,是那个年代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代表性生活用品。
《赞记住乡愁展厅农耕生活用具》
在时光的长廊,三五非遗馆闪亮,
记住乡愁展厅,是记忆的宝藏。
农耕劳动用具,十九件的辉煌,
宛如历史星辰,把岁月来照亮。
犁耙锄头镰刀,各有使命担当,
翻土除草收割,汗水浇灌希望。
它们朴实无华,却力量满胸膛,
承载先辈智慧,闪耀传统之光。
劳动的号子响,在田野中回荡,
这些旧的用具,故事永远传扬。
是乡村的灵魂,乡愁的避风港,
见证春华秋实,永刻在人心上。

《记住乡愁展厅农耕生活用具赋》
在三五非遗之馆,乡愁展厅之中,农耕用具宛如一部部无言史书,诉说着往昔岁月的悠悠长歌。观彼农具,犁者为尊。其形如展翅之鹏,铁铧似喙,锐不可当,破大地之缄默,启农事之华章。木柄坚实,握于农夫之手,随牛之缓行,划开沃野,为五谷备下温床,此乃春耕之重器,承载丰收之祈望。继而视之,锄头在列。长柄短刃,刃若弯月,掘地如削泥,除草似拂尘。晨曦微露,农夫荷锄而出,与泥土相亲,于田间劳作,为禾苗斩除荆棘,守护一片生机,是田园辛勤之见证。风车卓立,似巨人之躯,腹有乾坤。摇其柄,则风叶旋,谷物入内,轻飘者如羽,随风而去,饱满者若珠,粒粒留存,是筛选之妙具,使食粮归仓,尽显农家智慧。石磨亦在,上下盘合,纹理交错。置豆麦其间,推磨而转,如时光之轮,缓缓碾碎岁月,化为粉浆,滋养一家老小,有生活之韵味在其中。纺车嘤嘤,如古老之乐章。棉麻过处,细线成缕,经纬交织,织就布衣,抵御寒暑,是家庭温馨之保障。此农耕生活用具,存于展厅,凝聚先辈血汗,铭刻历史印记,唤起乡愁绵绵,令人敬慕而长思。
金圣民 朝鲜油画
金日生活多彩色,民中尽显烟火气
成画故事有温情,油里蕴含岁月痕

金圣民简介
金圣民(人民艺术家、劳动英雄、《金日成奖)。1949年11月8日出生于平壤,1979年毕业于平壤美术大学,1982年获功勋艺术家称号,1992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1999年在万寿台创作一部作品《过去的龙海东门》一举成名,他的作品有《有深的原铁路》、《平壤的新春》、《意义深刻的过年》、《抗日的血战万里》。曾在国际国内展会获14块金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1994年创作的朝鲜画《白太阳》。他的创作特征是敏锐的艺术感觉、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旺盛的斗志。
朝鲜油画简介
朝鲜油画特点鲜明。风格上,写实手法让细节逼真,民族风情浓郁展现独特文化,还兼具东西方艺术特色。构图简洁明了,主题突出,线条具运动感和空间感。色彩组合协调,以原色为主,鲜艳明亮。情感表达真挚质朴,宁静安详,能让观众感受朝鲜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说明《东北农村往事》:朝鲜人民艺术家金圣民的《东北农村往事》78幅作品,是对六七十年代东北地区风貌的艺术重现。这些作品饱含深情,画家以精湛技艺描绘了东北大地的乡村、农忙、人物等。每一幅画都像是一扇时光之窗,展现出岁月长河里东北人民的生活百态,有欢笑、有艰辛,让观赏者仿佛置身于那段往事中,感受其中的温度与力量。

78-01 老母鸡 130*70cm

78-02 狗皮帽子 130*70cm

78-03 洗衣服 130*70cm

78-04 写作业 130*70cm

78-05 起豆包 130*70cm

78-06 炕桌、笸箩 130*70cm

78-07 一房、一院、一门户 130*70cm

78-08 柴火垛 130*70cm

78-09 柴火垛 130*70cm

78-10 苞米楼子 130*70cm

78-11 南北炕 130*70cm

78-12 一房一院一门户 130*70cm

78-13 鸡窝 130*70cm

78-14 轱辘把井、大瓦盆 130*70cm

78-15 赶马鞭子、靰鞡鞋 130*70cm

78-16 护院狗 130*70cm

78-17 菜窖 130*70cm

78-18 马蹄 130*70cm

78-19 保家仙 130*70cm

78-20 马拉爬犁 130*70cm

78-21 三四个娃 130*70cm

78-22 耕种 130*70cm

78-23 磨铡刀 130*70cm

78-24 石头碾子、簸 130*70cm

78-25 耕种 130*70cm

78-26 耕种 130*70cm

78-27 耕种 130*70cm

78-28 耕种 130*70cm

78-29 放鹅 130*70cm

78-30 簸黄豆 130*70cm

78-31 扒饭豆 130*70cm

78-32 伺候菜园子 130*70cm

78-33 伺候菜园子 130*70cm

78-34 去县城 130*70cm

78-35 搓苞米 130*70cm

78-36 捡黄豆 130*70cm

78-37 针线 130*70cm

78-38 写作业 130*70cm

78-39 晒干菜 130*70cm

78-40 扛柴火回家做饭 130*70cm

78-41 晒干菜 130*70cm

78-42 赶集 130*70cm

78-43 撵鹅回家 130*70cm

78-44 炒土豆 130*70cm

78-45 天擦黑了,回家 130*70cm

78-46 天擦黑了,回家 130*70cm

78-47 闲来刁起大烟袋 130*70cm

78-48 猫冬、炊烟起 130*70cm

78-49 围火盆边抽烟袋边唠嗑 130*70cm

78-50 闲来刁起大烟袋 130*70cm

78-51 纳鞋底,做鞋 130*70cm

78-52 拔楞锤,麻将 130*70cm

78-53 欻嘎拉哈 130*70cm

78-54 鹞子捉小鸡 130*70cm

78-55 跳皮筋 130*70cm

78-56 絮靰鞡鞋 130*70cm

78-57 闲来刁起大烟袋 130*70cm

78-58 包粘豆包 130*70cm

78-59 包粘豆包 130*70cm

78-60 砌土墙 130*70cm

78-61 悠车、养活孩子吊起来 130*70cm

78-62 摸鸡鸭鹅 130*70cm

78-63 猫冬、闲来看小牌 130*70cm

78-64 拉风匣 130*70cm

78-65 蹦爆米 130*70cm

78-66 挑酱豆 130*70cm

78-67 杀年 130*70cm

78-68 烀酱豆 130*70cm

78-69 扭秧 130*70cm

78-70 过新年、穿新衣 130*70cm

78-71 坐席 130*70cm

78-72 坐席 130*70cm

78-73 缝棉衣 130*70cm

78-74 攒酱块 130*70cm

78-75 打酱扒 130*70cm

78-76 燎猪 130*70cm

78-77 包饺子 130*70cm

78-79 喂猪 130*70cm

《赞 东北农村往事系列油画》

在三五非遗馆的乡愁展厅里,
朝鲜油画如璀璨明珠闪耀。
《东北农村往事》的七十八幅,
是岁月长河中珍贵的符号。

笔触下,东北大地广袤铺展,
农村生活似画卷徐徐呈现。
田野、屋舍、乡亲的笑颜,
每一笔都饱含深情与眷恋。

寒来暑往,农事的辛勤画面,
节日庆典,欢乐在画中蔓延。
这系列油画,是记忆的丝线,
编织起往昔岁月的梦幻之冕。
传承乡愁,艺术之花永绽,
朝鲜画家的杰作令人赞叹。
七十年代靠山屯长廊
走进七十年代靠山屯长廊,仿若踏入时光隧道。王军,1951年11月1日生于巨源公社小山大队靠山屯,他8岁上学,16岁务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这里的五幅巨型油画是长廊的灵魂,以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童趣为主题,循着王军的记忆展开。靠山屯四季变化与娱乐场景在画中栩栩如生,春种的希望、夏耕的忙碌、秋收的喜悦、冬藏的安稳,还有那充满欢乐的童趣,一一呈现,完整勾勒出靠山屯不同时期的风貌。

此外,长廊中还展有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密林大师的泥塑作品《童趣系列》。这些泥塑与油画中的童趣主题相映成趣,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七十年代靠山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玩耍模样,为长廊增添了别样的趣味与乡土气息,让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靠山屯浓郁的生活韵味。
崔德龙 朝鲜油画
油彩斑斓,德龙绘就山河美
画风独特,妙作勾出岁月情

《春生之喜》

《夏长之出》

《秋收之望》

《冬藏之外》

《童年之趣》

28-01五常泥塑《童趣-弹溜溜》25*15cm
记住乡愁→王军记忆→ 七十年代靠山屯→小山大队第七生产队→聚源工商 →农村往事→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
记住乡愁
秋风卷起思乡梦
落叶铺开怀旧情
曾任原空军司令员 景学勤中将题
第二单元:王军记忆

  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王军建馆的初衷便是想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那些美好,让对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自己童年的思念,并请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旅雁难知慈母泪,舒君亦念故乡人。
  乡愁与每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它随时随地围绕在每一个人身边,记住乡愁馆是以王军在阿城县巨源公社小山大队第七生产队时期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以民俗老物件、朝鲜油画为载体,展现那个时期的民风、民俗和民情,木犁杖、娄车、风车、老式炕柜、酱缸等一件件旧时期的生产生活民俗老物件,犹如滚动播放的历史画面,可勾起大众无限回味的温暖记忆。

来源:三五非遗博览馆
编辑:张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女贞建国金上京大帝迁都北京作品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