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习近平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棉纺织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庆海(10)
咏威县土布纺织技艺
威地棉麻蕴古风,土机梭动韵无穷。
非遗瑰宝传薪火,世代流芳耀宇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不断努力,以不同形式为载体,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威县土布纺织工艺形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主要是世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无确切文字记录,由于土布纺织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受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土布纺织通过家传,农民相互帮助借鉴,其技术广为普及。
土布纺织工艺非常繁杂,分多道工序。主要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浆线、染线、络线、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能织出平纹布和斜纹布,按图案分为方格布、汉字布和花鸟鱼虫布,方格布又分斗式方格布、竹节式方格和水纹方格布,条纹布可根据经线的颜色分为多种不同条纹布,汉字布可分为王字布、土字布、工字布、双喜字布、花鸟鱼虫布是把代表喜庆、吉祥、富贵的石榴花、荷花、蝴蝶、鹿等织成图案。土布纺织工艺是威县劳动 人民长年实践和智慧的结晶。2014年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有纺和织两个阶段。纺是把棉絮加工成为棉纱、棉线的过程;织则是将纱线织成布匹的过程。从棉絮到布匹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有纺线、加工棉线、准备纬线、设计图案、准备经线、吊机、织造等七个主要步骤,亦可分为纺、浆、经、染、织五个部分。
布匹成品分为平布、提花布和别花布。平布是把经线分成两部分(两页缯),用一把梭或多把梭织成条形或方形花纹;提花布是把经线分成四部分或更多部分(四页缯),用一把梭或多把梭以及不同掏综方法和蹬法提织出不同的图案;别花布在土布织造中较为复杂,是把经线分成四部分或更多部分,用一把梭或多把梭在提起的经线中利用通经断纬的别织手法,织出土布上的图案。
威县土布有平布、条布、方格、斜纹、别花等多样品种,多用白、黑、蓝、黄、绿色,很少用大红大紫。其做工精细,花色图案有上百种之多,寓意喜庆、吉祥、富贵。产品有冬暖夏凉、透气性好、不卷边、抗静电等特点。
赞高庆海威县土布纺织技艺
威县遗珠绽异光,庆海承艺韵悠长。
匠心独运传薪火,土布声名四海扬。高庆海,1971年生,2015年被列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陈爱国夫妇创办的威县老纺车粗布制品有限公司,采用了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农忙从农,农闲从织,从而带动当地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如今,在冀南大地上,在乡间依稀尚存“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景象真实而感人。
高庆海及他的作品获奖无数:2010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11年他被评为邢台市创业明星;2014年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他被评选为优秀传承人,先后注册了威县老纺车粗布织品有限公司,又以“王母村”为名,注册了品牌商标。正是在高庆海不断创新努力下,在遵循传统土布纺织技艺的同时,不断开发钻研新工艺、新品种,使老土布焕发出了新风采。他的作品多次获得业内大奖,也将王母村老粗布品牌的魅力以及影响力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荣誉:2014年第八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博会上,他的作品摘得银奖;2015年邢台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中获优秀成果奖;2015年第八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博会上,作品《长命富贵》获金奖;2016年别花作品《清华校景校训》被清华大学收藏;2016年别花作品《毛泽东诗词》获得第六届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2016年别花布包,扎染围巾,清华大学宝马非遗创意设计大赛中获优秀奖;2017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三十二届年会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作品邀请展获一等奖;2018年别花作品获得第六届河北省特色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优秀奖;创意手包荣获2020年邢台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2020年别花作品《必胜》被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2021被评为河北乡村最美工匠。
收藏时间:2017年1月14日
收藏时间:2017年1月14日
收藏时间:2017年1月14日
高庆海自幼受母亲影响爱好手织布工艺,他潜心钻研土布纺织技艺,复原老纹样,创新织法,使别花技艺织出的作品更加形象细腻。他积极参加高校培训,国家、省、市、县展览,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图书馆,举办培训班等活动。还经常走访民间艺人,搜集整理民间染织技艺、相关实物及谚语故事等,编印《威县土布》图书。
高庆海·威县土布纺织技艺赋
威县大地,史蕴千秋,土布纺织技艺源远流长,仿若一颗璀璨明珠,闪耀于华夏民俗文化之林。而高庆海,正是这门古老技艺的虔诚守护者与卓越传承者。
元末明初,棉花种植扎根威县,土布纺织应运而生,自此开启绵延数百年的传承之旅。高庆海生于此、长于此,自幼浸润在土布纺织的浓厚氛围中,那穿梭的梭子、嗡嗡的纺车,宛如儿时的玩伴,早早在他心间种下热爱的种子。
初涉技艺,高庆海仿若痴迷的探索者,一头扎进繁杂工序。搓花起手,棉絮在掌心翻滚,似被赋予生命;纺车轻摇,千丝万缕如银练抽离,细而坚韧,每一丝都凝注他的专注。打线浆染,于染缸调色,宛如绘制梦幻画卷,力求色泽明艳、经久不褪。络线掏综、闯杼绑机,动作娴熟流畅,织机轰然奏响,正式拉开经纬交织的大幕。
高庆海的匠心不止于传承,更在于创新。他改良传统技法,引入“数线称样”,让布料规格更精准;首创“别花”工艺,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图案在布面错落有致,层次丰富,鲜活如生。其作品屡获殊荣,亮相农博、入驻清华,金奖银奖纷至沓来,让威县土布声名远播。高庆海用一生坚守,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续接未来,其功绩将永刻在非遗长卷,供后人瞻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