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起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雏形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当时社会尊崇儒家思想,“孝悌” 观念深入人心,在民间便流传着诸多行孝的故事传说。到了东汉,山东嘉祥的武氏祠石刻中,就出现了部分孝子故事的图像呈现,这可视作早期对这些孝行事迹的一种艺术记录与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且注重因果报应、劝善等理念,与之相融合,让孝行故事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完善。众多文人墨客也参与其中,将这些故事以诗词等形式传颂,不断强化人们对孝文化的重视。
而正式将 “二十四孝” 进行系统整理的,是元代的郭居敬。他从众多流传的孝子故事里精心挑选出二十四个典型,编纂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并配以生动的插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画面,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了解这些感人的孝行事迹,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上宣扬孝道,使得 “二十四孝” 得以广泛流传,影响深远,成为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孝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对后世人们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