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习近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缂丝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祥(09)咏南通缂丝织造技艺
南通缂丝源流长,千载技艺绽华光。
通经断纬手法巧,以梭为笔绘万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不断努力,以不同形式为载体,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手工丝织技艺。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有“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透雕效果,细观如小刀划刻过,故称“缂丝”。传承流布于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墓、黄桥、光福、东渚等地。南宋因迁都临安,缂丝开始在江南发展。苏州缂丝盛名始于明代,以宫廷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著称。清代出现了缂、绘结合的新技艺。2006年苏州缂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15年10月缂丝织造技艺(南通缂丝织造技艺)列入第四批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扩展目录。
缂丝织造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特殊织造方法来表现各类纹样。依照纹样的色彩配色,运用多个装有不同色纬的竹叶型小梭子,依经线面上勾画的图案轮廓、色彩,分块、分段、分区地织纬。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所需梭子就越多(一只梭子穿一种颜色),工序越繁复成本就越高,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古代制品主要为宫廷御用。该技艺通过局部挖织,留出花样织人彩线,使各种纹样、图案呈现出来。结、掼、勾、戗等是缂丝基本技法。织物表面以纬包经、经细纬粗、只显彩纬、不露底经,具有色彩丰富、色阶齐备,图案花纹不分正反的特点。由于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且秀,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所织成品经得起摸、擦、揉、搓、洗,耐看久藏,又有“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织物规格大小随意,大可至巨幅屏风,小可到书签。因能自由变换各种色彩,特别适合制作书画作品。
缂丝是中国传统的珍稀丝织艺术品,2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以及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区别于一般织锦“通经通纬”的织法,缂丝织造技艺主要体现为“通经断纬”。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古人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说的是织造的漫长和寂寞。
赞王玉祥南通缂丝织造技艺
南通缂艺绽光芒,玉祥精研岁月长。
通断经纬呈锦绣,传承绝技韵流芳。
王玉祥,缂丝工艺大师、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所长。1946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唐闸镇的王玉祥。1979年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曾先后担任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和服科科长,实用工艺部主任。1985年 成功试制“引箔缂织物”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国家奖励;1986年 成功恢复本缂丝工艺,并开始研习“本缂丝织造技法”;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家省市大奖。
2010年12月,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王玉祥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收藏时间:2016年4月3日
收藏时间:2016年4月3日
收藏时间:2016年4月3日
王玉祥·南通缂丝赋
江海之畔,南通沃土,千年缂丝,熠熠生辉。王玉祥者,于此古老技艺,堪称巨擘,以非凡匠心,演绎缂丝传奇,续千年古韵之华章。 玉祥生于纺织世家,自幼浸染丝织风华,对缂丝一见钟情,自此与之为伴,开启传承创新之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缂丝研究小组,玉祥勇挑重担,成为核心成员。面对失传已久的引箔缂丝技艺,仅有一张日本古物残片可供参考,他却毫不退缩,日夜钻研,反复试验。历时半年,终率先成功复原引箔缂丝,让这一古老技法重焕生机,填补国内空白。
此后,玉祥又远赴日本,学习唐宋缂丝流派——本缂丝技艺。他潜心钻研,将其精髓融入南通缂丝,为本地缂丝注入新活力,使南通缂丝与苏州缂丝并驾齐驱,成为当代缂丝两大流派之一。
玉祥缂丝,技法精湛,通经断纬,以梭为笔,以丝为墨,于素绢之上勾勒万千世界。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山川河岳,气势磅礴;人物故事,跃然“丝”上。其作品《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融合七种缂丝工艺,精美绝伦,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该馆首件当代成衣藏品,让南通缂丝走向国际舞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