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五在线展示 > 三五观察网 | 三五馆呈千般韵 十四匠绽万古芳

三五观察网 | 三五馆呈千般韵 十四匠绽万古芳

2025年03月18日 10:35:21 来源:三五非遗博览馆 访问量:759
2025 年 3 月 17 日,文旅部揭晓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仿若一声春雷,激荡国人之心。哈尔滨三五非遗馆于这闪耀民族之光的名录中脱颖而出,备受瞩目。馆内,14 位非遗大师倾尽毕生心血铸就的佳作静静陈列。在此,让我们向这些大师献上最诚挚的祝贺,感恩他们的坚守,方使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非遗文化长河滔滔不绝、奔涌向前。

礼赞非遗传承之光

共筑华夏文化星河

在华夏广袤大地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熠熠生辉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与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业,将其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反复强调悉心培育传承人,让非遗文化的火种永不熄灭,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各地纷纷积极响应号召,全力以赴投身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壮大建设之中。

一时间,众多德艺双馨、技艺精湛的匠人如同破土春笋,崭露头角。他们扎根传统,以匠心守初心,用巧手铸华章,恰似繁星点点,照亮了民族文化深邃而浩瀚的夜空。如今,国家级非遗传承至第六批,共计 3998 位匠人为这文化星河添彩,而哈尔滨三五非遗馆所收藏名单中的 14 位传承人,更是其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下面让我们一同观赏大师非遗佳作!

1.赞傅清超海伦剪纸
纸间世界,剪出海伦民俗韵
刀下乾坤,刻成塞北匠心魂
傅清超 满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伦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黑龙江省手工编织制作协会副会长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牡丹江师范学院兼职教师
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管委会剪纸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傅作仁之女,自幼受满族剪纸艺术的熏陶,至今从艺四十余年,对剪纸艺术造诣至深,是剪纸业界的中坚力量。为让满族剪纸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她于2000年成立了“傅清超满族剪纸工作室”,专门从事海伦剪纸的设计研发、制作销售与教学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工作室现己成为海伦剪纸文化的传承地、对外开放交流的实践区。2018年,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增加了其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新作品、好作品层出不穷。
海伦剪纸:

海伦剪纸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是黑龙江省的地方文化品牌,1993年,海伦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海伦剪纸黑龙江剪纸中最具地域特点的传统美术形式之一,是因清代皇家围场的人文历史环境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粗中见细的剪纸文化。19世纪末,剪纸艺术就已经在黑龙江海伦民间广为流传。主要采用剪刀剪、灯烟熏样的方式,剪出简单的花鸟、动物、人物图案来制作挂钱、窗花等。随着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移民的文化交流,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艺术风格。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生肖蛇 灵蛇赐福》
作者:傅清超
作品材质:宣纸
作品规格:18*23cm

妙剪生花,灵蛇展韵,非遗魅力传千载
神思入画,赤纸流芳,海伦风情耀九州
海伦剪纸《毛主席视察哈尔滨》

作者:傅清超
作品材质:宣纸
作品规格:60*40cm

满江红・赞傅清超海伦剪纸

塞北风光,看剪纸、传承不辍。傅清超、匠心独运,韵飘城郭。四代家传凝技艺,千番磨砺才情卓。刻刀下、满族风情呈,姿容绰。林姑愿,情难却。时代景,皆成作。叹非遗焕彩,誉驰南北。妙手裁成新世界,奇思绘就繁华幕。望前路、剪纸绽光芒,千秋烁 。
2.赞井秋红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韵悠长,秋红承传绽炜煌。
祖创良方驱瘴疫,亲遗巧技绣华彰。
井秋红,江苏徐州人,中国药科大学学士学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省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领办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十佳优秀青年民间文艺人才。曹氏香包始创于1914年,由第一代奠基人曹玉九(已故)传于长女曹凤英(已故),至今已传承六代。第三代传承人井秋红十四岁起,跟随母亲曹凤英学艺至今从业38年。“曹氏香包”是徐州民间传统香包制作行业的著名品牌。“曹氏香包”在徐州香包中最能体现地方传统特色、徐州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最具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井秋红在秉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对香包的颜色,形状等进行大胆改革,经30多年不懈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先后参加上海世博会、米兰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等数十次国内国际展示活动,作品深受世界各地朋友喜爱。
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民间民俗物品绣制技艺。在中国,制作和佩香包的习俗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徐州香包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地区,其中以徐州市泉山区比较集中。2008年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徐州香包系纯手工制作,内容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包也出现了以戏曲人物脸谱、布袋和尚(招财)、麒麟送子、观音送福、两汉文化、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造型主要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
江苏徐州香包《寿星翁》
作者:井秋红
作品材质:绸、缎、棉
作品规格:48*48cm

彭城香韵古今传,秋红才情绽丽篇。
巧制香囊添异彩,非遗瑰宝永流鲜 。
江苏徐州香包《猛虎下山》
作者:井秋红
作品材质:绸、缎、棉
作品规格:40*30cm

水调歌头・赞井秋红与徐州香包
彭祖遗风地,香韵绕千秋。井家才女秋红,年少恋针绸。十四从师学艺,曹氏香囊承继,心向古风流。岁月潜心悟,传统绽新眸。
创奇思,融汉韵,意方遒。古今元素同汇,佳作解乡愁。立体萌形添趣,药草芬芳如故,精巧世间留。四海声名远,香包耀金瓯。
3.赞萧剑波象牙雕刻
武进才贤技艺雄,浅刀镂象韵无穷。
中西合璧开新境,妙刻珍奇雅趣融 。
萧剑波,男,1958年生人,现代牙刻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当代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象牙浅刻类国家级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设计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紫砂茶文化专委会理事,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常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江苏省国画院、常州画院特聘画家。长期致力于牙刻艺术研究与创作,既擅微雕,又长浅刻,有“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之称。
象牙雕刻(常州象牙浅刻):

  常州象牙浅刻传统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布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亦称“常州牙刻”。清代起,当地一些留青竹刻艺人同时从事牙刻创作。清末,武进商人马志洪(字啸山)先后在全国各地兴办八家象牙店,商号“天协成”,其间雇佣和培养了一大批常州籍牙刻技师,其中秦雪泥、闵雅兴、王清源三代传承,均为牙刻名家,名噪一时。2014年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常州象牙雕刻《神来之笔一套》
作者:萧剑波
作品材质:象牙
作品规格:长24*35cm

五律・颂萧剑波牙刻艺术
萧君才俊逸,牙刻韵悠长。首创写意法,犹彰翰墨香 。
精微呈万象,神妙绘千祥 。艺海留佳作,声名四海扬 。
常州象牙雕刻《镇尺》
作者:萧剑波
作品材质:象牙
作品规格:3.5*18.5cm

水调歌头・赞萧剑波象牙雕刻
武进有奇士,剑波韵悠长。象牙雕刻精妙,技艺绽华光。首创水墨写意,融汇中西风采,刀笔韵流芳。毫厘现天地,意趣满琳琅。
承古韵,开新境,志如钢。匠心独运,巧刻神品韵难藏。作品馆藏无数,美誉传扬今古,妙艺永流芳。艺海留青史,德艺共昭彰 。
4.赞张建奎惠安石雕
崇武遗风岁月长,建奎妙艺韵流芳。
刀凿今古英雄像,石铸乾坤壮丽章。
张建奎,男,1964年生于福建惠安雕刻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家祖上几代人都从事石雕,张建奎的父亲曾参与厦门集美学村陈嘉庚先生的石像雕刻。他从19岁就开始参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上的郑成功巨型雕像的雕刻。一直秉承“传承石雕工艺,弘扬中华文化”的创作理念,全面致力于惠安石雕工艺的研究和传承。,他精于南派雕刻的镂空雕、圆雕、浮雕、沉雕等技艺,擅长大型雕塑工程尤其是红色题材的设计创作。
惠安石雕:
  民间雕刻艺术。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工艺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形成过程中又汲取了闽越文化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舶来文化,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宋元时期,惠安石雕工艺就十分发达,明末以后更趋成熟,成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福建惠安石雕《仁者寿》
作者:张建奎
作品材质:青石
作品规格:55*23cm

浪淘沙令・颂张建奎与惠安石雕
崇武韵悠长,石韵流芳。建奎挥斧志如钢。巧刻精雕呈万象,技艺无双。
红色意难忘,史韵凝彰。匠心传承路康庄。 不朽石雕歌伟业,情满八方 。
福建惠安石雕《郑成功》
作者:张建奎
作品材质:青石
作品规格:56*30cm

水调歌头・赞张建奎与惠安石雕
闽海毓灵秀,石韵耀千秋。建奎才俊承艺,年少志方遒。家学渊源深厚,巧技精研深究,刀斧刻风流。岁月潜心悟,传统绽新眸。
铸红色,融今古,意难休。史章凝刻,佳作辉耀解乡愁。娄岭硝烟如绘,遵义风云重现,妙手世间留。四海声名远,雕艺耀金瓯。
5.赞张铁成北京玉雕
铁笔精雕,玉润京城添古韵
匠心独运,功成绝技耀华光
张铁成,1967年出生于北京。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北京玉雕技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曾参与奥运徽宝“中国印”的制作任务。“奥运徽宝典藏版”的制作。故宫博物院清“二十五宝玺”的首次仿制。参与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设计、打样工作。现任北京玉尊源玉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作品继承了北京宫廷玉器端庄大气的精髓。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作品屡获国内大奖,曾多次主持国家重点玉雕工程设计制作。曾参与奥运徽宝“中国印”的制作任务。“奥运徽宝典藏版”的制作。承担北京奥运奖牌玉环的制作工作。上海世博会徽宝“和玺”的制作。献给祖国六十华诞之工艺美术“四大名旦”珍品(玉雕)珊瑚《九龙浴佛》的制作。并获得中国玉器“百花奖”特等金奖。北京市“珍品”荣誉称号。
玉雕(北京玉雕):

北京玉雕流传于北京地区的玉石雕刻技艺。兴起于元代,至明代时宫廷汇集治玉良师,玉雕业由此出现兴盛局面。清代北京风行玩玉,琢玉工艺达到历史高峰。民国时期,民间玉雕业日渐兴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业发展迅速。现分布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天津、辽宁、河北、河南、新疆等北方地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北京玉雕《双凤耳垂环杯》
作者:张铁成
作品材质:玛瑙
作品规格 : 35*12cm

铁成妙手韵无穷,京派玉雕艺最工。
巧借天然呈胜景,玉光璀璨映天虹 。
北京玉雕《玛瑙兽首耳花熏》
作者:张铁成
作品材质:玛瑙
作品规格 : 25*21cm

西江月・颂张铁成玉雕
京玉凝辉流韵,铁成运刃含情。因材施艺见功精,妙构神思频迸。
奥宝曾彰国梦,佳雕每显殊荣。传承创新踏新程,艺海声名驰竞 。
6.赞米振雄北京景泰蓝
铜胎焕彩呈佳景,尽显皇家贵气
彩釉流光绽妙花,长怀匠者初心
米振雄,男,1939年生,河北省人。1958年进北京市珐琅厂学习掐丝,1962年自学绘画,1984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装饰绘画。他既从事设计,又能掐丝制作,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为提高北京市景泰蓝工艺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89年被授予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被授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被授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2024年被授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铜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传承流布于北京。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又以蓝釉最为出色而得名,“燕京八绝”之一。景泰蓝制作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北京是景泰蓝发祥地和重要产地,元末明初始盛。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北京市崇文区申报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北京景泰蓝《玉壶春瓶十二生肖瓶》

作者:米振雄

作品材质:紫铜
作品规格:20*38cm

水调歌头・颂米振雄景泰蓝
京珐耀千古,米氏绽华光。铜胎掐丝流韵,彩釉映琳琅。曾创转龙佳构,又制巨雄名器,惊艳绽荣光。技艺创新路,探索步铿锵。
釉下彩,朦胧美,韵悠长。传承使命,倾付心血意难忘。融汇中西精粹,雕琢时光雅韵,妙手著华章。艺海留青史,美誉永传扬 。
7.赞薛晓东山西漆器
三晋漆光映古丘,晓东妙艺韵长留。
描金彩绘千秋事,巧制华珍耀九州 。
薛晓东,山西平遥人,1962 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漆器行业协会副事理长、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1987 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1994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进修。1981 年从事漆艺制作,精通“三金三彩”、“三色金”、“堆鼓青绿金碧山水”、“堆鼓描金彩画花鸟”、“搜金、沥金、沥银、沥螺”“擦色”等传统工艺,还涉猎、雕填、呛金和玉石镶嵌等工艺。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统漆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传布至北方广大地区。以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远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闻名遐迩,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平遥推光漆器厂,推光漆器的生产进入了黄金时期。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山西平遥推光漆器 漆盒《山水》
作者:薛晓东
作品材质:木胎、大漆
作品规格:27*27cm

水调歌头・赞薛晓东漆艺
三晋漆光灿,晓东韵悠长。家传技艺精湛,妙手绽华光。擦色描金工巧,堆鼓三金三彩,古法绽新芒。冬奥徽标靓,漆画绽芬芳。
承古韵,开新境,志如钢。匠心独运,佳作无数韵难藏。作品馆藏多处,美誉传扬今古,德艺永流芳。漆艺逢明世,前路更康庄 。
8.赞张来喜扬州漆器
扬州漆艺韵悠长,来喜才情绽妙光。
剔彩雕纹呈万象,匠心独运铸辉煌 。
张来喜,1961年出生于江苏扬州。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由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扬州市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由扬州市总工会授予“扬州市五一奖章”,200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并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提名。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手工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州漆器髹漆工序繁琐,步骤为"批腻子一刮灰一刷漆一推光"。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汉代至明清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日趋成熟至鼎盛时期。
2006年5月20日,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5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扬州漆器《一路荣华》 台屏
作者:张来喜
作品材质:木胎、大漆
作品规格:55*50cm

清平乐・赞张来喜与扬州漆器
邗沟遗妙,漆艺千秋耀。汉韵唐风华彩绕,至明清登峰峭。
来喜妙手精研,传承技艺心坚。刀刻层漆如画,雕成绝世琼篇。忆昔初入漆园,青春自此情牵。岁月研磨不倦,红雕熠熠新妍。
遥思古艺繁难,层层髹漆堆攒。百道工序锤炼,方成华彩斑斓。
今观巨匠张公,才情尽付雕工。作品屡登荣耀,声名远播西东。
9.赞陈利醴陵釉下五彩瓷
陈利精研,釉下彩光彰古韵
醴陵巧制,瓷中妙艺耀今时
陈利,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八十年代,陈扬龙先生指导女儿陈利画瓷, 1968年出生于陶瓷世家,自幼随父学艺,18岁进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至今从艺30年。在父亲陈扬龙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悉心教育下,对釉下五彩的烧制技艺有了深刻的认识,是父亲一生总结的“薄施淡染”技法形成的见证者和直接传承人。在色料、泥釉配制、绘制技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传承技法不断完善,其作品严谨有度、意态高洁。在创作之余带徒数人,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父亲过世后,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艺术理论和“生于斯,死于斯,奉献于斯”的艺术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釉下五彩瓷事业的传承,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作品曾参加第二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非遗进清华成果汇报展、第37届美国罗列艺术节;作品获得第十届全国陶瓷评比银奖、湖南省工艺美术金奖;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在长沙窑釉下彩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烧制技艺。醴陵窑历史悠久,东汉即有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清雍正时期开始烧制粗瓷。1905年熊希龄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醴陵瓷业向生产细瓷转变,短短数年间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被称作“釉下五彩”。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扶桑》
作者:陈利
作品材质:瓷料
作品规格:36*50cm

湘楚遗珍宝,瓷都韵久长。陈门承匠艺,利笔绘繁芳。
薄彩呈佳境,精研绽丽芒。传承心不改,美誉四海扬 。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福禄双全》
作者:陈利
作品材质:瓷料
作品规格:32*50cm

水调歌头・赞陈利瓷艺
湘水瓷光灿,陈利韵悠长。投身瓷艺多载,妙手绽华光。薄施淡染工巧,借鉴古技新创,瓷韵绽新芒。佳作屡称绝,声誉远传扬。
承古韵,开新境,志如钢。匠心独运,无数精品韵难藏。作品馆藏多处,美誉传扬今古,德艺永流芳。瓷艺逢明世,前路更康庄 。
10.赞黄永平醴陵釉下五彩瓷
永平研艺,釉下生辉彰古韵
醴陵制瓷,彩中焕彩耀今时
黄永平,1958年4月生于湖南醴陵,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湘瓷艺术学院副院长,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1977年就读醴陵师范学校美术班,1983年入湖南省醴陵陶瓷研究所进修,2003年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系,2010年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研究与文化传播,尤其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统工艺和技法颇有研究。特别在研究、恢复醴陵失传釉下绿彩和釉下刷彩工艺方面作出了贡献。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银奖,多次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瓷的设计制作任务。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在长沙窑釉下彩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烧制技艺。醴陵窑历史悠久,东汉即有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清雍正时期开始烧制粗瓷。1905年熊希龄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醴陵瓷业向生产细瓷转变,短短数年间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被称作“釉下五彩”。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秋思》
作者:黄永平
作品材质:瓷土
作品规格:8*28cm

湘楚瓷光灿,传承有永平。家承千载艺,心向万寻程。
绿彩研功就,新瓷创品精。非遗担使命,美誉四海鸣 。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春到江南》
作者:黄永平
作品材质:瓷土
作品规格:8*20cm

上联:数十载痴心,研釉下绿彩,探古法新程,试验百番,终教绝迹重光,看瓶瓶盏盏,皆凝巧思,醴陵瓷艺添奇彩
下联:一辈子宏志,承湘楚遗风,传瓷都妙技,耕耘千日,广育良材继业,喜笔笔刀刀,尽展豪情,华夏非遗耀锦章
横批:瓷艺巨擘
11.赞朱军岷杭州铜雕
军岷妙手,錾刻铜材彰古韵
杭城巧工,锤敲艺韵耀今时
朱军岷,男,1969 年 11 月 12 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华老字号 “朱府铜艺” 第五代传人、浙江省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杭州朱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1990 年大学毕业后放弃 “干部身份” 回家帮父亲朱炳仁打铜。2004 年,与父亲共同打造了中国第一座铜建筑民居 “江南铜屋”。2008 年创立 “朱炳仁铜” 品牌,提出 “让铜回家” 理念,带领团队推出系列铜家居创意产品。2014 年与故宫合作,推出故宫文创产品,并开设品牌专卖店。他曾获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工匠” 等称号。作品《福禄平安》获 2022 第十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榴传盛世》获 2023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百花杯” 金奖,《平安如意》获 2024 第四届 “百鹤杯” 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 “百鹤金鼎奖”。
铜雕技艺:
  传统铜器制作、装饰技艺。主要传承流布于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铜雕是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延续,在吴越和南宋时期得到很大发展,至清代达于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吴越和南宋建都杭州,大量铜艺工匠随之迁入,杭州由此成为全国铜工艺品的重要产区。打铜巷即为铜作坊集中之地,其地名一直沿袭至今。清代同治以后,以朱府铜艺为代表的杭州铜雕技艺日趋成熟,经四代相传至今,约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铜雕技艺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杭州铜雕《喜上眉梢》
作者:朱军岷
作品材质:铜
作品规格:29*50cm

上联:五代传承,朱门绝技惊天地,看錾锤起落,铜花四溅,塑就雷峰圣像,映古寺佛光,神韵悠扬,杭州铜艺千秋耀
下联:一心坚守,军岷才情贯古今,凭创意纵横,巧思纷飞,铸成奥运徽珍,展中华气魄,风华绝代,华夏非遗万代传
横批:铜雕巨匠
12.赞蘭涛澄泥砚
蔺涛妙手,雕琢澄泥彰古韵
绛州绝技,传承砚艺耀今时
蔺涛,1968年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轻工大国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2020“三晋工匠”年度人物。
澄泥砚制作技艺:

  澄泥砚制作技艺,山西省新绛县传统技艺。传承流布于山西省新县泽掌镇光村及其周边地区。绛州澄泥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中国名砚中唯一的陶砚,集雕塑、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其制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至唐宋达于兴盛,明代取得进一步发展。历代都将澄泥砚奉为贡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山西澄泥砚《龙腾盛世砚》
作者:蔺涛
作品材质:粉砂质粘土
作品规格:23*15.8cm

上联:千载传承,蔺氏精研,取汾河沉泥,经淘洗、制坯、雕刻、烧制,工序繁杂,终成妙品,看那砚上,花鸟灵动、山水入画,古韵悠悠,绛州澄泥名天下
下联:一心坚守,涛公奋进,承传统技艺,融创意、美学、文化、匠心,情怀高远,再绽新光,喜其案头,墨香四溢、笔意纵横,声名赫赫,华夏瑰宝耀古今
横批:砚界宗师
13.赞李兴昌普洱茶
兴昌妙手,制就普洱彰古韵
贡技传承,弘扬茶艺耀今时
李兴昌,男,彝族,1954年生,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人。自幼在父母的影响下,长期以家庭手工作坊的方式加工普洱茶。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熟就了普洱贡茶制作工艺,把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工艺。2004年创建了第一个以普洱贡茶工艺生产茶产品的“普洱困鹿山茶场”( 2010年底更名为“宁洱困鹿山贡技茶场”)。至2012年的数年间,茶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业博览会和中国名优茶竞赛,多项金奖,银奖和特等金奖。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普洱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沱茶、饼茶、金瓜贡茶、砖茶等。我国生产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至清朝时,普洱茶达到鼎盛时期并成为皇室贡茶,末代皇帝溥仪也曾说过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
  据史料记载,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茶大多采自距普洱市30余公里的困鹿山古茶园,而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经过专家评审,因传承脉络清晰且制作技艺与古法最为接近,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云南普洱茶《八马图茶饼》
作者:李兴昌
作品材质:普洱茶
作品规格:240*190cm

普洱茶香岁月悠,兴昌妙艺展风流。
传承古法千秋韵,手制佳茗誉九州。
云南普洱茶《皇室龙团》
作者:李兴昌
作品材质:普洱茶
作品规格:56*56cm

清平乐・李兴昌普洱茶
滇南灵岫,嘉木葱茏秀。困鹿山头云雾守,芽叶含香初透。
兴昌承艺情浓,匠心独运茶中。手制贡茶臻品,韵传千载遗风。
朝采晨晖润叶,暮归精炒揉求。古法尊崇不怠,工序七十二周。
今看传习所立,贤徒汇聚如流。育得三千桃李,茶途后继无忧。
携茶声名远播,往来商客频酬。普洱因之焕彩,华章再续悠悠。
14.赞李国伟云南围棋子
国伟匠心,铸就永子彰古韵
永昌绝技,传承棋艺耀今时
李国伟,男,出生于1977年,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人大代表李国伟是永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永子又名“永棋”,是永昌(今云南保山市)所产的围棋子。这种棋以保山南红玛瑙、玉石、翡翠和琥珀等为原材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特殊技法进行熔炼,再由经验丰富的技师手工滴制而成。经过20多年的努力,李国伟攻克了多项难题,成功制定了永子围棋产品质量标准。如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永子已经成为中华围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李国伟建议,大力推动围棋文化走出去。
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
 
  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围棋子制作技艺。主要传承流布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和保山市隆阳区。最早见于唐代,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室。晚清至民国逐渐衰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云南围棋子《永子围棋白木箱精品套装》
作者:李国伟
作品材质:南红玛瑙、黄龙玉、墨翠等矿石
作品规格:黑子、白子各180

上联:五百年技艺传承,李国伟继往开来,采玛瑙玉石,经熔炼、点丹、打磨,工序繁杂,终成永子,看那黑子,黑如鸦青、沉稳内敛,白子似象牙润、纯净高洁,颗颗皆含天地意
下联:一辈子情怀坚守,古围棋焕新出彩,扬国粹精华,融文化、赛事、交流,心力倾注,广布声名,喜其棋院,棋院聚贤才、对弈论道,赛事展风采、博弈纵横,处处尽是古今情
横批:永子宗师

《贺三五非遗馆匠人荣膺殊荣赋》

岁在乙巳,春和景明之际,佳音宛如春雷,自京华轰然传至冰城哈尔滨,震撼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郑重颁布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哈尔滨三五非遗馆,刹那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馆内一十四位杰出匠人荣耀入选,恰似一十四颗璀璨星辰,在非遗苍穹中绽放夺目光芒。

三五非遗馆,本就是一座承载华夏千年文明的艺术殿堂。其门庭之内,岁月沉淀下的非遗珍宝琳琅满目,它们是历史的低语,是民族的精魂。这一十四位匠人,来自天南地北,带着故土的气息与先辈的期许,汇聚于此。

观其技,各有千秋,震撼人心。陶艺匠人双手在泥坯间舞动,旋转之间,土与水交融,塑出山川形胜、日用诸般,高温淬炼后,尽显质朴与华丽;刺绣大师针芒如电,丝线穿梭,绣出繁花似锦、飞禽走兽,针脚疏密间,勾勒人间百态,晕染古韵今风。他们于喧嚣尘世中,坚守本心,心无旁骛,一头扎进非遗技艺的深海。

三五非遗馆以包容之怀,护佑匠艺传承;以推广之力,让非遗走向世界。今此盛事,既为匠人之功成名就,更为非遗发展的烈烈旌旗。望来日,他们携手共进,让华夏非遗的火种成燎原之势,于世界舞台,奏响中华最强音。赞曰:冰城瑰宝,三五流芳。匠人卓绝,续写辉煌。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百遗荟萃、传世老汤、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7类: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10类: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来自36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8888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9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7位,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来源:三五非遗博览馆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