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王军与艺术家 > 三五观察网 | 刀刻梨木传南北匠韵 版拓生肖续古今文脉

三五观察网 | 刀刻梨木传南北匠韵 版拓生肖续古今文脉

2025年04月19日 15:50:23 来源:三五观察网 访问量:472 作者:非遗老班长

杭城刀笔雕生肖风骨

冰城拓印续非遗春秋

4月19日,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在杭州黄小建大师工作室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雕版印刷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大师!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龙江非遗、御膳老汤精、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三五百遗荟萃具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十一大类,来自38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0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0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28位,堪称全国工匠大师匠心独运,绝艺荟萃,在这些技艺精湛的绝美作品中,您会触摸到沧桑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您会感悟到劳动生活中中华民族的深邃睿智。其作品尊尊蕴含崇拜,幅幅追求美好,件件祈福吉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黄小建,1953年生,浙江杭州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78年,黄小建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水印工厂,师从徐银森、张耕源、陈品超等学习传统雕版印刷、木版水印。1985年水印工厂解散后,他转入浙江美术学院西湖艺苑工作,在从事文化艺术品经营之余,仍坚持传承技艺。

黄小建至今已刻印版数千余块。他成功恢复了明代以后失传的“餖版拱花”技艺,并将其运用在个人雕版创作中。他还完成了如翻刻、印制宋版书《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复刻《十竹斋书画谱》《湖山胜概》等作品。此外,他也参与“古籍善本修复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项目,赴希腊、香港、美国等地巡回展示非遗技艺。

2006年,黄小建开始面向高校设立黄小建雕版印刷工作室传承古法技艺,2015年被评为“杭州市技能名师工作室”。他通过培训授徒等形式,致力于培养杭州雕版印刷术的新一代传承人,其儿子黄捷成已是该项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木刀与时光的对谈

杭州的四月,梧桐新叶正把阳光剪成碎金,洒在黄小建大师工作室的青瓦上。当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的王军馆长推开门时,七十一岁的黄大师正戴着老花镜,在台灯下细修一块“午马”雕版。木屑落在他蓝布围裙上,像撒了一把被岁月晒暖的麦穗。

两张木质矮凳,一杯龙井清浅,两位古稀匠人相对而坐。黄大师的手背上爬着老年斑,指节因常年握刀而微微变形,却在提起雕版时忽然泛起光泽:“您看这马鬃的刻法,南宋《马远山水图》里的线条得这么走……”他用刻刀尾端在空气中虚划,仿佛在梨木板上续写千年脉络。王馆长轻抚案头堆叠的拓本,指尖掠过“子鼠”版上细如游丝的胡须,忽然想起自己在冰城修复的赫哲族鱼皮画,那些细密的鳞片纹路,与眼前的刀痕竟有相通的温热。

话题从“餖版拱花”的失传与复现,聊到北方桦皮雕刻与南方梨木雕刻的肌理差异。黄大师忽然从柜中捧出一套泛黄的《十竹斋书画谱》复刻版:“这‘拱花’就像给宣纸施了魔法,凹凸之间能看见云气流动。”王馆长接过书页,对着光细看留白处隐现的竹影,想起哈尔滨展馆里那件鄂伦春族桦皮盒,阳光穿过盒盖镂空的鹿纹时,也曾有这样的灵动感。

窗外的雨丝不知何时飘落,在玻璃上织出细密的帘幕。黄大师起身打开墙角的樟木箱,取出一叠生肖雕版设计稿,纸页间还夹着三十年前在希腊参展时的旧照片。“那年在雅典卫城旁刻版,有个金发男孩摸了摸木屑,第二天带了块橄榄油皂来换。”他笑着指照片里男孩专注的神情,王馆长忽然接口:“去年在黑河研学,有个鄂温克女孩用桦树皮换走了我们的拓印生肖卡,说要给奶奶看‘会开花的纸’。”

暮色漫过案头时,两人仍在比划着“亥猪”版的弧度——黄大师坚持猪背要像拱桥承福,王馆长则想起东北年画上的肥猪拱门,两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空气中相交,仿佛在雕版与树皮之间,搭起一座看不见的桥。临别的时候,黄大师将新刻的“寅虎”版拓本塞进王馆长行囊:“替我瞧瞧松花江的风,能不能吹开这老虎眼睛里的霜。”

雨停了,青石板路上倒映着路灯暖黄的光。两位老人的背影渐渐融入杭州的暮春,一个走向运河边的雕版工作室,一个走向即将北上的非遗展品箱。他们知道,此刻落在梨木板上的刀痕,和远在冰城等待拓印的宣纸,终将在某个孩子的掌心里相遇,那时,木刀刻过的时光,会化作最温热的传承。

访黄小建大师并记非遗交流

杭城四月雨丝柔,

梨木堂深话久留。

铁笔雕来生肖骨,

松烟拓就古今眸。

江南刀韵融江北,

南宋风痕接北楼。

莫道桑榆霜鬓改,

青衿待启墨香流。

注:首联点出时节与交流场景,颔联聚焦雕版技艺的文化承载,颈联以“江南江北”勾连地域传承,尾联以“青衿”喻青年学子,收束于非遗永续的愿景,体现两位古稀传承人的匠心共鸣。

访黄小建大师非遗交流记

杭春逢古匠,梨木话传承。

刀刻生肖韵,版留今古凭。

江南融塞北,文脉接云腾。

霜鬓初心在,青衿续墨灯。

非遗传承人杭州晤谈记

梨木堂前语正浓,

刀痕拓影两心同。

江南江北春相递,

刻入生肖一脉风。

非遗晤谈

杭城梨木润,冰客访雕工。

刀笔传今古,生肖一脉通。

非遗晤谈赋

岁在乙巳,孟夏之初,冰城王军,赴杭城访黄公小建。时维四月,柳烟笼岸,荷露凝香,工作室中,梨木盈架,墨韵流芳。两位耆宿,霜鬓映雪,执手相谈,如逢故知。

黄公乃雕版巨擘,操刀逾卌载,精研“餖版拱花”之技,复明代失传之法,刻生肖于梨木,赋灵禽以魂光。王君掌冰城非遗之馆,藏北方技艺之珍,修复赫哲鱼皮,传承鄂伦春桦雕,皆以匠心护文脉之昌。

方其对坐,论及雕版之妙,黄公曰:“木刀起落,须合于天理,观木纹如观人心,刻生肖如刻民魂。”王君颔首:“北方桦雕,亦取法自然,皮痕如岁月之书,纹样若星辰之阵,与君之技,理一而工异。”言及南北技艺交融,黄公展《十竹斋》复刻之版,王君陈赫哲鱼皮之图,见拱花之云与桦刻之浪,遥遥相应,若江河归海,殊途而同澜。

俄而雨至,敲窗作金玉声。黄公取新刻“辰龙”版示之,龙鳞层层,如浪叠千重;王君指鱼皮画中鲸纹,波路隐隐,似潮接万端。二人相视而笑,知非遗之脉,正如春雨润物,南北同泽,古今共源。

嗟乎!匠人之心,不以山海为远;文化之魂,岂惧岁月之迁?今者,梨木之版将赴冰城,桦皮之艺曾临吴越,待学子抚之,知江南有刀笔春秋,塞北有皮雕日月,皆中华文脉之枝桠,民族精神之根干。

赞曰:木刀刻梦,桦皮传情,南北共济,非遗同兴。愿此晤谈之谊,如松之茂,如川之永,照彻文化长河,千秋不暝。

浣溪沙·非遗传承人杭州对谈

梨木案头话未央,刀痕拓影两鬓霜,江南塞北共晴窗。

铁笔雕来春生肖,桦皮刻就岁流光,非遗一脉接天荒。

(注:上片勾勒对谈场景,以“两鬓霜”显匠人坚守,“共晴窗”喻南北非遗相映;下片聚焦技艺交融,“春生肖”“岁流光”暗合时光传承,结句“接天荒”升华文化永续之境,简笔中见深厚情谊与传承之志。)

上联:握梨刀刻生肖,看鼠跃牛耕、虎吟兔卧,龙翥蛇盘、马啸羊咩,猴戏鸡鸣、犬守猪眠,十二般活态传承,尽融南宋遗风、西湖雨韵,待携往冰城,教青衿抚版知文脉;

下联:擎桦笔绘民俗,观鱼皮焕彩、桦刻生花,兽踪鸟迹、云纹水浪,星图雪线、风痕月印,万千种鲜活记忆,皆汇北疆元气、黑水春潮,今遇逢杭匠,共白首论心续国魂。

非遗匠人晤言歌

杭城四月梨花香.冰城客至访雕梁

黄公刀笔走龙蛇.木影沉沉岁月长

铁划银钩生肖出.松烟染透千年光

曾复拱花追宋韵.又刻生肖续唐章

王君来自黑水畔.桦皮鱼影皆琳琅

赫哲神工传塞上.鄂伦春意接穹苍

两人对坐话非遗.鬓边霜雪映朝阳

南刀北刻本同源.文脉何曾隔关梁

君看木版生肖活.我道皮雕云气扬

雨打窗棂声淅沥.相顾一笑忘年康

他年共拓春秋卷.青史留痕墨未凉

但使匠心长不灭.何惧人间换炎凉

观杭冰非遗晤谈记

乙巳孟夏,冰城王军馆长访杭城黄小建大师于雕版工作室。时雨过天青,梨木香溢,案头陈十二生雕版,刀痕深浅间,鼠跃牛耕,虎啸兔眠,皆栩栩然如有生气。

黄公年逾七旬,执刀四十余载,尝复“餖版拱花”古法,今以生肖入木,融宋韵于刀笔,化民俗为画图。王君亦古稀之人,掌冰城非遗馆,藏赫哲鱼皮、鄂伦春桦雕诸艺,皆北方文脉之珍。二人促膝而谈,论及南北技艺之异,黄公曰:“南人刻木,求其细腻,如西子浣纱,温婉含情;北人制皮,取其粗犷,若胡马饮河,豪雄自见。”王君颔首曰:“然其本一也。木版之纹,皮雕之理,皆天地自然之迹,匠人以心传之,岂分南北?”

俄而展卷相示,黄公出《十竹斋》复刻之版,拱花处云气浮动;王君陈鱼皮画之鲸纹,鳞甲间浪影澎湃。二人抚版叹曰:“今之匠人,上承先古,下启后学,当使梨木之香与桦皮之韵,共流于青衿之手,方不负时光之托。”

至暮,雨歇风清。黄公以新刻“巳蛇”版赠王君,曰:“愿此灵蛇,游于松花江畔,醒彼童稚之心。”王君受之,曰:“异日冰城拓印时,当使江南刀笔与塞北皮雕,同映书窗,共话文明。”

嗟乎!非遗之传承,非独技艺之守,乃文脉之续也。南北匠人,霜鬓相交,而初心如炬,照破岁月之尘,其情可感,其志可彰。后之览者,亦当知今日之晤,非止于雕版皮画之谈,实文化薪火之传也。

王军馆长向黄小建大师赠送毛主席视察哈尔滨七十五周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伦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傅清超大师创作的剪纸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