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习近平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勃利黑陶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玉臣(05)
咏勃利黑陶
东北灵泥韵里彰,精雕细琢绽幽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不断努力,以不同形式为载体,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釉陶诞生于西汉,盛于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勃利釉陶—是北方肃慎、靺鞨文化与中原陶瓷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勃利地处完达山脉,碾子河畔,物产丰富。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环境促成了勃利“釉陶制作技艺”的形成与发展。是具有浓郁北方地域特色的陶瓷艺术品类。
勃利釉陶精品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多气氛、多梯次温度烧成的独特技法,利用不同釉料具有不同熔融温度的原理渐次烧成。釉料在高温熔融时与坯体结合,出现变幻莫测的自然的发色肌理与窑变艺术装饰效果,达到“虽为人做,宛若天成”的北大荒特色的艺术作品。2016年,勃利“釉陶制作技艺”被列为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示名录。
个人简介:
王玉臣,1977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七台河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勃利“釉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勃利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勃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
20多年的历练,他完成了从一个意气风发懵懵懂懂的普通大学生逐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龙江工匠的蝶变。近年来,王玉臣率领勃利黑陶、釉陶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与市、县文联、文旅局、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市“黑陶杯”征文大赛、县“勃陶杯”陶艺大赛以及“非遗文化进校园”等百余次非遗传承活动,“研学旅行”和体验式旅游已成为园区特色,吸引了超万人次的参与规模。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尽心尽力。
收藏时间:2017年7月13日
收藏时间:2017年7月13日
王玉臣·勃利黑陶赋
勃利之地,厚土藏珍,天赐乌泥,孕陶艺奇葩。王玉臣者,生于斯、长于斯,倾毕生心血,铸黑陶华章,声名斐然,堪称陶界翘楚。
幼承乡土灵韵熏陶,王玉臣对黑陶钟情有加。初涉艺途,即潜心钻研,拜名师、访高友,足迹踏遍山川,探寻泥之精髓。其选材苛严,唯取勃利深层乌润土,经多番捶打、揉捻、过滤,使泥质细腻如脂,韧性超常,宛如驯服之良驹,静候雕琢。
观其制陶,绝技惊眸。轮盘飞旋,双手轻抚泥坯,仿若与泥私语,刹那间,瓶似仙子凌波,罐若力士擎天,壶同雅士烹茶,形态各异,古朴典雅尽现。其塑形之妙,在于心手相应,意到形随,将山川之灵秀、花鸟之娇姿、人文之厚重,皆凝于泥胎之中。
修坯之时,王玉臣仿若画师执毫,刮刀为笔,精雕细刻。线条或刚劲雄浑,勾勒历史沧桑;或柔美婉约,描绘生活温情。花鸟鱼虫,跃然坯上;神话传说,栩栩如生。每一道刻痕,皆倾注其对艺术之赤诚,对传统之敬意。
入窑烧制,尤为关键。王玉臣坐守窑前,目光如炬,精准控温、计时,与火神默契“对话”。熊熊窑火,浓烟滚滚,泥坯于烈焰中涅槃重生。经熏烟渗碳,黑陶出炉,色如玄漆,亮可鉴人,叩之清脆,声似玉磬,薄处透光,古韵四溢。
王玉臣不独精于技艺,更怀传承大义。广收门徒,倾囊相授,于校园、工坊开班授课,让莘莘学子与民间艺人皆能亲触黑陶魅力,感悟传统精髓。其作品屡获殊荣,名震四方,为勃利黑陶拓展天地,令非遗瑰宝重焕生机,熠熠生辉于华夏艺林。
嗟夫!王玉臣以匠心为笔,以乌泥为墨,绘就勃利黑陶绚丽画卷,其功于艺,德于传承,当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