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馆内展品 > 三五观察网 ||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满族史话馆(一)

三五观察网 ||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满族史话馆(一)

2024年11月01日 15:00:50 来源:三五遗博览馆 访问量:647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
传承文化  回报社会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金源文化路线-满族史话馆
三五非遗馆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
老首长曾任原空军司令员 景学勤中将题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 一座以展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专业博览馆,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馆内开设三大旅游参观路线,金源文化路线、非遗文化路线,民俗文化路线,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百遗荟萃、万世师表、传世老汤、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王军记忆、70年代靠山屯、巨源工商、农村往事、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市井生活);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7类: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10类: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来自36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5353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7位,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堪称各工艺技艺荟萃之地,艺术风格争艳之所,瑰宝魅力绽放之处,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金都五帝园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
老首长曾任原南京军区司令员 向守志上将题

对联
藏古国千秋之瑰宝
展中华万代之文明
曾任原空军司令员 景学勤中将题
金都五帝园 女真满族史
公元1115年,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今天的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素有“女真肇兴地,大金第一都”之称。时隔950年后,一座展现金代初期发展历史的“金都五帝园”在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落成。
由老红军向守志上将题写的“金都五帝园”五个大字镌刻在牌楼的额眉之上,迎着旭日东升熠熠生辉。园内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铜塑雕像一尊,雕像高5.5米,重3500公斤。大金名将沾罕和金元术雕像矗立二侧,龙虎太湖石一块,上刻“大金第一都”由刘精松上将题写。3.5米高的海东青铜雕矗立在五帝龙柱前,五帝龙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挺然屹立,十分壮观。龙柱顶端是高水旺大师创作的唐三彩五帝生肖兽首,穹顶之下,高瞻远瞩。金都五帝园内还有唐吉洲大师的四幅铜浮雕,将金代的开国大典、海陵迁都、拜天射柳、市井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园内的汉白玉神龙亭有38位共和国将军书写的38个龙字,寓意金上京历经四帝38年历史。35本书型石和四周墙面刻录315位共和国将军书法金源文化诗词,大金第一都作品。纵观金都五帝园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园区,更是一个传承金代历史的重要场所。
满族史话
满族史话馆犹如一座文化宝库,以研究和传承满族文化沿革为目的,创新性地选用非遗形式进行文化输出,走进满族史话馆,仿佛步入了满族历史的长河。这里以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展示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满族的悠久历史、独特风俗和灿烂文化。27位非遗传承人425件以满族皇家及贵族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令人惊艳。
满绣《清十二帝》以细腻的针法生动地刻画了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形象,一针一线中凝聚着满族的艺术精髓和历史记忆。《清朝补服》、《慈禧收藏画》让人得以一窥清朝宫廷的艺术品味。《寿山石满汉全席石材》、《清二十五方宝玺》、《皇家云锦》、《清代十大帝王国宝御瓷》无不彰显着皇家的权威与庄重。 木雕》、《桦树皮》、《鱼皮》十八怪、《东北大豆香》方正剪纸、《五常泥塑》等作品则以诙谐有趣的方式展现了满族的民俗风情,让人们对满族的日常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一、满绣 刘艳梅
雅梅妙手,丝线交织呈满绣奇景
技艺传承,针针勾勒续非遗华章

刘雅梅简介
刘雅梅,汉族,1964年7月出生,黑龙江省克山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13岁起师从邢淑娴学习满绣技艺,16岁就能绣出一手好活。1991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大量收集传统绣品、绣样,认真整理和发掘满绣传统技艺,在保护和传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绣制品以实用为主,美观结实,实用性强,独具特色。
满绣简介
满族刺绣技艺,历史悠久,是满族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它起源于满族的日常生活与民俗活动,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满族刺绣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在各类织物上绣制精美的图案。其针法丰富多样,包括平针、回针、打籽针等,能绣出细腻逼真的形象和绚丽多彩的画面。题材广泛,常选取满族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花鸟鱼虫等元素,饱含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2008 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绣《清代帝王》创作说明:刘雅梅的满绣技艺《清代帝王》作品堪称艺术瑰宝。满绣作为独特的刺绣工艺,在这幅作品中展现出非凡魅力。作品中,每一位清代帝王形象都栩栩如生。刘雅梅运用细腻的针法,将帝王的服饰细节完美呈现,龙袍上的龙纹、图案精致入微,仿佛呼之欲出,彰显皇家威严。人物的面部表情也绣得惟妙惟肖,或威严、或沉静,展现出不同帝王的性格特点。色彩搭配上,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从明黄到朱红,从藏青到黛紫,交相辉映,凸显清代宫廷的奢华与庄重。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清代帝王形象的生动再现,更是满绣技艺的精彩展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雅梅妙手,满绣清代帝王韵
丝线灵心,勾勒王朝盛世风

12-01.《清太祖-努尔哈赤》130*90cm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2.21—1626.9.30),清朝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初,病势转危,终年六十八岁。

12-02.《清太宗- 皇太极》130*90cm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猝于清军入关前夕,在位十七年。

12-03.《清世祖-顺治》130*90cm

清世祖·顺治(1638—1661),清太宗的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袭父位,时年六岁,在位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后因爱子宠妃相继病亡,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逝于紫禁城内养心殿,年仅二十四岁。

12-04.《清圣祖-康熙》130*90cm

清圣祖·康熙(1654.5.4.—1722.12.20.),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捍卫者,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

12-05.《清世宗-雍正》130*90cm

清世宗·雍正(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

12-06.《清高宗-乾隆》130*90cm

清高宗·乾隆(1711.9.25.-1799.2.7.),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最高峰,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2-07.《清仁宗-嘉庆》130*90cm

清仁宗·嘉庆(1760-1820),乾隆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亲政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作用,在位25年,终年六十一岁。

12-08.《清宣宗-道光》130*90cm

清宣宗·道光(1782.9.16.),道光帝以俭德著称,执政30年,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均无起色,他想严厉禁烟,却最终忍辱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的悲剧所在。在位30年,终年六十九岁。

12-09.《清文宗-咸丰》130*90cm

清文宗·咸丰(1831—1861),清宣宗道光第四子,道光三十年正月继承皇位,时年二十岁,咸丰帝在位11年,内忧外患,战乱频繁,几年没有一天安宁日子。于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病逝,终年三十一岁。

12-10.《清穆宗-同治》130*90cm

清穆宗·同治(1856—1875),年号同治,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十月九日载淳即帝位,改元“同治”,寓两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同治亲政两年,终年十九岁,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

12-11.《清德宗-光绪》130*90cm

清德宗·光绪 1871年8月14日出生与北京,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光绪帝19岁亲政,愿意接受新思想支持变法,在位34年,终年三十八岁,庙号德宗。

12-12.《 清逊帝-宣统》130*90cm

清逊帝·宣统(1906—1967),1908年登位,年号宣统。辛亥革命爆发后,于1912年2月退位,1924年,废除皇帝称号,出宫,1934年在侵华日军策划下当上满洲帝国皇帝,后被苏军俘获,1959年特赦,1967年在北京病逝。
满绣《慈溪收藏画》创作说明:满绣《慈溪收藏画》以郎世宁的作品为依据,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郎世宁作为宫廷画家,其绘画融合了中西技法。在这幅被慈溪收藏的画中,鹤的形象优美高雅,它们或展翅欲飞,或低头啄羽,姿态灵动。羽毛的描绘细腻逼真,每一根都仿佛有生命。寿桃等硕果累累的元素则寓意吉祥,果实饱满鲜艳,色泽诱人,仿佛散发着果香。这些画面通过满绣工艺再次呈现,作者用五彩丝线精心绣制,针法丰富多样,将原作的色彩和光影变化巧妙地用丝线表现出来。既保留了郎世宁画作的神韵和意境,又增添了满绣特有的质感和立体感,使这套作品成为艺术融合的典范,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价值。
满绣画卷,重现慈溪收藏之美。
丝线传奇,诉说历史岁月之悠。
一针一线,交织出满族文化的精魂。
那五彩的丝线,如时光长河里闪烁的明珠,
串联起往昔的记忆。
绣娘指尖的舞蹈,在绸缎上留下生命的痕迹。
细腻的针法,勾勒出古老传说的轮廓。
满族的风土人情、英勇传奇,都在这画卷中鲜活。
每一幅满绣,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12-01.《檀心锦蕚图》40*70cm

《檀心锦蕚图》是刘雅梅创作的慈溪收藏画。此图以花朵满绣为特色,绣工极为精巧。一针一线间,花朵似在画卷上鲜活绽放,色彩斑斓、娇艳欲滴,展现出细腻的质感和蓬勃的生机。每一朵花仿佛都在诉说着自然之美,体现出创作者对花卉的深刻理解与精湛的刺绣技艺,是艺术与工艺完美结合的佳作,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12-02.《白头到老》40*70cm

《白头到老》是刘雅梅创作的慈溪收藏画,以鸳鸯为主题,满绣工艺呈现。画面中鸳鸯栩栩如生,色彩斑斓而和谐,羽毛细节精致入微。鸳鸯自古以来象征爱情,在此画中它们相依相偎,仿佛在诉说着永恒的爱意。满绣工艺让整个作品更显华丽,丝线交织间尽显艺术功底,承载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祝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3-03.《祝寿图》40*70cm

《祝寿图》是刘雅梅创作的慈溪收藏画。此图满绣寿桃与喜鹊,寿桃圆润饱满、色泽鲜润,象征长寿多福;喜鹊姿态灵动、活灵活现,寓意吉祥如意。画面中,二者相互映衬,满绣工艺更添精致。整幅图洋溢着喜庆氛围,传递出对寿星的美好祝福,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构思,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是一件饱含深情与艺术价值的佳作。

12-04.《祝寿图》40*70cm

《祝寿图》是刘雅梅创作的慈溪收藏画,以 “硕果累累” 为主题。此画将传统刺绣工艺与祝寿文化巧妙融合,画面上果实饱满,象征着丰收与繁荣。色彩搭配绚丽和谐,绣工细腻精湛,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创作者的匠心。满绣手法让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作品承载着对寿星的美好祝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2-05.《荣华富贵》40*70cm

《荣华富贵》是刘雅梅创作的慈溪收藏画。此作品以满绣手法呈现,主体为绚烂的牡丹花。一针一线间,牡丹或娇艳盛开,或含苞待放,花瓣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绚丽,尽显雍容华贵之态。绣品展现出极高的刺绣技艺,丝线交织出细腻的质感和生动的立体感,将牡丹象征荣华富贵的寓意诠释得淋漓尽致,不仅是艺术佳作,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12-06.《花卉》40*70cm

《花卉》是刘雅梅创作的精彩之作。此画以多彩花满绣展现花卉之美,色彩绚烂丰富,仿佛将各种花卉最娇艳的时刻定格。绣线交织中,花朵栩栩如生,每一片花瓣、每一丝花蕊都细腻呈现,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承载着慈溪独特的文化韵味,体现出精湛的刺绣工艺,不仅是一幅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更是慈溪收藏画领域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情感。

12-07.《寿》40*70cm

《寿》百花百寿满绣由刘雅梅创作。此作品以 “寿” 为主题,将百花与百寿巧妙融合。绣面色彩斑斓,每一朵花都娇艳欲滴,每一个 “寿” 字都形态各异,充满灵动之美。针法细腻,针脚疏密得当,尽显满绣技艺之精湛。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对长寿的美好祈愿,更展现了慈溪独特的文化韵味,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12-08.《寿》40*70cm

《寿》百花百寿满绣由刘雅梅创作。此作品以 “寿” 为主题,将百花与百寿巧妙融合。绣面色彩斑斓,每一朵花都娇艳欲滴,每一个 “寿” 字都形态各异,充满灵动之美。针法细腻,针脚疏密得当,尽显满绣技艺之精湛。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对长寿的美好祈愿,更展现了慈溪独特的文化韵味,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12-09.《寿》40*70cm

《寿》百花百寿满绣由刘雅梅创作。此作品以 “寿” 为主题,将百花与百寿巧妙融合。绣面色彩斑斓,每一朵花都娇艳欲滴,每一个 “寿” 字都形态各异,充满灵动之美。针法细腻,针脚疏密得当,尽显满绣技艺之精湛。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对长寿的美好祈愿,更展现了慈溪独特的文化韵味,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12-10.《松鹤长春》40*70cm

《松鹤长春》满绣由刘雅梅创作。此作品为慈溪收藏之珍品。满绣工艺精湛,针法多变,丝线在绣娘手中化为灵动笔触。画面中松枝苍劲,仙鹤姿态优美、栩栩如生,寓意松鹤长春,象征着长寿、吉祥。色彩搭配协调而富有层次感,尽显高雅气质。作品将满绣艺术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艺术价值与美好寓意完美结合的佳作。

12-11.《菊花图》40*70cm

《菊花图》满绣由刘雅梅创作。此作品将慈溪收藏文化与传统刺绣艺术精妙融合。画面以菊花为主体,菊花形态各异、色彩绚烂,尽显高雅之姿。满绣工艺精湛,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创作者的心血,丝线交织间将菊花的神韵生动呈现,不仅展现出高超的刺绣技艺,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使观者仿若置身于菊花的芬芳世界。

12-12.《富贵图》40*70cm

《富贵图》由刘雅梅创作。此画以花和花瓶为主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画面中的花朵娇艳欲滴、色彩斑斓,或盛开或含苞,姿态各异,似有芬芳之气扑面而来。旁边的花瓶造型典雅,线条流畅,与鲜花相得益彰。整幅画寓意美好,“花”象征美好,“瓶”谐音“平”,二者结合体现出富贵平安的祝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慈溪收藏。
《颂满绣风采》
满绣画卷映华光,慈溪收藏韵悠长。
丝线交织成美景,历史故事蕴中央。
针脚细密如诗行,色彩斑斓绘梦想。
古老艺术绽新芒,传承千载韵流芳。
慈溪慧眼识珍宝,满绣佳作永留藏。
岁月沉淀美如画,文化瑰宝绽辉煌。
绣工精湛显匠心,画面灵动韵飞扬。
满绣魅力传四海,慈溪收藏载荣光。
历史长河留印记,艺术之花永飘香。

《赞满绣慈溪收藏画》

满绣画卷,璀璨如星,展慈溪收藏之美。丝线交织,绣出历史的厚重与深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

那细腻的针法,如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绣者的心血与智慧,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慈溪收藏画,在满绣的演绎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色彩斑斓,绚丽夺目,让人沉浸在那美妙的艺术世界中。

满绣慈溪收藏画,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帝王的审美情趣,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满绣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辉煌的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满绣慈溪收藏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它是艺术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朽传奇。
满绣《清朝补服》创作说明;
刘雅梅创作的满绣《清朝补服》盘金绣是满绣艺术的杰出代表。盘金绣工艺在作品中大放异彩,以金线为主要绣线,金线在绣布上穿梭游走,熠熠生辉。《清朝补服》上的图案通过盘金绣得以精妙重现,补服的纹路、装饰花纹线条流畅且规整,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几何图案,都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在色彩上,金色为主调,凸显出皇家的尊贵威严,与清朝补服所蕴含的等级象征意义相契合。这种绣法不仅要求精湛的刺绣技巧,更需要对清朝服饰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刘雅梅的作品将盘金绣与清朝补服文化完美融合,让古老的服饰艺术在满绣的世界中重获新生,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针引彩丝,绣满清朝补服神韵
手牵锦线,绘就古朝官制风华
丝线穿梭,织就朝堂等级森严
彩缕交织,彰显宦海尊卑有差
针下乾坤,重现补服华丽篇章
线中岁月,诠释官仪庄重气象
彩丝舞动,勾勒清朝服饰之美
锦线飞扬,展现古制威严之姿
针针细腻,蕴含补服文化渊源
线线精巧,承载官制历史悠长

17-01.《一品文官仙鹤补服》60*60cm

一品:仙鹤
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相鹤经》云:“鹤,寿不可量。”《诗经•小雅》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官员补子一品采用仙鹤的图案,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17-02.《二品文官锦鸡补服》60*60cm

二品:锦鸡
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古人十分喜爱用来作为服装的装饰,如插在武将的衣背头冠上,绣在帝王的礼服上,也叫做“华虫”,表示威仪和显贵。

17-03.《三品文官孔雀补服》60*60cm

三品:孔雀
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增益经》称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复。”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17-04.《四品文官鸳鸯补服》60*60cm

四品:鸳鸯
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诗经•小雅》载:“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寿宜之”,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17-05.《五品文官白鹇补服》60*60cm

五品:白鹇
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白鹇鸟喝水象征生活像泉水甘美。此外,它还能赶走灾害,祈求丰收。总之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白鹇为“义鸟”。所以,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17-06.《六品文官鹭鸶补服》60*60cm

六品:鹭鸶
白鹭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魏书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颈远望。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经》:“寮窠雍雍,鸿仪鹭序”。《元诗选》:“玉笋晓班联鹭序,紫檀春殿对龙颜”。

17-07.《七品文官鸂鶒补服》60*60cm

七品:鸂鶒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顾嗣立补注:“《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17-08.《八品文官鹌鹑补服》60*60cm

八品:鹌鹑
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据《本草纲目》记述:“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但无斑者为鹌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用鹌鹑表示官员的等级,除了上述意义外,据《山海经》云:“其鸟羽司帝之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饰,意思是说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

17-09.《九品文官蓝雀补服》60*60cm

九品:练雀
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皇帝和诸王用四彩,长二丈一尺。宰相绿色,公侯、将军紫色。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丝称“组绶”。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绶带鸟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征意义。另外,《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而用作官员补子。

17-10.《一品武职麒麟补服》60*60cm

一品:麒麟
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大戴礼》说:“毛虫三百六十,以麟为长。”是龙、凤、麟、龟四灵之一。麒麟出现是“圣王之嘉瑞”。《说文》的解释是:“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有足者宜踢,有额者宜顶,有角者宜触,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17-11.《二品武职狮子补服》60*60cm

二品:狻猊
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晋代郭璞直接解释为狮子。《尔雅•释兽》曰:“可伏虎犳”。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记述:“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可见,狻猊是龙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当是取其勇猛之意。

17-12.《三品武职豹补服》60*60cm

三品:豹
《说文》的解释“豹,似虎圆文。《山海经•南山经》记述:“南山兽多猛豹。”《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17-13.《四品武职虎补服》60*60cm

四品:老虎
四品图案的老虎古称“山兽之君”,古代勇猛之士被称为“虎贲”、“虎士”,《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因此虎不仅象征威猛,还象征“仁、智、信”。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17-14.《五品武职熊罴补服》60*60cm

五品:熊
《说文》的解释熊兽似豕,山居各蛰。”熊虎丑,其子狗。《尔雅》的解释:“又罴如熊,黄白文。”可见,古代记述了两种熊:一是狗熊,一是人熊。据《国语•晋语》记载:“黄能入于寝门。”“黄能”即“黄熊”,比狗熊体形大而且勇猛。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正如《诗经•小雅》所说“唯熊唯羆,男子之样”,取其阳刚之意。

17-15.《六品武职彪补服》60*60cm

六品:彪
《扬子法言》曰:“彪静成文,动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述:“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可见,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

17-16.《七、八品武职犀牛补服》60*60cm

七品、八品:犀牛
《说文》的解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国语•越语》称“水犀之甲”。其书的注解说:“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17-17.《九品武职海马补服》60*60cm

九品:海马
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中头部似马、单条尾巴向后上方卷曲、体长十几厘米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海马的身世颇为神秘,没有介绍其详细情况和象征意义的资料,只是在解释补子时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水兽,似马,水陆双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
《赞满绣清朝补服》
  
满绣补服彰显古风采,丝线交织绘出清韵华。
针下巧绘王朝官服美,绣中尽显历史底蕴深。
清朝补服满绣展魅力,古韵悠然艺术放光芒。
一针一线绣出清风貌,五彩斑斓绘就古时光。
满绣工艺传承历史韵,清朝补服闪耀文化光。
绣者匠心独运呈佳作,补服华彩斑斓映辉煌。
满绣之美令人心沉醉,清朝补服韵味永留存。
丝线灵动绣出清特色,补服精美传承古文明。
满绣清朝补服成瑰宝,艺术魅力流传千万年。
历史长河留下满绣影,清朝补服绽放古韵香。
满绣技艺精湛映清服,文化传承璀璨永流芳。

《沁园春·满绣清朝补服》

华夏风光,满绣奇工,古韵悠长。
望清朝补服,针痕细腻;彩丝交织,熠熠生光。
龙凤呈祥,麒麟献瑞,历史烟云画卷藏。
凝眸处,感匠心独运,艺韵流芳。

当年盛世辉煌,引无数、能工巧匠忙。
忆宫廷肃穆,官仪整肃;补服华丽,尽显端庄。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满绣传承未可忘。
今犹赞,看非遗瑰宝,再谱新章。
二、周双喜 南京云锦
双喜倾心,云锦铺开南京韵
一城绽彩,丝纶绣出盛世情

周双喜简介
周双喜生于 1955 年,江苏南京人。作为国家级非遗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织锦领域地位斐然。是中国织锦工艺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非遗传承人及优秀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他将一生心血倾注于云锦技艺,传承古老工艺,精心织造每一寸云锦,让这一珍贵技艺在现代社会重焕光彩,展现出中国传统织锦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京云锦简介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它历史悠久,图案精美,色彩绚丽,融合了多种传统技艺。其织造工艺复杂,需在大花楼木织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完成,包括挑花结本等核心步骤。题材广泛,有龙凤、花卉、人物等,既用于皇室服饰,也体现了民间文化,是中华织锦艺术瑰宝。于 2009 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云锦《吉祥九龙》创作说明:《南京云锦吉祥九龙》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双喜创作。此系列共九幅作品,以九龙为主题,寓意祥瑞。每幅作品中的龙各具神韵,或威严霸气,或灵动飘逸。云锦工艺精湛,色彩绚丽,通过传统手工织造,展现出九龙的非凡魅力。周双喜大师以其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该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世人呈现了南京云锦的独特魅力,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好的祝福。
南京云锦,九龙腾瑞气,呈千古祥瑞
古都绣锦,五彩耀华光,展万世吉祥

《吉祥九龙一》33*66cm

《吉祥九龙二》33*66cm

《吉祥九龙三》33*66cm

《吉祥九龙四》33*66cm

《吉祥九龙五》33*66cm

《吉祥九龙六》33*66cm

《吉祥九龙七》33*66cm

《吉祥九龙八》33*66cm

《吉祥九龙九》33*66cm

《赞南京云锦吉祥九龙》
  
南京云锦九龙舞吉祥,彩丝交织绘就辉煌象。
古老工艺绽放璀璨光,九龙神韵尽显威严相。
云锦之上九龙腾瑞气,历史传承闪耀文化芒。
一针一线绣出中华魂,五彩斑斓绘就盛世章。
南京云锦承载千年史,吉祥九龙寓意福泽长。
工艺精湛令人心赞叹,九龙图案美轮美奂扬。
云锦九龙展现艺术美,传统文化瑰宝永流芳。
传承创新绽放新光彩,南京云锦九龙颂辉煌。

《南京云锦赋》

古都金陵,云锦流芳。华彩绚烂,溢彩流光。始于六朝,盛于明清,千载传承,韵致悠长。

云锦之美,美在材质。精选丝线,细腻柔滑。蚕茧吐丝,如银似雪。经纬交织,巧夺天工。云锦之美,美在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百色斑斓,绚丽夺目。如霞似锦,光彩照人。

云锦之美,美在图案。龙凤呈祥,麒麟献瑞。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山水人物,意境深远。云锦之美,美在工艺。挑花结本,通经断纬。织金妆花,技艺精湛。手工织造,耗时费力。

南京云锦,皇家贡品。龙袍凤衣,彰显尊贵。朝服官服,庄严肃穆。云锦之美,不仅在于外表的华丽,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之南京,云锦依旧。传承创新,与时俱进。云锦服饰,时尚典雅。云锦饰品,精美绝伦。云锦文化,走向世界。让我们共同欣赏南京云锦之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三、倪秀梅 方正剪纸
秀梅妙手,方正剪纸呈灵韵
巧匠精心,艺苑奇图绽异辉

倪秀梅简介
倪秀梅,1967年生于黑龙江方正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自投身剪纸艺术创作20余年来,她用一把剪刀和纸演绎出无数精彩。其作品题材丰富多样,融合当地民俗文化与生活元素,风格独特,线条细腻流畅又不失质朴,将方正剪纸艺术不断传承与创新,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闪耀独特光芒。

方正剪纸简介
方正剪纸是黑龙江方正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方正剪纸风格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精巧,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其作品或展现民俗风情,或表达美好祈愿。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正剪刀,裁出大豆丰收景
东北画卷,绘来田园欢乐情
方正剪纸《东北大豆香》创作说明:倪秀梅创作的方正剪纸《东北大豆香》系列,生动展现了东北大地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创作过程中,倪秀梅深入挖掘东北民俗文化内涵。她以东北人的生活场景为素材,像喜庆的年节、特色的火炕等,用剪纸特有的艺术语言将这些元素重新构建。其刀法细腻流畅,线条刚柔并济,或粗犷展现民俗的豪放,或精巧体现民俗的细腻。每一幅剪纸都像是一个民俗故事,让东北民俗文化在纸张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使观者能深切感受到东北民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10-01.《 俺们东北那疙瘩盛产大豆》60*60cm

倪秀梅的剪纸以大豆等东北元素为题材,用剪刀剪出大豆的丰收景象、农民的劳作等,既体现了艺术价值,又反映了东北的农业特色,让人们通过剪纸了解东北的物产与文化。

10-02.《一车车豆子可喜人了》60*60cm

作品以细腻的剪纸技艺呈现出丰收的豆子装满车的场景,那一颗颗饱满的豆子仿佛带着喜悦的气息。这种题材既展现了东北农业丰收的喜悦,又体现了方正剪纸对生活场景的生动刻画,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情和艺术魅力。

10-03.《以前俺们就用这石磙子轧黄豆》60*60cm

倪秀梅的这幅剪纸作品独具韵味。画面中石磙子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它曾在岁月中滚动的痕迹。通过剪纸艺术,生动展现了过去人们用石磙子轧黄豆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怀旧情感。这不仅是一幅精美的剪纸,更是对往昔生活方式的一种纪念与传承,让人领略到东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10-04.《袋袋大豆就像一袋袋金子》60*60cm

倪秀梅的这一剪纸作品富有创意与寓意。画面中袋袋大豆形象逼真,她以精湛技艺赋予其如金子般的光辉质感。此作品不仅展现了大豆的饱满与丰硕,更象征着大豆对于东北人民的重要价值,如同金子般珍贵。它反映了东北的农业特色与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及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艺术魅力的方正剪纸佳作。

10-05.《用石碾子磨出的豆汁可细发儿了》60*60cm

倪秀梅的这幅方正剪纸作品充满生活情趣。它生动描绘了用石碾子磨豆汁的场景,那石碾子仿佛在缓缓转动,磨出的豆汁散发着细腻的魅力。通过剪纸艺术,将这一传统的制作过程定格,展现了东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和传统文化的韵味,也体现了豆汁在人们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10-06.《卖豆腐了》60*60cm

倪秀梅的方正剪纸《卖豆腐了》极具生活气息。作品中生动呈现出卖豆腐的场景,或许有那摆放整齐的豆腐块,以及卖豆腐者的吆喝姿态。以细腻的剪纸线条勾勒出热闹的市井画面,让人仿佛能听到那一声声“卖豆腐了”的吆喝。它不仅展现了传统的商业活动,更承载着东北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幅充满生活韵味的剪纸佳作。

10-07.《咱东北的大豆可有名儿了》60*60cm

倪秀梅的这幅方正剪纸作品充满地域特色与自豪感。画面中以独特的剪纸语言展现出东北大豆的形象,可能有饱满的豆荚、圆润的豆子等元素。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突出了“咱东北的大豆可有名儿了”这一主题,传达出对东北大豆的赞誉之情,也体现了东北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10-08.《俺们习惯在每年的二月二烀酱块儿》60*60cm

倪秀梅的这幅方正剪纸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它生动地刻画了东北每年二月二烀酱块儿的场景,或许有忙碌的人物、热气腾腾的锅灶等元素。以精细的剪纸技艺展现出这一传统习俗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承载着东北人民的生活记忆和传统习俗,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文化内涵的佳作。

10-09.《在四月初八、十六下酱,打酱缸可是个功夫活》60*60cm

倪秀梅的这幅方正剪纸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与传统韵味。它生动展现了东北在特定日子下酱以及打酱缸的场景。通过细腻的剪纸手法,呈现出人们劳作的姿态和酱缸等元素,让人感受到这一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打酱缸这一细节突出了其功夫活的特点,承载着东北的饮食文化记忆,是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佳作。

10-10.《有小葱蘸酱,这饭吃的可香了》60*60cm

倪秀梅的此幅方正剪纸作品充满生活趣味。画面中或许有翠绿的小葱、精致的酱料碟等元素,生动展现出小葱蘸酱这一东北特色饮食场景。以其精湛的剪纸技艺,传递出美食带来的愉悦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饭菜的香气。它体现了东北的饮食文化特色,也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剪纸佳作。
《赞倪秀梅东北大豆香剪纸》
秀梅剪纸映华光,大豆香题韵韵长。
巧手裁成东北景,精雕细刻绽芬芳。
大豆主题呈祥瑞,纸艺高超映暖阳。
传统风格融新意,民间艺术永流芳。
图案精美如诗画,神韵非凡意韵扬。
倪氏秀梅才艺展,大豆剪纸绽奇香。
东北风情融纸上,艺术瑰宝韵悠扬。
文化传承添魅力,大豆剪纸绽辉煌。

《赞倪秀梅大师的文化传承》

在艺术的天空下,倪秀梅大师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以方正剪纸为载体,传承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

倪秀梅的剪纸,是岁月沉淀的艺术结晶。每一刀、每一剪,都饱含着她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敬畏。她用灵巧的双手,将东北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一一呈现在纸上。那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她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文化传承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倪秀梅坚守着这份古老的艺术,将其传授给后人。她的工作室里,常常能看到年轻的学子们围在她身边,认真学习剪纸技艺。她耐心地教导,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只为让这门传统艺术得以延续。

倪秀梅大师用她的剪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户。她的努力与奉献,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她就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传承文化的旅途中,更加坚定地前行。
四、袁长君 花丝镶嵌
长君妙手,花丝镶嵌呈瑰丽
巨匠精心,工艺绝伦展华光

袁长君简介
袁长君,1969年生,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金银器文物修复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2018年09月04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非遗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长君共同打造限量版传世匠心藏品《传家宝·金饭碗》在王府井工美大厦举行首发仪式。
花丝镶嵌简介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燕京八绝”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门技艺是“花丝”与“镶嵌”的完美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等金属拉成细丝,运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技法,制作成各种造型;镶嵌则是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等。其制品造型逼真、图案繁复、制作精良,尽显华贵典雅。2008 年 6 月 7 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二十五方宝玺》创作说明:袁长君创作的花丝镶嵌《二十五方宝玺》是一件绝世珍品。创作中,袁长君秉持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传承之心。
在花丝镶嵌环节,他精心选取优质材料,以高超技艺将细丝编织、堆叠成精美绝伦的宝玺外形,每一丝金线都承载着匠心。对于宝玺上的图案与细节,更是精雕细琢,使其尽显皇家威严与神秘。二十五方宝玺,每一方都在他的手下焕发出独特光彩,将花丝镶嵌工艺发挥到极致,重现古代宝玺的庄重与华丽,是艺术与历史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二十五方宝玺,花丝镶嵌,璀璨如星耀青史
万千余载匠心,工艺传承,辉煌似月照金銮

《清二十五方宝玺》7.5*7.5cm

《清二十五方宝玺 印谱》

《赞花丝镶嵌二十五方宝玺》
  
花丝璀璨映华光,宝玺玲珑绽韵长。
二十五方承古韵,千年工艺铸辉煌。
金银细缕编奇梦,宝石精镶绘锦章。
皇室威严今再现,传承瑰宝韵悠扬。

《花丝镶嵌赋》

花丝镶嵌,工艺奇绝,璀璨如星,闪耀古今。

观其技,细丝如发,巧夺天工。以金为材,抽丝成缕,编织梦想之锦;镶嵌宝石,璀璨夺目,装点华彩之章。工匠之心,细腻如丝,倾注无尽热忱;艺术之魂,灵动如羽,舞动千年传奇。

花丝镶嵌之品,或为首饰,摇曳生姿,尽显女性之柔美;或为器皿,庄重典雅,彰显皇家之威严。其形也,或玲珑剔透,如春花绽放;或大气磅礴,似秋云舒展。其色也,或金碧辉煌,耀人眼目;或银白如雪,纯净无暇。

承古之技艺,开今之新篇。花丝镶嵌,在岁月中沉淀,在时光里绽放。它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艺术的明珠。愿此工艺,永传不衰,光照后人,为世界增添无尽华彩。让我们赞叹花丝镶嵌之美,感受传统工艺之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之智慧。
五、寸发标 鹤庆银器
寸光闪耀,发辉鹤庆银花绽
标韵悠扬,映彩白乡器色新

寸发标简介
寸发标,1962 年 6 月生于云南大理鹤庆县,白族。他是寸家第六代金属工艺传人,1978 年随父学艺。他技艺高超,游历多地。其创作的 “九龙壶” 等经典作品,尽显精湛工艺。2018 年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鹤庆银器锻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公司成高校实践基地。
鹤庆银器简介
鹤庆银器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鹤庆银器制作技艺流传于大理鹤庆新华村,历史可追溯至明朝中期。以纯银为料,经选材、熔炼等多道复杂工序制成。品类涵盖壶具、首饰、画、屏风等。工艺精湛,造型多样,有花鸟云纹、龙飞凤舞等精美花纹。2014 年,其锻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鹤庆银器 九龙银壶》1000g

银壶将精湛工艺与文化内涵完美融合。壶身之上,九条龙的雕刻栩栩如生,它们或盘踞、或飞腾,姿态各异,龙鳞龙须等细节都清晰可见,尽显威严霸气。寸发标运用传统的鹤庆银器制作技艺,从选料到锻造、雕刻,每一步都倾注心血。银壶不仅是一件实用品,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地方特色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彰显了鹤庆银器制作工艺的博大精深。
《赞鹤庆银器九龙壶》
鹤庆银壶映华光,九龙神韵韵悠长。
银丝细刻龙鳞闪,工艺精湛绽瑞芒。
壶身九龙舞祥瑞,银辉璀璨映朝阳。
传统技艺传千古,鹤庆银器美名扬。
九龙壶中藏诗意,银辉闪耀韵如霜。
匠心独运成瑰宝,鹤庆银壶永流芳。
六、马福良 花丝镶嵌
福良妙手,花丝细缕织就千古韵
巨匠精心,镶嵌奇工铸就万世辉

马福良简介
马福良,男,1958 年 3 月 5 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 “大厂花丝镶嵌第一人”。17 岁起跟随父亲学习花丝镶嵌工艺。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如《莲花熏》《九龙薰》等。他还创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花丝镶嵌简介
花丝镶嵌即细金工艺,是 “燕京八绝” 之一,源于春秋战国。它将 “花丝” 与 “镶嵌” 结合,花丝用金、银等金属拉细丝,通过掐、填等技法造型;镶嵌用挫、锼等技法制托和凹槽后镶珍珠、宝石等。制品造型逼真、图案繁复、制作精良,华贵典雅。2008 年 6 月 7 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龙壁》500*79*200g

马福良大师的花丝镶嵌九龙壁,堪称艺术瑰宝。作品以精细的花丝工艺,勾勒出九条巨龙的威严身姿。龙鳞闪烁,龙须飘动,仿佛随时欲腾空而起。花丝细腻如发,镶嵌的宝石璀璨夺目,增添了作品的华贵气质。

九龙壁造型大气磅礴,彰显着皇家风范。马福良大师凭借精湛技艺和深厚艺术造诣,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每一处细节都倾注了大师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花丝镶嵌工艺的独特魅力。这件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人赞叹不已。

《赞·花丝镶嵌九龙壁》
花丝镶嵌九龙壁,工艺奇绝映华辉。
九龙腾跃呈祥瑞,神韵非凡映翠微。
细丝编织千秋梦,宝石镶嵌万世辉。
壁上神龙姿态异,张牙舞爪显神威。
金银璀璨光芒绽,珐琅斑斓色彩围。
传统工艺传千古,创新设计绽芳菲。
皇家风范今犹在,尊贵气质永不违。
九龙壁前皆赞叹,花丝妙艺令人归。
精雕细琢成瑰宝,艺术之花永不颓。
岁月流转韵依旧,九龙神韵映朝晖。
传承文化展风采,花丝九龙绽奇威。
工艺精湛人人颂,九龙壁上绽芳菲。
花丝镶嵌传佳话,九龙壁下赞声飞。
艺术明珠光闪耀,九龙壁上韵如雷。
千年工艺今重现,九龙壁上展新辉。
七、张同禄 北京景泰蓝
景泰蓝灿,同禄倾心铸瑰宝,掐丝妙处传文化
珐琅彩辉,大师运腕描奇珍,点蓝佳时映艺魂

张同禄简介
张同禄(1942 年 2 月 18 日 —2022 年 12 月 16 日)。他是著名景泰蓝大师,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籍贯河北省曲阳县,被誉为 “中国景泰蓝第一人”。他 16 岁投身景泰蓝艺术,1959 年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美术系。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2008 年获 “亚太手工艺大师” 称号,2009 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工艺” 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景泰蓝简介
景泰蓝,正名 “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它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其制作过程复杂,包括制胎、掐丝、点蓝等多道工序。造型典雅,色彩绚丽。2006 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国雄风》高50cm

《大国雄风》是张同禄大师从艺六十周年的匠心独运之作,耗时三年精心打造。该作品以乾隆将军尊为原型,融合传统纹饰如团龙、团凤牡丹等,寓意文化传承与国家繁荣。采用铜胎掐丝珐琅等五大国宝技艺,色彩以中国红为主,寓意民族精神。造型敦厚挺拔,纹饰丰富,展现了景泰蓝工艺的精湛与中华民族的自信。此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更是对大国雄风的完美诠释,传递了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强大。

《龙腾中华》高55cm

《龙腾中华》是张同禄大师为壬辰龙年精心设计制作的景泰蓝珍品,它汇聚了中国历史上五个不同朝代的龙图腾,展现了龙图腾的演变过程。作品整体高54.3cm,口径20.8cm,足径21.8cm,采用周器垒造型,九龙合璧,龙舞中华,寓意龙年送龙运,龙运颂吉祥。瓶身镶嵌有玛瑙、东陵石等珍贵宝石,是收藏之极品,更是身份地位的化身,堪称中华龙文化之精品。张同禄大师通过这一作品,不仅展现了景泰蓝工艺的精湛技艺,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赞张同禄景泰蓝》
  
张同禄艺景泰蓝,珐琅彩韵映华年。
掐丝妙笔绘奇景,点蓝神工绽丽颜。
传统工艺展魅力,文化瑰宝韵如兰。
匠心独运成佳作,璀璨光芒映碧天。
景泰蓝辉传千古,大师风采耀人间。
色彩斑斓如梦幻,造型精美韵无边。
传承创新绽光彩,艺术之路永向前。
张同禄名四海赞,景泰蓝美韵长绵。

《赏张同禄大师景泰蓝风采》

走进张同禄大师的景泰蓝世界,仿佛踏入了一座艺术的殿堂。那一件件精美的景泰蓝作品,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令人惊叹不已。

张同禄大师的景泰蓝,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仔细观赏,那细腻的掐丝,如同工笔画般精致,勾勒出各种优美的图案和纹饰。点蓝的色彩鲜艳而富有层次感,犹如宝石般熠熠生辉。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大师的匠心独运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麒麟,也有现代的创新元素。在传承古老工艺的同时,张同禄大师不断创新,赋予景泰蓝新的生命力。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赏张同禄大师的景泰蓝风采,感受着那古老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它让我们领略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也激励着我们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黄云鹏 景德镇瓷
云鹏妙手,景德镇瓷辉四海,古韵今风皆入画
工匠精心,陶瓷都里耀千秋,奇姿异彩尽成诗

黄云鹏简介
黄云鹏,1942 年 5 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1966 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进入景德镇市陶瓷馆工作。他是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瓷)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有“中华仿古瓷第一人”之称。其发表论文 10 余篇,编著出版了《中国陶瓷丛书·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等图录。他的艺术瓷作品和仿古瓷深受藏家青睐。
景德镇瓷简介
景德镇瓷器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历经数千年发展与传承。它拥有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的独特风格。制作工艺精湛,有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等多道复杂工序。产品种类丰富,包括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等。2006 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德镇瓷《清代十大帝王国宝御瓷》创作说明:《清代十大帝王国宝御瓷》由黄云鹏大师创作,可谓是其精湛技艺的集中体现。他根据对景德镇历代古瓷的深入研究,掌握了古瓷的泥、釉、料配方。在创作这组作品时,他精心挑选优质材料,严格遵循清代御瓷的制作工艺和标准,通过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等多道复杂工序,将清代十位帝王时期的御瓷特色和风格完美呈现。其作品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细腻精美,色彩绚丽丰富,无论是青花、粉彩、珐琅彩等各种釉彩的运用,还是对龙纹、花卉纹等传统图案的绘制,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几可乱真地再现了清代御瓷的辉煌与魅力。
瓷韵悠悠,清代御瓷成典范
窑光熠熠,景德工艺耀千秋

10-01.《安居乐业斗彩如意双耳瓶》38*18*8cm

安居乐业斗彩如意双耳瓶,承康乾盛世之气魄,开子嗣昌盛之雄心。嘉庆帝为表忠孝亲督烧造,寓安居乐业、万事如意。此瓶整体华丽绝美,集斗彩工艺之大成,是皇家御用珍品。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特产,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素有瓷都之称,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10-02.《八仙祈福五彩直筒瓶》38*18*12cm

五彩直筒瓶(清·顺治)是黄云鹏大师精心复制的杰作,反映了清顺治时期的独特历史背景。顺治帝作为清入关后的首位统治者,面临着江山一统与稳固的迫切需求。该瓶造型为直筒状,“筒”与“统”谐音,寓意“天下一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与安定。瓶身采用五彩斑斓的釉色,图案精美,既展现了顺治时期的艺术风格,也寄托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10-03.《多子多福斗彩梅瓶》45*20*15cm

以其精美的斗彩工艺和深刻的吉祥寓意备受推崇。瓶身以石榴和仙桃为主要纹饰,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仙桃则寓意长寿。这些瑞果纹饰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展现了雍正时期斗彩技艺的高超水平。整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体现了清代瓷器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10-04.《福从天降粉彩赏瓶》40*22*8cm

粉彩赏瓶(清·宣统)以其精美的装饰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宣统时期瓷器的独特魅力。瓶口沿彩绘如意云纹,寓意万事如意;肩部装饰西番莲纹与寿字纹,象征着多子多福、长寿安康;通体装饰五彩祥云纹、红蝠纹,寓意五彩祥云到,国泰民安,百蝠从天而降,连连献寿祝福。整件作品色彩鲜艳,构图精巧,寓意福寿双全、鸿福齐天,体现了宣统时期瓷器工艺的精湛水平。

10-05.《锦绣前程青花观音瓶》30*20*5cm

青花观音瓶(清·康熙)以其精美的装饰和深刻的寓意引人注目。瓶口与颈部饰以蕉叶纹与如意云纹,简约而典雅,为腹部主题纹饰留出充足空间。腹部通景彩绘玉兰与海棠,玉兰花朵洁白如玉,花香淡雅似兰;海棠花则姿态婀娜,花开绚烂如锦。整件作品装饰疏密有致,寓意“玉堂富贵”,既展现了康熙时期青花的独特风格,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0-06.《鹿鹤同春粉彩荸荠瓶》30*22*7cm

粉彩荸荠瓶(清·同治)是同治时期粉彩瓷器的经典之作。该瓶造型独特,酷似荸荠,故得名。瓶身施以粉彩装饰,色彩柔和且富有层次感。图案包括花卉、鸟兽等自然元素,生动传神,展现了同治时期粉彩技艺的精湛水平。此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当时工匠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0-07.《满园春光青花玉壶春瓶》28*16*6cm

青花玉壶春瓶(清·咸丰)以其精美的纹饰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咸丰时期瓷器的独特魅力。瓶颈部绘蕉叶纹,肩部依次绘缠枝叶纹、如意云纹,腹下部绘莲瓣纹一周,外足墙装饰盛开莲花纹。整件作品装饰繁复而不失雅致,寓意祝寿永年。瓶颈部的蕉叶纹象征长寿,肩部的如意云纹寓意吉祥如意,腹部的莲瓣纹和外足墙的盛开莲花纹则进一步强化了祝寿的主题。

10-08.《五龙献瑞青花天球瓶》30*15*5cm

青花天球瓶(清·道光)以其独特的装饰和深刻的寓意,彰显了道光时期瓷器的艺术风格。瓶口沿彩绘如意云纹,胫部饰以海水纹,通体则装饰云龙戏珠纹,寓意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象征着能显能隐、呼风唤雨的神圣力量。整件作品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展现了道光时期青花瓷的精湛技艺,体现了皇家气派与吉祥寓意。

10-09.《喜上眉梢粉彩千秋如意罐》30*26*15cm

粉彩罐(清·光绪)以其敦厚的器形和精美的通景式喜鹊登梅图而著称。罐身上描绘的古梅奇枝屈突,犹如游龙蜿蜒,繁花素蕊,绚烂如锦。两对喜鹊在梅枝间飞翔、嬉戏、栖息,生动传神,展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此罐寓意“繁花如珠洒玉盘,喜鹊梭织喜连连”,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体现了光绪时期粉彩瓷器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

10-10.《婴戏图珐琅彩连心瓶》30*20*12cm

珐琅彩双连瓶(清·乾隆)是乾隆时期瓷器艺术的杰出代表。瓶身腹部绘制了两组生动的婴戏图,一组四婴戏三羊,象征“三阳开泰”,寓意吉祥如意;另一组九子嬉戏,寓意“多子多福”。特别的是,其中一婴抱瓶,瓶口飞出五蝠,巧妙地表达了“福在眼前”的美好愿望。整件作品色彩鲜艳,构图精巧,展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技艺的精湛与独特魅力。
《赞景德镇瓷清代十大国宝御瓷》
景德镇瓷美名扬,清代御品绽光芒。
十大国宝惊尘世,工艺精湛韵悠长。
青花彩绘映日月,粉彩瓷韵意未央。
官窑出品皆瑰宝,皇家风范韵如霜。
瓷都技艺传千古,御瓷辉煌永留芳。
岁月流转瓷依旧,国宝魅力世无双。
精雕细琢成佳作,御瓷传奇永流香。
瓷韵悠悠映华彩,清代御瓷韵辉煌。

《景德镇瓷赋》

瓷都景德镇,名震四海间。窑火千年续,瓷器天下传。

景德镇瓷,美轮美奂。质如白玉,温润细腻。色若碧空,澄澈明净。或青花淡雅,勾勒山水人物,神韵天成;或粉彩绚丽,描绘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其形各异,有瓶尊碗碟,端庄典雅;有壶罐杯盘,精巧玲珑。

忆往昔,官窑御瓷,专供皇室,尽显华贵。今之景德镇,百家争鸣,艺人工匠,各展其能。采高岭之土,炼纯净之泥,经拉坯塑形,施釉彩绘,入窑烧制,方成佳品。

景德镇瓷,文化之载体。承载历史,见证兴衰。传承文明,弘扬艺术。一瓷一物,皆有故事。一纹一案,皆蕴深情。

瓷都之魅力,不止于瓷。青山绿水,环绕四周。古窑遗址,诉说过往。民俗风情,淳朴自然。游客纷至,赏瓷观景,领略瓷都之美。

赞曰:景德镇瓷,国之瑰宝。瓷韵千年,辉耀中华。愿瓷都之瓷,永放光芒,传承万代。
九、曾龙升 景德镇瓷
龙升铸梦,瓷都景德辉千载
巨匠燃情,宝器陶瓷耀九州

曾龙升简介
曾龙升(1901 年-1964 年),字龙生,江西丰城人。他出生于木刻之家,14 岁时由叔父带到景德镇,在制瓷作坊学习陶瓷雕塑。因学习勤奋,技术进步快,早年创作的《西藏佛》《十八罗汉》《济公》等深受青睐。其《孙中山》瓷像生动逼真,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1959 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他的《天女散花》《大龙船》等作品也备受赞誉。
景德镇瓷简介
景德镇瓷器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历经数千年发展与传承。它拥有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的独特风格。制作工艺精湛,有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等多道复杂工序。产品种类丰富,包括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等。2006 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康熙帝》高51cm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曾龙生以景德镇瓷工艺打造的清代帝王像系列作品独具特色。康熙像,器宇轩昂,展现出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与威严。其面部表情刻画细腻,眼神深邃,仿佛在思索着国家大事。整体造型生动,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是景德镇瓷工艺与历史人物题材的精彩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雍正帝》高51cm

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曾龙生以景德镇瓷工艺打造的清代帝王像系列作品独具特色。雍正像,神态端庄,体现出雍正帝的勤勉与严谨。服饰的纹理、装饰等细节处理精致,尽显皇家风范。整体造型生动,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是景德镇瓷工艺与历史人物题材的精彩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乾隆帝》高51cm

乾隆是清朝高宗国号,前后左右一共六十年,起始时间为公年1736年至1796年。 在此期间的重大事件有大兴区文本冤案、四库全书的编写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氏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世,于1799年2月7日去世,清代第六位皇帝,进关以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孩子,妈妈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 国号乾隆,喻意三千大道宏盛。
曾龙生以景德镇瓷工艺打造的清代帝王像系列作品独具特色。乾隆像,气宇不凡,将乾隆帝的自信与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体造型生动,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是景德镇瓷工艺与历史人物题材的精彩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西江月·景德镇瓷帝王像》
瓷上君王风范,釉中岁月流芳。
青花彩绘韵悠长,尽显皇家气象。
千载窑烟袅袅,一尊塑像堂堂。
瓷都瑰宝映辉光,诉说当年盛况。

《赞景德镇瓷帝王赋》

瓷都景德镇,美誉传四方。窑火千年盛,瓷器天下扬。

忆往昔,景德镇瓷,帝王所钟。官窑出品,皆为精品。其质如冰似玉,温润细腻;其色绚丽多彩,光彩照人。青花淡雅,如诗如画;粉彩娇艳,如梦如幻。玲珑瓷巧夺天工,薄如蝉翼;颜色釉神秘莫测,变化万千。

帝王之瓷,尽显皇家风范。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精美绝伦。龙凤呈祥,象征着帝王的权威;花鸟鱼虫,展现出自然的生机。每一件瓷器,都是艺术的瑰宝,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

景德镇瓷,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从唐宋的兴起,到明清的鼎盛,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替,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今之景德镇,瓷业繁荣依旧。艺术家们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景德镇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

赞曰:景德镇瓷,帝王之选。瓷韵千古,辉煌永传。愿瓷都之瓷,如日中天,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十、郭宝林 桦树皮画
宝林妙笔,桦树皮画呈奇景
巧匠精心,艺苑明珠绽异辉

郭宝林简介
郭宝林,出生于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近八旬自幼受民族文化熏陶,对鄂伦春族的语言、歌舞、手工艺等充满热爱。不仅擅长制作桦树皮船,还对桦树皮画等手工艺深有研究。他的作品被众多博物馆和收藏机构收藏,其传承精神和精湛技艺备受赞誉。
桦树皮画简介
黑龙江桦树皮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白桦树剥落的树皮为原料,借助树皮自然色彩与纹理,通过雕刻、烫烙等技法,依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制成精美画作。其画面内容丰富,多以白桦树及相关场景为主题。早在清朝,就有用桦树皮为皇宫制作贡品画的历史。它永不褪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过去,黑龙江的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制作桦树皮工艺品的历史,桦树皮画承载着他们的文化与历史感悟。

桦树皮画《满族十八怪》创作说明:《满族十八怪》桦树皮画是郭宝林大师的经典之作。郭宝林大师充分发挥桦树皮画技艺,以独特视角展现满族民俗文化。
在这幅作品中,大师依据桦树皮的天然纹理与色泽,巧妙构思。画面生动呈现出满族十八怪的奇特现象,无论是“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悠车,还是“大姑娘叼烟袋”等场景,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通过精湛的雕刻、烫烙工艺,人物、物件栩栩如生,将满族传统生活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赏者仿佛置身于满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领略其独特魅力。
满族十八怪,桦树皮画绘奇风,栩栩如生
关东千古情,乡土艺术凝异彩,熠熠生辉

18-01.《窗户纸糊在外》45*65cm

桦树皮画《窗户纸糊在外》描绘了满族十八怪之一。画作采用白桦树皮为材料,通过精细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窗户纸糊在外的一幕。这一主题反映了满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智慧与适应能力,寓意着对艰苦条件的巧妙应对与生活的坚韧态度。画作不仅展示了桦树皮画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满族独特的民俗文化。

18-02.《大姑娘叼烟袋》45*65cm

此画以满族十八怪中的“大姑娘叼着大烟袋”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生动展现了满族姑娘叼烟袋的场景,细腻的烫烙技艺赋予画面独特的质感。这一主题既反映了满族女性的独立个性,也象征着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坚韧与自信。画作通过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了满族文化的魅力,传递了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18-03.《嘎啦哈姑娘爱》45*65cm

桦树皮画《嘎拉哈姑娘爱》以满族十八怪中的“嘎拉哈姑娘爱”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姑娘玩嘎拉哈的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女性的传统娱乐方式,更象征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画作旨在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展现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18-04.《家家户户有酱缸》45*65cm

桦树皮画《家家户户有酱缸》以满族十八怪中的“家家户户有酱缸”为主题,选用优质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精细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家庭中酱缸的存在。这一主题反映了满族人民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寓意着对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发扬。画作不仅展示了桦树皮画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尊重与珍视。

18-05.《草苫土房篱笆寨》45*65cm

桦树皮画《草苫土房篱笆寨》聚焦满族十八怪之一,选用白桦树皮为绘画媒介。画作精细展现了满族特有的居住风貌——草苫土房与篱笆寨。这一主题揭示了满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智慧与坚韧,寓意着对家园的深厚情感与对生活的执着追求。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18-06.《烟囱贴在山墙外》45*65cm

桦树皮画《烟囱贴在山墙外》以满族十八怪中的独特现象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房屋烟囱贴在山墙外的奇特景象。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对居住环境的独特理解和适应,更寓意着他们在生活中追求实用与美观的智慧。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8-07.《除病驱邪萨满舞》45*65cm

桦树皮画《除病祛邪萨满舞》描绘了满族十八怪中的萨满舞场景。画作选用白桦树皮,通过精细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萨满舞的神秘与力量。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更寓意着驱除病痛、祛除邪气的美好愿望。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传统文化与信仰。

18-08.《火盆上炕烤老太》45*65cm

桦树皮画《火盆上炕烤老太》以满族十八怪中的独特生活习俗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冬季使用火盆上炕取暖的场景,特别是老人在火盆旁取暖的画面。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更寓意着家庭成员间的温暖与关怀。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8-09.《百褶皮鞋脚上踹》45*65cm

桦树皮画《百褶皮鞋脚上踹》聚焦满族十八怪之一,选用白桦树皮为绘画媒介。画作生动展现了满族人民独特的百褶皮鞋及其穿着方式。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更寓意着满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适应力。画作以其细腻的烫烙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

18-10.《双腿没有单腿快》45*65cm

桦树皮画《双腿没有单腿快》以满族十八怪中的奇特现象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传统交通工具——滑雪板的使用场景,特别是滑雪者单腿滑行的画面。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在冰雪环境中的智慧与适应力,更寓意着在特定条件下的高效与便捷。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8-11.《冰上钓鱼单线拽》45*65cm

桦树皮画《冰上钓鱼单线拽》描绘了满族十八怪中的冰钓场景。画作选用白桦树皮,通过精细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人民在冰面上钓鱼的独特方式——单线拽鱼。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在寒冷季节中的生活智慧,更寓意着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与尊重。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

18-12.《大姑娘上树比猴快》45*65cm

桦树皮画《大姑娘上树比猴快》以满族十八怪中的独特现象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姑娘敏捷上树的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活力与灵巧,更寓意着她们在生活中展现出的勇敢与独立。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8-13.《大碗白酒轮着喝》45*65cm

桦树皮画《大碗白酒轮着喝》描绘了满族十八怪中的一幕。画作选用白桦树皮,通过精细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人民围坐一起,大碗轮流喝白酒的欢快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的豪爽性格与团结精神,更寓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18-14.《养活孩子吊起来》45*65cm

桦树皮画《养个孩子吊起来》以满族十八怪中的育婴习俗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母亲将孩子吊在悠车中的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独特的育儿方式,更寓意着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望与关爱。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8-15.《年节喜庆吃豆包》45*65cm

桦树皮画《年节喜庆吃豆包》以满族十八怪中的传统习俗为主题,选用优质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人民在年节时欢聚一堂,共享豆包的喜庆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更寓意着团圆、和睦与吉祥的美好愿望。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传统文化与节日氛围。

18-16.《上贴饼子下炖菜》45*65cm

桦树皮画《上贴饼子下炖菜》描绘了满族十八怪中的烹饪特色。画作选用白桦树皮,通过精细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厨房中锅上贴饼子、锅下炖菜的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更寓意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饮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

18-17.《不吃鲜菜吃酸菜》45*65cm

桦树皮画《不吃先菜吃酸菜》以满族十八怪中的饮食习俗为主题,精心选取白桦树皮为材。画作通过细腻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人民餐桌上先享用酸菜的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独特的饮食习惯,更寓意着他们对食物的深刻理解与对生活的热情拥抱。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饮食文化与传统。

18-18.《南北大炕对脑袋》45*65cm

桦树皮画《南北大炕对脑袋》描绘了满族十八怪中的居住特色。画作选用白桦树皮,通过精细的烫烙技艺,生动展现了满族家中南北大炕相对而设,人们头对头睡觉的场景。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满族人民的居住习惯,更寓意着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无间与团结互助。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承了满族的传统文化与家庭观念。
《赞桦树皮画东北十八怪》
桦皮画奇美,东北十八怪。
窗户纸糊外,大缸腌酸菜。
养娃吊起来,烟囱山墙外。
姑娘叼烟袋,火盆炕上摆。
反穿皮袄毛,冬包豆包快。
狗皮帽子戴,悠车摇婴孩。
南北大炕睡,草苫土房矮。
鞋底纳千层,冰上爬犁赛。
桦画展民俗,文化永光彩。

《东北十八怪赋》
  
东北之地,广袤无垠,风情独特,民俗奇异。东北十八怪,如璀璨明珠,闪耀着别样的光彩。
窗户纸糊在外。抵御风寒,别具匠心。那纸张虽薄,却蕴含着东北人民的生活智慧,守护着一方温暖。
大缸小缸渍酸菜,乃第二怪。白菜入缸,岁月沉淀,酸味四溢,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见证着东北人的勤劳与质朴。
养活孩子吊起来,此为三怪。悠车轻晃,宝宝安然入睡,既是传统,亦是呵护。烟囱安在山墙外,独特之景,实用之策,让烟火顺畅排出,保障屋内温暖。
姑娘叼烟袋,尽显豪爽之气。火盆炕上摆,冬日取暖,围坐闲聊,其乐融融。反穿皮袄毛朝外,保暖实用,彰显东北人的务实。
东北十八怪,怪得有趣,怪得可爱。它是东北大地的文化符号,是历史的记忆,是生活的画卷。它展现了东北人民的勇敢、勤劳、豪爽与智慧,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岁月流转,东北十八怪犹如一首古老的歌谣,永远传唱在东北的大地上。
十一、张林 鱼皮画
张林展艺,鱼皮画里辉四海
巨匠倾心,艺苑图中映八方

张林简介
张林,1967 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她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赫哲族鱼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尔滨中青年专家。作为黑龙江省画院非遗研究院院长,她几十年执着于鱼皮艺术,不断创新。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很多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她还积极参与国内外艺术交流,在学校、社区开设传习课程,为鱼皮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赫哲族鱼皮画简介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在 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鱼皮画是赫哲族传统艺术。它以鱼皮为主要材料,赫哲族人将各种鱼皮进行处理,利用鱼皮的天然色彩、纹理,经过剪刻、拼贴等工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题材多与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相关,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极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鱼皮画《东北十八怪》创作说明:作者将将 “东北十八怪” 这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趣味性的民俗内容,与赫哲族传统的鱼皮画技艺巧妙融合。
在制作过程中,她精心挑选不同种类的鱼皮,利用鱼皮天然的纹理、颜色和质感,通过粘贴、镂刻、拼接等工艺手法,生动地展现出 “东北十八怪” 中诸如 “窗户纸糊在外”“大缸小缸渍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 等独特的民俗场景和人物形象。每一幅画面都经过反复斟酌和精心设计,力求在鱼皮画中准确传达出东北民俗的韵味和特色,让人们在欣赏鱼皮画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东北的传统文化。
鱼皮画
鱼皮有韵,刻画十八怪,尽显东北民俗
艺术无声,传承百代情,长昭华夏人文

18-01.《家家户户有酱缸》45*65cm

东北农村过去家家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盖上。

18-02.《草苫土房篱笆寨》45*65cm

东北农村过去家家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是对昔日东北人家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墙外面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用细木头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

18-03.《烟囱贴在山墙外》45*65cm

是对昔日东北人家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墙外面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用细木头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

18-04.《大碗白酒轮着喝》45*65cm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在农村饭桌
上除了美味佳肴就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白酒祛寒暖身。                                             鱼皮画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有着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18-05.《养活孩子吊起来》45*65cm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

18-06.《大姑娘上树比猴快》45*65cm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

18-07.《南北大炕对脑袋》45*65cm

过去东北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

18-08.《除病驱邪萨满舞》45*65cm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

18-09.《双腿没有单腿快》45*65cm

双腿没有单腿快说的是,东北冰雪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冬天河封冻,到处是积雪人们使用一种独特简便的出行用具,脚滑子爬犁解决通行问题。

18-10.《年节喜庆吃豆包》45*65cm

说的是东北粘豆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过去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    

18-11.《窗户纸糊在外》45*65cm

过去东北御寒。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把窗户纸糊在木制格子外面。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制作。

18-12.《不吃鲜菜吃酸菜》45*65cm

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类似“冬储办”。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大白菜经发酵变酸,淹渍成酸菜 。

18-13.《大姑娘叼烟袋》45*65cm

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

18-14.《百褶皮鞋脚上踹》45*65cm

东北满族人发明和穿着特有的鞋子。多用牛皮或鹿皮缝制而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    

18-15.《冰上钓鱼单线拽》45*65cm

冬季凿冰捕鱼,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在冰下撒网捕鱼或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

18-16.《嘎啦哈姑娘爱》45*65cm

抓嘎啦哈是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多少,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是北方过去主要娱乐活动。

18-17.《火盆上炕烤老太》45*65cm

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必要设备之一。火盆用黏土做成器皿,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除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食物,烧水,热饭等 。

18-18.《上贴饼子下炖菜》45*65cm

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用料十分丰富,入口即化,味道也不错。
十二、郭嘉兴 浙江龙泉剑
嘉兴铸剑,龙泉寒芒映日月
工匠锻锋,宝剑锐气耀乾坤

郭嘉兴简介
郭家兴,1968 年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市。他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泉宝剑” 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龙泉市首席技师。他年少时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阿金,二十余年来致力于铸剑工艺。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级评比中获奖,部分被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永久收藏。
浙江龙泉剑简介
浙江龙泉剑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传统工艺美术珍品。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浙江龙泉以铁英为料铸出 “龙渊” 等宝剑。唐时因避讳改 “龙渊” 为 “龙泉”。2006 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工艺精湛,有坚韧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等特点。剑不仅是兵器、佩饰,更是文化象征。如今,龙泉剑畅销国内外,深受喜爱。
《复原康熙战刀》
郭嘉兴复原的康熙战刀,堪称工艺杰作。此刀由嘉兴大师精心打造,完美再现了康熙时期战刀的威武与霸气。刀身线条流畅,刚柔并济,散发着冷冽的寒光。刀柄处雕刻精美,彰显皇家风范。在复原过程中,郭嘉兴凭借精湛技艺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从选材到锻造,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这把战刀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历史的致敬,让人们得以领略康熙时期的军事风采和工匠精神。

《清平乐·龙泉剑复原康熙战刀》
龙泉熠熠,战刀展雄势。
康熙当年挥剑处,风云犹记往事。
寒锋重现光芒,历史韵味悠长。
铸剑匠心独运,传奇再谱华章。
《乾隆大阅佩刀》
郭嘉兴复原的乾隆大阅佩刀,是艺术与历史的完美融合。此刀以精湛工艺重现乾隆时期皇家佩刀的威严与华贵。刀身修长,线条流畅且刚劲有力,散发着冷冽光芒,仿佛诉说着往昔的荣耀。刀柄处装饰精美,雕刻细腻,尽显皇家风范。郭嘉兴深入研究历史资料,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精心挑选优质材料,历经多道复杂工序锻造而成。从每一处细节的雕琢到整体造型的把握,都精准地还原了乾隆大阅佩刀的神韵。这件作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西江月·赞乾隆大阅佩刀复原》

古有乾隆佩刃,今逢巧手重雕。
锋芒依旧韵难消,风采依然闪耀。
郭嘉兴人专注,复原大作娇娆。
传承历史展新貌,文化光芒永照。
十三、王启兵 七台河刀剑
启冰倾心造利刃,七台河上展风采
工匠运腕铸神兵,四海宇中扬威名

王启兵简介
王启兵是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祖上六代打铁。作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兵器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受父亲打铁声熏陶。从 1994 年起,他走南闯北赴多地学习锻造刀剑。2013 年,其刀剑锻造技艺被评为省级 “非遗”。他的作品工艺精湛,部分被知名博物馆收藏。
七台河刀剑简介
七台河刀剑锻制技艺该技艺是采用传统 “龙泉宝剑” 锻造技术,主要用高碳钢、低碳钢、毛铁等原材料,经折叠锻打后刀剑表面形成自然花纹。其锻制过程复杂,需历经选料、修型、粗磨、热处理、研磨、雕刻等十余个步骤。所制刀剑不仅锋利坚韧,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每一把都独一无二。于 2021 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神锋剑》净重(含鞘)2.8公斤、全长98厘米
《神锋剑》作品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剑身刚柔相济、锋利无比、寒光逼人。此剑在工艺上融合传统铸剑技艺与现代炼锻技术,历经千锤百炼。剑鞘、剑柄的纹饰巧制,不仅实用且极具艺术价值,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剑文化的深刻理解,

《赞浙江龙泉剑》
龙泉宝剑锋,寒光照碧空。
利刃映日月,威名震西东。
工艺传千古,匠心韵无穷。
青霜斩邪恶,正气贯长虹。
刚柔相并济,神韵意万重。
浙江出瑰宝,荣耀永留踪。
剑舞风云动,豪情满心胸。
历史铸传奇,光芒永不蒙。
传承永不辍,辉煌映苍穹。

《金凤剑》净重(含鞘)2公斤、全长104厘米

《天长地久剑》金属净重(含鞘)2.5公斤、全长94厘米、

《赞 七台河刀剑》
启兵巧铸七台剑,利刃锋芒映碧天,
似青霜出匣惊霄汉,如紫电临凡耀大千。
工艺精湛传千古,威名远扬四海传,
凭匠心独运超今古,靠妙手无双震宇寰。
七台河上刀剑耀,寒芒闪烁破云烟,
似星驰电掣驱魑魅,若龙跃凤鸣镇鬼仙。
刚柔并济神韵美,品质非凡映眼前,
融坚韧柔和凝浩气,聚奇工巧艺化精元。
七台刀剑威名振,四海宾朋赞誉连。
守正出奇兴伟业,开源纳福展新天,
弘扬国粹功无量,光大遗珍意万千。


《赞龙泉剑》
龙泉宝剑世称奇,出水寒芒映晓曦。
百炼精钢锋似电,千锤翠锷锐如锥。
花纹似凤空中舞,刃口如龙雾里驰。
斩铁削金轻若梦,护身御敌稳相持。
欧冶真传凝古韵,中华瑰宝展雄姿。
侠风义胆常相伴,青史留名铸史诗。
挥舞纵横天地动,寒光凛冽鬼神知。
藏于鞘内威犹在,一出锋芒震四夷。
《龙泉剑赋》

夫龙泉剑者,剑中名器,古之瑰宝。生于浙江龙泉之地,凝山川之灵秀,聚天地之精华。

观其形也,剑身修长,线条流畅。寒芒闪烁,似秋水之澄澈;锋刃锐利,若霜雪之冷冽。剑柄古朴,或饰以精雕之纹,或嵌以璀璨之玉,尽显典雅之美。剑鞘精美,或用良木,或选皮革,质地细腻,与剑身相得益彰。

忆昔欧冶子,采五金之英,合天地之气,铸龙泉之剑。名传千古,威震四方。其剑可断金削铁,斩妖除魔,为英雄豪杰所钟爱。

龙泉剑,非仅为兵器,更是一种文化之象征。它承载着历史之厚重,传承着民族之精神。其坚韧不拔之品质,象征着中华民族之顽强不屈;其刚正不阿之气质,代表着中华儿女之正直勇敢。

今之龙泉,剑艺传承,工匠辈出。他们秉持古法,精心锻造,使龙泉剑之神韵得以延续。龙泉剑,或为收藏之珍品,或为武术之利器,或为馈赠之佳品。无论何时何地,龙泉剑皆散发着独特之魅力。
  
赞曰:龙泉宝剑,熠熠生辉。工艺精湛,文化深邃。传承千古,名扬四海。刚柔并济,神韵非凡。愿龙泉剑之光芒,永远照耀中华大地。
十四、王玉祥 苏州缂丝
玉祥妙手,缂丝重现姑苏韵
绝技精心,彩缕织成锦绣图

王玉祥简介
王玉祥,1946 年 11 月出生于江苏南通。他是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缂丝织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原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科科长,他复原出本缂丝及引箔缂丝等技艺。其作品获多次国、省金奖,部分被首都博物馆等收藏。致力于缂丝技艺传承。
苏州缂丝简介
苏州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它以古老木机、竹制梭子和拨子,采用“通经断纬”技法,将五彩蚕丝线缂织成色彩丰富、正反如一的织物。其图案精美、犹如雕刻,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的美誉。2006 年 5 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 9 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龙袍》高170cm
王玉祥的《缂丝龙袍》堪称缂丝艺术的瑰宝。这件作品采用了精湛的缂丝技艺,以细腻的针法和高质量的丝线精心织造。龙袍上龙纹栩栩如生,气势磅礴,龙的姿态矫健,鳞片、龙须等细节清晰可辨,尽显皇家威严。色彩运用丰富且协调,每一处色彩过渡都自然流畅。它不仅展示了王玉祥高超的技艺水平,也体现出缂丝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西江月·赞缂丝龙袍》
经纬交织奇巧,缂丝龙袍辉煌。
金丝银缕绣华章,神韵威严共赏。
寸寸匠心凝聚,针针技艺无双。
传承千载韵悠长,华夏文明闪亮。
十五、贾淑娟 满族旗袍
旗袍有韵,贾淑娟传承满族工艺之美
锦绣含情,针线间续写非遗文化之章

贾淑娟简介
贾淑娟出生于满族旗袍制作世家,是满族正黄旗。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满族旗袍。1985 年,其服装店已进入百货大楼;1991 年创办牡丹江宏大服装培训学校。2015 年,她的 “满族旗袍” 被批准为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本人也成为省级传承人。
满族旗袍简介
满族旗袍源于 “旗人所着之袍”。其样式宽大,廓形基本呈平直状,采用十字整衣型裁剪方式。领口为后装式,可随季节变化拆卸或更换。在领口、衣襟、袖边等多处会进行滚、镶、嵌等工艺,多则 “十八镶滚”。图案纹样丰富,如龙凤、祥云、花鸟等,寓意吉祥。2021 年 5 月 24 日,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族旗袍 织锦缎绿色》

《满族旗袍 织锦缎金色》

《满族旗袍 织锦缎红色》

《赞满族旗袍》
满族旗袍韵万千,玲珑曲线映华年。
锦缎绣纹呈异彩,盘扣精致意绵绵。
立领端庄显优雅,裙摆摇曳舞蹁跹。
传统服饰魅力显,满族文化韵如仙。
色彩斑斓映日月,风姿绰约美无边。
旗袍之美传千古,满族瑰宝永留传。

《满族旗袍赋》

满族旗袍,中华服饰之瑰宝,民族文化之奇葩。其韵悠长,其美如画,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观其形,线条流畅,婀娜多姿。立领端庄,凸显女子之优雅;盘扣精巧,蕴含古典之韵味。窄袖修身,尽显女子之柔美;裙摆摇曳,仿若仙子之飘逸。锦缎为材,刺绣为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或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或山水人物,意境深远。每一处细节,皆凝聚着工匠之心血;每一道纹路,皆诉说着历史之沧桑。

忆往昔,满族旗袍,宫廷之盛装。后宫佳丽,身着旗袍,仪态万千,尽显皇家之威严。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走在街头巷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满族旗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

看今朝,满族旗袍,时尚之宠儿。设计师们,汲取传统之精华,融入现代之元素,赋予满族旗袍新的生命。满族旗袍,走上了时尚的舞台,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潮流。无论是婚礼、晚宴,还是日常穿着,满族旗袍都能展现出女子的独特魅力。

满族旗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服饰文化的璀璨明珠。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满族旗袍文化,让这朵民族之花永远绽放光彩。
赵静 刻瓷
赵静运刀,瓷面生花添雅韵
匠心独运,刻痕起舞绽华光

赵静简介
赵静 1984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现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专职教师。十九岁时自学雕刻艺术,在蛋壳、瓷盘大理石等材料上雕刻人物肖像,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17年8月拜在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剪纸专业)傅作仁先生门下。
擅长:蛋雕、刻瓷、影雕、剪纸、炭精画、烙画、鱼皮画。
刻瓷简介
‌刻瓷‌是一种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的传统艺术,它融合了笔、墨、色、刀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在瓷器或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创造出具有画面艺术美和雕刻立体造型美的作品。刻瓷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剥玉和石刻,成熟于晚清时期,并在一代代匠人的努力下,与书画完美结合,形成了“行走”在瓷盘上的传统艺术。

刻瓷《满族十八怪》创作说明:赵静精心创作的东北十八怪刻瓷瓷盘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在东北民俗文化的宝库之中。在创作构思之时,红色便被确定为主色调,这一色彩选择独具匠心。红色,宛如东北人民热情豪爽性格的生动写照,它像燃烧的火焰,又似滚烫的热血,深刻彰显出东北人民对这片广袤土地的赤诚热爱,是他们质朴情感的直观体现。
赵静运用其精湛绝伦的刻瓷技艺,将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东北十八怪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瓷盘之上。无论是 “窗户纸糊在外” 那充满趣味的传统画面,还是 “不吃鲜菜吃酸菜” 所反映出的独特生活习惯,每一个场景都被雕琢得细致入微。其中的人物仿佛拥有生命,他们的表情、姿态鲜活灵动,每一个场景都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似能从中听见欢声笑语、闻到烟火味道。而红色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让观赏者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还为整个作品增添了几分热烈奔放的氛围,使作品宛如民俗文化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刀下乾坤,满族十八怪于刻瓷中重现
民间智慧,关东古老风在艺术里永生

18-01.《上贴饼子下炖菜》直径20cm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

18-02.《火盆上炕烤老太》直径20cm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

18-03.《老少一屋南北炕》直径20cm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

18-04.《嘎拉哈呀姑娘爱》直径20cm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

18-05.《烟筒贴在山墙外》直径20cm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

18-06.《不吃鲜菜吃酸菜》直径20cm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土豆,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

18-07.《养个孩子吊起来》直径20cm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

18-08.《萨满跳舞除鬼怪》直径20cm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

18-09.《冬包豆包讲鬼怪》直径20cm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

18-10.《草沾土房篱笆塞》直径20cm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

18-11.《姑娘上树比猴快》直径20cm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     

18-12.《姑娘叼个大烟袋》直径20cm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

18-13.《双腿没有单腿快》直径20cm

“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

18-14.《百褶皮鞋脚上踹》直径20cm

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

18-15.《冰上钓鱼单线拽》直径20cm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的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

18-16.《家家户户有酱缸》直径20cm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

18-17.《大碗白酒轮着灌》直径20cm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

18-18.《窗户纸要糊在外》直径20cm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
《赞刻瓷技艺传承》
刻瓷技艺绽奇光,岁月传承韵味长。
刀笔游走瓷面上,精美画卷映心房。
大师巧手刻祥瑞,传统文化闪辉芒。
花鸟鱼虫皆入画,神韵非凡意韵扬。
传承之路多坎坷,坚守初心志如钢。
刻瓷艺术永流芳,后人敬仰习其章。
瓷盘瓷碗映华彩,技艺精湛绽芬芳。
岁月无声刻瓷美,传承之火永未央。
文化瑰宝传千古,刻瓷风采韵悠扬。

《赏黑龙江东北满族十八怪风采记》

踏上黑龙江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世界。这里,满族十八怪的风采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窗户纸糊在外,那是满族人民适应严寒气候的智慧之举。大缸小缸渍酸菜,为漫长的冬日储备了美味。养活孩子吊起来的悠车,轻轻摇晃,承载着父母的爱与期望。烟囱安在山墙外,独特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姑娘叼着烟袋,展现出满族女子的豪爽与洒脱。火盆炕上摆,一家人围坐,温暖了身体,也温暖了心灵。

反穿皮袄毛朝外,实用而又质朴。冬包豆包,热气腾腾,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狗皮帽子戴在头上,既保暖又威武。悠车摇着婴孩,那是生命的摇篮。南北大炕全家睡,亲情在这一方空间里流淌。草苫土房矮,却有着家的温馨。鞋底纳千层,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勤劳与坚韧。冰上爬犁赛,速度与激情在冰面上绽放。

满族十八怪,是满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沉淀。它见证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这些独特的风俗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金承姬 朝鲜油画
金承姬笔下,朝鲜油画绽艺术之光,璀璨夺目
艺术家长怀,民族之魂凝色彩之美,绚丽多姿

金承姬简介
1939 年 8 月 18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
1963 年毕业于平壤美术大学。
现任万寿台创作室朝鲜画创作团创作家。她的作品笔致工匀,色彩鲜艳、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她以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觉,运用活泼且柔和、豁达而又细腻的绘画手法进行创作。
朝鲜油画简介
朝鲜油画是朝鲜近代吸收西方绘画后发展出的具有本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其特点鲜明,受俄罗斯写实主义画风影响深,注重细节表现,追求栩栩如生。画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观察生活,捕捉典型。题材丰富,人物画展现朝鲜人民的生活态度,风景油画描绘大自然,色泽明丽。风格质朴、纯粹,给人清新、宁静的审美体验。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满族旗袍美女》75*115cm

《赞朝鲜油画满族旗袍》
朝画旗袍美,色彩映芳菲。
满族神韵显,优雅韵味归。
曲线身姿妙,传统绽光辉。
艺术之佳作,魅力永相随。

《满族旗袍赋》

满族旗袍,中华服饰之瑰宝,民族文化之明珠。其形制优美,韵味独特,承载着满族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着东方女性的优雅与魅力。

旗袍之美,美在形制。立领端庄,盘扣精巧,线条流畅,收腰合度。它既体现了满族传统服饰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长袖飘飘,裙摆摇曳,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风姿。那修身的设计,将女性的身材曲线勾勒得恰到好处,既不张扬,又不失妩媚。

旗袍之美,美在色彩。或淡雅清新,如春日之花;或艳丽夺目,如夏日之阳;或深沉内敛,如秋日之叶;或纯洁素雅,如冬日之雪。不同的色彩,赋予旗袍不同的气质和韵味。无论是喜庆的红色,还是高贵的紫色,亦或是清新的蓝色,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为之倾倒。

旗袍之美,美在文化。它是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袍上的图案、纹饰,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龙凤呈祥,寓意着吉祥如意;牡丹花开,象征着富贵荣华。这些图案不仅增添了旗袍的美感,更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满族旗袍,如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绚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的心。在当今时代,满族旗袍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成为时尚界的宠儿。让我们共同欣赏满族旗袍之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苗宁宁 苗氏花轿
宁宁巧手制花轿,美轮美奂。
苗氏精心铸宝舆,古韵古香。

苗宁宁简介
苗宁宁,1983 年出生于济宁市高新区王因镇。他是民间手工艺大师、工艺制作大师、苗氏花轿非遗传承人。其祖上苗为章是清代工部司匠,到苗宁宁已是第七代。他自幼受花轿技艺世家传统文化影响,对艺术充满热爱。苗宁宁一直致力于苗氏花轿制轿工艺的研究与创作,其作品深受好评。2015 年,苗氏花轿制作技艺被录入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氏花轿简介
苗氏花轿源于济宁,传承至今已历经多代。其祖上苗为章是清代工部司匠,如今到苗宁宁已是第七代。苗氏花轿制作工艺精湛,有百道工序,需严格选材,使用独特的 “鳔胶” 粘黏。花轿样式丰富,造型精美,充满传统韵味。2015 年,苗氏花轿制作技艺被录入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的传承,不仅让传统婚俗文化得以延续,也为传统艺术增添了光彩。
苗氏匠心独运花轿呈瑞彩
祖传技艺非凡喜韵耀华光

《苗氏花轿》


苗氏花轿,堪称传统婚俗瑰宝。其精美绝伦,融合了诸多传统元素。花轿主体雕饰精美,色彩艳丽,彰显着喜庆与庄重。与之配套的罗伞,造型优雅,如华盖般为新人遮风挡雨,增添了一份浪漫与神秘。迎亲牌古朴大气,指引着迎亲队伍的方向。迎亲队伍的服饰更是别具特色,男士身着传统长袍马褂,尽显儒雅;女士身着旗袍或古装,婀娜多姿。整个迎亲场景仿佛一幅古老的画卷,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苗氏花轿及相关配套,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婚俗的敬重,为婚礼增添了浓厚的历史韵味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赞苗氏花轿》
苗氏花轿美,古韵映华辉。
雕饰呈祥瑞,彩颜绽芳菲。
罗伞如华盖,遮风护爱归。
迎亲牌古朴,指引幸福围。
传统婚俗宝,璀璨永相随。

《满族八旗铠甲》

结束语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满族史话馆每一件非遗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民族的记忆,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这些非遗文化,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我们有幸能领略到这一切,更应肩负起传承的重任。让我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走出这座博览馆,将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的这些文化瑰宝将永远熠熠生辉,非遗传承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景学勤中将题
满族史话楹联
五族共和多元一体
金源文化中华瑰宝

《满族史话馆颂歌》
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伫立,满族史话馆闪耀着独特魅力。
踏入馆中,仿若穿越千年,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满族的起源,如神秘的星辰,在白山黑水间熠熠生辉。
骁勇的八旗子弟,跃马横枪,那气势似能冲破云霄的阻挡。
服饰琳琅,旗袍的线条优雅,每一针都绣着往昔的繁华。
盘扣是岁月凝结的艺术密码,立领高挺,彰显着尊贵与典雅。
满族的文字,像古老的精灵,在展板上跳跃讲述着曾经。
从氏族的图腾到皇家的印玺,每一处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
满族史话馆,你是文化的宝藏,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辉煌。
你让满族的风采永不散场,在历史的舞台上永远闪亮。

刘精松上将题 《大金第一都》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景学勤中将题
为纪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诞辰950周年,依据《五帝金秋》邮票人物像为原型锻造而成,高5.5米,重3500公斤
女真之魂海东青
海东青是女真族最高图腾,高5.55米、重5500 斤
汉白玉《五帝龙柱》
3.5米高汉白玉雕刻的五帝龙柱气势恢宏,柱上龙纹雕刻栩栩如生,龙柱顶端是高水旺大师创作的唐三彩五帝生肖兽首,穹顶之下,高瞻远瞩。
熊元吉少将题写 金源神龙
寿山石雕金源神龙,以1965年在阿城金代皇城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铜座龙为原形制工而成,龙体长100厘米,重3500斤,底座上刻有135位共和国将军书写的大金第一都题字。

来源:三五非遗博览馆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