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爱我中华 > 三五观察网 | 老汤精酿承千年匠艺 淮馔细烹展百味风华

三五观察网 | 老汤精酿承千年匠艺 淮馔细烹展百味风华

2025年04月21日 06:43:38 来源:三五观察网 访问量:221 作者:非遗老班长

老汤秘制承非遗妙韵

淮馔精调展古韵风华

4月20日傍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汤精配置代表性传承人.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在江苏扬州瘦西湖旅游景区品尝淮扬菜!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龙江非遗、御膳老汤精、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三五百遗荟萃具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十一大类,来自375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0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2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0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8位,堪称全国工匠大师匠心独运,绝艺荟萃,在这些技艺精湛的绝美作品中,您会触摸到沧桑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您会感悟到劳动生活中中华民族的深邃睿智。其作品尊尊蕴含崇拜,幅幅追求美好,件件祈福吉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属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支流,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大虹桥路28号,水域面积700亩。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9°44'77",北纬32°46'50"。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现有格局。瘦西湖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其源水来自京杭大运河。

瘦西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景区充分利用河流、山丘等自然风貌,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形成集锦式的“湖上古典园林”群落,是全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其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白塔、徐园、二十四桥、长堤春柳等。

1988年,瘦西湖作为“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列为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57

2010年,作为“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6月22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瘦西湖畔,味蕾上的非遗邂逅

4月20日的傍晚,霞光温柔地洒在江苏扬州瘦西湖的湖面上,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汤精配置代表性传承人,已过古稀之年的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此刻正漫步在瘦西湖边。微风拂过,带着湖水的清新和春日的芬芳,他的心中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期待,脚步不自觉地迈向了一家淮扬菜小馆。

踏入小馆,古朴雅致的氛围扑面而来。木质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壁上挂着的扬州风情水墨画,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千年的故事。王军找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下,窗外,瘦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湖面上游船缓缓划过,泛起层层涟漪,与岸边的垂柳、亭台楼阁相映成趣。

不一会儿,服务员递上菜单。王军看着上面一道道经典的淮扬菜,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他深知,淮扬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己所传承的老汤精配制一样,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第一道菜是大煮干丝。洁白的豆腐干被切成细丝,细如发丝,这精湛的刀工让王军不禁赞叹。搭配上虾仁、火腿丝、鸡汤等食材,汤汁浓郁鲜香,干丝吸饱了汤汁的精华,入口爽滑,滋味醇厚。王军轻轻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细细品味,感受着这道看似简单却又蕴含着无数匠心的菜肴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每一口都是对淮扬菜厨师精湛技艺的致敬,也让他想起了自己在传承老汤精配制技艺过程中,那些无数次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创新。

紧接着上桌的是清炖蟹粉狮子头。这道菜造型圆润,犹如一颗颗饱满的狮子头。王军用勺子轻轻切开,金黄色的蟹粉流了出来,香气四溢。入口即化的肉质,鲜嫩多汁,蟹粉的鲜美与猪肉的醇厚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在品尝这道菜的时候,王军仿佛看到了淮扬菜师傅们在厨房里精心制作的场景,从食材的挑选到烹饪的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品尝完两道主菜后,王军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清茶,让味蕾稍作休息。他望着窗外的瘦西湖,心中感慨万千。淮扬菜与老汤精配制,虽然地域不同,制作工艺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瑰宝,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美丽的傍晚,在扬州瘦西湖畔的淮扬菜小馆里,王军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淮扬菜,更感受到了不同非遗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他知道,无论是老汤精配制,还是淮扬菜,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和发扬,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上联:老汤精酿承千年匠艺

下联:淮馔细烹展百味风华

横批:非遗流芳

赏析:此联以“老汤精酿”对应“淮馔细烹”,点明两种非遗技艺;“承千年匠艺”与“展百味风华”,分别展现老汤精配置的传承底蕴和淮扬菜的丰富风味。横批“非遗流芳”升华主题,赞颂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价值 。

非遗食韵

瘦湖烟柳映霞红,

淮馔飘香雅韵融。

老味新承传妙艺,

匠心同绽古今中。

非遗食韵

瘦湖春暮色,淮馔绽华光。

老艺融新味,匠心岁月长。

瘦西湖畔品非遗淮扬菜感怀

暮染湖光柳色新,

淮扬珍馔宴嘉宾。

银丝巧切千般韵,

玉脍精调万种神。

老汤承古传薪火,

妙手烹鲜守本真。

南北非遗相映处,

舌尖滋味见乾坤。

瘦西湖品淮扬菜

湖畔寻珍味,春深入小筵。

刀工裁玉缕,火候炖琼鲜。

老艺承千载,新香漫九筵。

非遗双璧会,滋味共流传。

瘦西湖畔非遗食韵赋

维扬四月,天朗气清。瘦西湖水波潋滟,柳影婆娑,乃人文荟萃之境,亦美食云集之乡。老汤精配制非遗传承人王军,自冰城而至,于湖畔小馆,与淮扬珍馐邂逅,非遗双璧,共谱华章。

观夫小馆,粉墙黛瓦,竹影摇窗。案列青瓷雅器,几陈檀木熏香。入座临湖,但见画舫凌波,游人笑语,鸥鹭翔集,云影天光共徘徊,恍若置身水墨长卷之中。

俄而佳肴纷至,皆淮扬精粹也。大煮干丝,刀工绝妙,豆腐切丝细若游丝,白如霜雪。佐以虾仁之鲜、火腿之醇、鸡汤之浓,文火慢煨,滋味层层渗透。入口柔滑,鲜香盈颊,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尽显淮扬菜之精细。清炖蟹粉狮子头,浑圆饱满,宛如珠玉。轻启箸,蟹粉金黄流溢,香气馥郁;尝其味,肉质酥软,肥而不腻,鲜香与醇厚交织,恰似一曲和谐乐章,余韵悠长。

王军抚髯而叹:“此味妙哉!吾之老汤精配制,以天然食材,经多道工序熬制,凝天地之精华,传岁月之匠心;淮扬之菜,亦以选料严苛、烹饪精妙称绝,二者虽源异流殊,然皆秉守传统,精益求精,实乃非遗文化之瑰宝也。”

遥想当年,老汤精于北地传承,历经岁月打磨;淮扬菜在江南发展,饱受文化滋养。今于瘦西湖畔相遇,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方以汤料之秘,赋予食材灵魂;一方以烹饪之巧,展现食材本味。非遗技艺,于此交融,恰似琴瑟和鸣,相得益彰。

嗟乎!非遗之美,美在匠心,美在传承。老汤精与淮扬菜,皆凝聚先人智慧,承载岁月记忆。愿此非遗瑰宝,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让天下食客,皆能领略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使传统技艺,永续于天地之间,绽放璀璨光芒。

鹧鸪天·瘦西湖畔品非遗淮扬菜

柳蘸春波映夕霞,非遗双璧聚天涯。刀工巧镂千丝雪,火候精调万缕纱。

承古韵,绽新花,淮扬滋味胜流霞。老汤一脉融珍馔,香漫扬州百姓家。

瘦西湖畔味韵长

瘦湖潋滟柳丝长,

淮馔珍馐绽异光。

干缕银丝藏巧意,

狮头蟹粉韵悠长。

老汤秘制传千载,

古韵新烹颂万章。

非遗相逢添胜景,

舌尖滋味永流芳 。

上联:溯千年古法,守一捧匠心,老汤精配,熬煮岁月风华,凝萃百材精髓,承北地非遗,终成华夏饮食瑰宝,看冰城技艺,薪火相传,香飘万里惊四座

下联:融四季时鲜,施百般妙艺,淮馔细调,雕琢江南雅韵,铺陈满席珍馐,继南州绝艺,尽展神州烹饪奇观,观瘦湖佳肴,匠心永续,味醉八方誉九州

横批:非遗生辉

上联:老汤秘制传千载

下联:淮馔精烹誉九州

横批:味韵流芳

上联:北地老汤承古韵

下联:南州淮馔绽新香

横批:食艺双辉

瘦西湖品淮扬菜记

岁在乙巳,暮春既望,余自冰城南下,游于维扬。值酉时,步至瘦西湖畔,见一酒肆,匾额书“淮扬珍味”,遂入。

方临案几,侍者奉菜单。观其列,皆淮扬名馔,心甚悦。俄而,大煮干丝至,白缕如银,细若游丝,佐以虾仁、火腿,汤色乳白,香气沁脾。尝之,干丝柔滑,吸汤汁之精华,鲜醇交融,齿颊留香。继而清炖蟹粉狮子头呈于前,圆若满月,轻箸破之,蟹粉流金,肉嫩如酥,肥而不腻,味美绝伦。

余素承老汤精配制之业,深知非遗之重。今品淮扬佳肴,观其选材之精、刀工之细、火候之妙,皆匠心独运。北之老汤,南之淮馔,虽地域悬隔,然守艺之心一也。二者皆融岁月之沉淀、匠人之巧思,为华夏饮食文化之瑰宝。

暮霭渐浓,湖风徐来。凭窗远眺,瘦西湖波影粼粼,画舫悠悠。思非遗之传承,如长河之水,绵延不绝。愿此南北珍艺,永续流芳,泽被后世。

瘦西湖畔的非遗味觉对话

暮色漫过瘦西湖时,檐角的铜铃轻晃,将我引入一间飘着淮扬菜香气的小馆。作为老汤精配制技艺的传承人,此刻面对清炖蟹粉狮子头的莹润光泽、大煮干丝的银丝雪缕,恍若开启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狮子头在瓷碗中颤巍巍地泛着金红,轻咬一口,蟹粉的鲜甜裹挟着肉糜的醇厚,恰似江南的春雨浸润心田。干丝的刀工更令人惊叹,细如发丝的豆腐在鸡汤中舒展,每一根都吸饱了火腿与虾仁的精华,入口既有嚼劲又不失滑嫩。窗外,瘦西湖的画舫划过暮色,桨声灯影里,这些凝聚着匠人智慧的菜肴,与我传承的老汤精一样,都是岁月沉淀的味觉密码。

南北非遗在舌尖相遇,不只是味道的交融,更是千年匠心的共鸣。离席时,晚风送来湖水的清凉,而那些细腻绵长的滋味,早已化作对传统技艺生生不息的感动。

舌尖上的江南雅韵:淮扬菜

在华夏美食的璀璨星空中,淮扬菜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集大成者,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中国四大菜系,被誉为“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淮扬菜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历经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在隋唐时期走向兴盛,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交流息息相关。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为淮扬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基础。从夏代的“淮夷贡鱼”,到西汉辞赋家枚乘《七发》中记述的扬州家宴食谱,再到隋唐时期赢得“东南第一佳味”美誉的缕子脍,淮扬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淮扬菜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精湛绝伦的刀工上。厨师们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将食材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以大煮干丝为例,看似普通的一块豆腐干,在厨师的妙手下,能被片成数十片,再切成细如发丝的长条,根根分明,整齐均匀,粗细不超过火柴杆。切好的干丝搭配上虾仁、火腿丝、鸡汤等辅料,经过精心烹制,各种鲜味相互交融,成就了这道口感爽滑、滋味醇厚的经典菜肴。而文思豆腐更是将刀工的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嫩如凝脂的豆腐被切成无数细丝,放入清水中,宛如水中散开的云朵,轻盈飘逸,令人叹为观止。

火候的掌握,同样是淮扬菜的关键所在。淮扬菜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等多种烹饪技法,每种技法都对火候有着严格的要求。清炖蟹粉狮子头,需用小火慢炖数小时,让肉香与蟹粉的鲜美充分融合,肉质酥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而松鼠鳜鱼则要在高温热油中迅速炸至外皮金黄酥脆,再浇上酸甜可口的卤汁,鱼身色泽红亮,形如松鼠,外脆里嫩,酸甜适口,令人回味无穷。厨师们凭借着对火候的精准把握,赋予了食材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食材的选择,也是淮扬菜的一大特色。淮扬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时令性,追求“不时不食”的理念。春季,有鲜嫩的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夏季,河鲜肥美,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成为餐桌上的主角;秋季,蟹黄饱满,正是品尝大闸蟹的好时节;冬季,肥美的羊肉则被用来烹制各种滋补佳肴。此外,淮扬菜还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食材,如扬州的盐水鹅、镇江的水晶肴肉、淮安的软兜长鱼等,每一道菜都散发着浓郁的地方风味。

淮扬菜的口味,堪称一绝。它既不像川菜那样麻辣刺激,也不像鲁菜那样咸香厚重,而是以清鲜平和、咸甜适中著称,南北皆宜,深受大众喜爱。这种独特的口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论是清淡爽口的清蒸白鱼,还是醇厚鲜美的红烧狮子头,都能让人感受到食材本身的鲜美,品味到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

淮扬菜,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蕴含着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文人墨客的雅致情怀以及历代厨师的匠心独运。在一道道精致的菜肴中,我们能品味到历史的韵味,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在国宴的餐桌上,还是在寻常百姓的家中,淮扬菜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人们的味蕾,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绽放着永恒的光彩。

淮扬菜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淮扬菜传统烹饪术”。

项目简介

淮扬菜传统烹饪术是指运用传统方法制作淮扬菜的普遍而又独特的技艺,是由独特的烹饪设计理念、烹饪实操法则和烹饪精当技法组成的,得到普遍认可的技艺。它广泛流行于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包括旧时扬州府的仪征、高邮等地,以及后来受其影响的苏、浙、沪、徽等长三角区域。

技艺特点

淮扬菜在烹饪技艺上讲究刀工精细,如大煮干丝能将豆腐干片成数十片,再切成细如发丝的长条。同时善用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等技法,像清炖蟹粉狮子头需小火慢炖数小时。在食材选择上注重鲜活和时令性,追求“不时不食”,口味则清鲜平和、咸甜适中。

历史渊源

淮扬菜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夏代有“淮夷贡鱼”的记载,是淮扬菜最早的文献记录。历经隋唐时期的兴盛,到明清达到鼎盛,后随着时代发展,淮安菜与扬州菜逐渐融合,形成淮扬菜,并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文化价值

淮扬菜不仅是一种风味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文人墨客的雅致情怀以及历代厨师的匠心独运。在国内外众多重要宴会上,如开国大典首次盛宴、江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淮扬菜都担当主角,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典型。

老汤精配制: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老汤精配制,作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传统技艺,在201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229,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渊源.百年传承.宫廷秘方现世

老汤精配制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其源头是宫廷御膳房的绝密“调汤”秘方。当时,咸丰皇帝的御厨梁忠,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将各类动物骨按特定比例混合,加入天然植物香料及中草药,精心熬制成调味老汤,并形成世代相传的宫廷秘方。

清末,宫廷御厨梁忠将御膳房的调汤秘方传给了徒弟唐克明,而唐克明后来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御厨,继续守护和传承这一秘方,至此完成了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

1960年,中国烹饪大师盛英杰当场跪拜唐克明为师,唐克明临终前把两代御厨总结出的“老汤”秘方传给了盛英杰,使其成为第三代传承人。盛英杰大师默默从业数十载,老汤秘方并未张扬,他一直在寻找能将这一秘方发扬光大的人。

2009年6月8日,盛英杰老人将自己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中华饮食瑰宝——百年宫廷老汤秘方与制作工艺,传授给了第三届调味品国家特邀评委王军先生。王军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不但将其传承下来,更让老汤精香飘四海,扬名天下。如今,为了将“老汤精配制”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王军已前瞻性地将“老汤精配制”宫廷秘方传给第五位传承人王东福 ,这场传承盛宴仍在继续。

二、制作工艺:传统与现代结合,严守品质

老汤精配制以动物骨髓精粉为主要原料,加入植物香料,利用传统技术精制而成。其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选料、配料、制作成品3道工序。

选料:选取猪、牛、鸡等优质骨,通过传统工艺提取骨髓粉,确保原料的新鲜和品质。

配料:将猪、牛、鸡骨提取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按比例加入葱、姜、蒜及豆蔻、甘草等十几味中草药,这些天然的香料和中草药不仅增添了独特的风味,还蕴含着养生保健的功效。

制作成品:将配料按比例混合,经传统工艺进行造粒,再通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制成颗粒或粉状易溶物质汤精。这种现代化的制作工艺,既保留了传统老汤的独特风味,又使其在使用上更加便捷,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三、独特魅力:味香浓郁,还原传统风味

老汤精配制而成的“御膳老汤精”,采用纯天然的鲜味原料、香料及新鲜的动植物提取物,运用宫廷秘方,结合传统熬制工艺,熬制成老汤后浓缩制成。它不仅味香浓郁,打开包装,那股醇厚的香味便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人的食欲;而且味鲜突出,能够极大地提升菜肴的鲜美口感,无论是炒菜、炖菜还是煲汤,只需加入少许老汤精,就能让菜品的鲜味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味厚持久,回味悠长,咽下之后,口中仍留有那独特的鲜美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老汤精还保留了传统鲜味料的特点,是纯正的中国味道,解决了千百年来中国菜味美难做的困扰,把中餐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厨师,也让普通家庭能够轻松烹饪出美味佳肴。

四、传承现状与意义:守护非遗,弘扬饮食文化

随着现代调味品的出现,使用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节省费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厨师对老汤的熬制已不甚了解,老汤的技艺随着新生厨师力量的发展已濒临失传。但老汤精配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哈尔滨粒粒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老汤精配制”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还被认定为2023 - 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司秉承“传承文化,汇报社会,创造美味,乐品人生”的核心理念,努力实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粒粒香”,致力打造百年“老字号”品牌,为传承中国味道和人类食品健康做出贡献。

老汤精配制不仅是一种烹饪技艺,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保护和传承老汤精配制技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老汤精配置第二代传承唐克明

唐克明于1903年出生,是汉族江苏扬州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汤精配制第二代传承人,他在烹饪领域,尤其是宫廷菜的传承与发展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克明出身贫苦,13岁便离家到天津“江南第一楼”当学徒,命运的齿轮自此转动。彼时,清咸丰皇帝的御厨梁忠晚年在此任职,梁忠看中了唐克明的勤勉聪慧,将其收为徒弟。在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唐克明历经七载勤学苦练,全面继承了师傅烹调宫廷菜的绝技,尤其对老汤的调制工艺掌握得炉火纯青。

1929年,26岁的唐克明迎来人生重要转折。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宫廷招考御厨,唐克明凭借超众的技艺,在18天的实际操作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伪满皇宫御厨。在御膳房的岁月里,他潜心钻研,烹饪技艺更上一层楼 ,不仅能烹制工序繁杂、菜品众多的“满汉全席”,还对席中诸多名菜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了如指掌,为每一场宴席增添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唐克明在沈阳的宫廷酒店“御膳酒店”担任主厨,继续发挥专长。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辽宁视察,品尝了他做的燕菜后赞不绝口,并叮嘱他培养徒弟,传承祖国宝贵的烹饪艺术。唐克明牢记总理嘱托,积极创办辽宁省厨师进修班,主动担任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后辈,其中,中国烹饪大师盛英杰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老汤精配制的第三代传承人。1981年,比利时国王访华,唐克明亲自烹饪“红娘自配”等宫廷名菜,收获国王的高度赞赏,声名远扬。

唐克明一生不仅在厨艺实践上成就斐然,还将自己的经验与感悟著书立说,他编著的《宫廷名菜与传说》,介绍了47道不同朝代的宫廷名菜及其背后故事传说,为后人了解宫廷菜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唐克明用一生诠释对烹饪技艺的热爱与坚守,在老汤精配制技艺传承的道路上,承上启下,为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延续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华烹饪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