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爱我中华 > 三五观察网 | 蓝印花间藏岁月 素手染里续春秋

三五观察网 | 蓝印花间藏岁月 素手染里续春秋

2025年04月20日 13:35:55 来源:三五观察网 访问量:443

古稀寻艺.蓝白染就千年韵

非遗传心.经纬织成百代情

4月20日,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在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习基地参观学习!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龙江非遗、御膳老汤精、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三五百遗荟萃具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十一大类,来自38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0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0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28位,堪称全国工匠大师匠心独运,绝艺荟萃,在这些技艺精湛的绝美作品中,您会触摸到沧桑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您会感悟到劳动生活中中华民族的深邃睿智。其作品尊尊蕴含崇拜,幅幅追求美好,件件祈福吉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蓝白之间,寻非遗之光

四月的南通,春风温柔,日光暖煦,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水汽和淡淡的花香。古稀之年已过的我,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踏入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习基地,开启一场与传统相遇的奇妙旅程。

一迈进传习基地,一面巨大的蓝印花布映入眼帘,蓝白相间的图案古朴而典雅,似在诉说着悠悠岁月的故事。那纯粹的蓝,宛如深沉的夜空;那洁净的白,仿若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蓝与白相互交织,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瞬间将我吸引。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来到制作工坊。只见一位老师傅正专注地刻制花版,手中的刻刀在纸板上轻快游走,如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随着刻刀的落下,纸屑纷纷飘落,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图案便在纸板上显现出来。老师傅告诉我,这花版制作是蓝印花布制作的关键环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我不禁感叹,每一块花版都是匠人们心血的结晶,凝聚着他们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执着。

接着,我观看了漏版印花的过程。将刻好的花版平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由黄豆粉和石灰粉调制而成的防染浆均匀地刮在花版上。随着刮浆板的移动,防染浆透过花版的镂空部分,在白布上留下了清晰的图案。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深厚的技巧。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到图案的清晰度和完整性。

染色环节更是神奇。染缸里,靛蓝染液在日光的照耀下泛着神秘的光泽。将印好图案的白布缓缓浸入染液中,白布瞬间被染液包裹,原本洁白的布料逐渐染上了深邃的蓝色。工作人员轻轻搅动白布,让染液充分渗透。几分钟后,将白布捞出,此时的布料颜色还比较浅,经过晾晒氧化后,蓝色会逐渐加深,变得更加浓郁。看着白布在染液中神奇地蜕变,我仿佛看到了时光的流转,这古老的染色技艺,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在传习基地的展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作品,有传统的被面、床单、手帕,也有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等。这些作品或简约大气,或精致细腻,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我轻轻抚摸着一块蓝印花布手帕,感受着布料的质感,看着手帕上那寓意吉祥的图案,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一块手帕,更是传统文化的承载,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参观过程中,我结识了几位年轻的学员,他们正围坐在一位老师身边,认真学习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他们眼中闪烁着对这门技艺的好奇与热爱,手中的画笔在白布上小心翼翼地描绘着心中的图案。与他们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传承的决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让我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希望。

走出传习基地,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南通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此次南通之行,让我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蓝白之间,不仅是色彩的交织,更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和匠人的坚守。我深知,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热爱与责任,这古老的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色印花布印染技艺传习基地

主要有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等,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基本情况:1997年由吴元新创建,是中国首家专业蓝印花布博物馆,也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功能与活动:馆内设有5个展厅,展示蓝印花布历史与制作工艺,藏有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遗存6万多件。提供专业导览服务,举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培训课程与体验活动,还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出版相关专著和论文。 

意义与影响:作为传承和展示蓝印花布文化的重要平台,不仅让游客了解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也为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人才,推动了蓝印花布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

基本情况:2008年设立,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主要研究方向,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部门。

功能与活动: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项目,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开展蓝印花布技艺培训与传承人培养工作,举办非遗传承人群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

意义与影响:将非遗项目引入大学,在学术研究、教育、作品创新、培养传承人等方面成果显著,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人才储备。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初称“药斑布” ,后因靛蓝印染为主流,得名“蓝印花布”。其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从江南起源后流传至全国。

制作蓝印花布,需先以油浸后的牛皮纸或桐油纸为版材,用刻刀镂刻出镂空纹样,制成花版。再将黄豆粉与石灰粉按比例混合成防染浆,刮于铺有花版的白布上。随后把布放入以蓝草发酵制成的靛蓝染液中浸染,经多次浸泡、氧化,使蓝色由浅至深。最后刮去防染浆,清洗晾晒,蓝白相间、质朴典雅的蓝印花布就诞生了。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白凝香,巧刻花版藏岁月

经纬织梦,慢染云纹续春秋

古馆寻踪,染坊凝就蓝白韵

非遗焕彩,素绢织成今古情

上联:

跨古稀岁月,赴南通宝地,观工坊内,刻版凝神,刮浆运腕,染缸中浸出靛蓝深意,看素绢焕彩,蓝白交辉,千年技艺融今韵,尽展非遗魅力,传承何惧道远,且凭匠心筑梦;

下联:

承文化薪传,仰匠者仁心,叹展厅中,被面含情,帕纹载趣,纹样里织来今古风华,听新辈研思,青衿问艺,百代春秋润世情,长留岁月沉香,继往更待时贤,共以妙手生花。

《南通观蓝印花布有感》

古稀踏访染坊前,

四月春风拂锦弦。

刀刻花痕藏岁月,

浆凝素绢蕴云烟。

蓝浸玉色三分韵,

白织冰纹一缕绵。

最喜青衿研妙艺,

非遗薪火续千年。

(注:诗中“青衿”代指年轻学子,末句紧扣非遗传承主题,展现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延续与生命力。)

《访蓝印花布传习基地》

古稀寻艺至,四月染坊幽。

刀走花版现,浆匀素绢留。

蓝融千载韵,白织万丝柔。

喜见新雏继,春光照素秋。

蓝白之间的时光褶皱

四月的南通,雨丝如烟,沾湿了青石板路。我以古稀之身站在蓝印花布传习基地门前,铜制门环上的苔藓还凝着晨露,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推开门的刹那,靛蓝的气息裹挟着草木香扑面而来,恍若跌入了时光的褶皱里。

最先抓住目光的是染缸。七八个陶缸整齐排列,缸沿结着深蓝的靛花,像是岁月长出的胡须。匠人正将白布浸入缸中,布角在染液里浮沉,如同一只振翅的蝶。他告诉我,染布要历经“三浸三晒”,每一次入缸都是与时间的对话。当白布第七次捞出时,已染成深沉的宝蓝,在阳光下晾晒时,布面泛起的白霜似雪,那是石灰与黄豆浆留下的防染印记——原来蓝与白的相遇,早有先觉者在布上埋下了伏笔。

转过木廊,便是刻版工坊。一位老匠人正伏在案前,刻刀在油纸板上发出“沙沙”声。他面前的纹样是朵并蒂莲,花瓣边缘细如游丝,却刀刀分明。“刻坏一块版,就要从头再来。”他头也不抬,指尖的老茧蹭过纸板,留下一道浅痕。案板下堆满了废弃的版样,虫蛀的孔洞里还积着陈年的浆粉,像被岁月啃食的记忆。这些被时光筛选过的纹样,从明清的窗棂走到今天的围巾,每一道弧线都藏着民间的祈愿。

最动人心的是展厅里的“时光隧道”。白墙两侧,明代的百子被面与现代设计师的旗袍并列悬挂。被面上的“五毒”纹样粗犷热烈,针脚里还缠着旧时母亲的絮语;旗袍上的缠枝莲则细腻婉转,用数码印花技术重现了古法蓝染的晕色。一位年轻女孩正对着玻璃展柜临摹纹样,她的平板电脑光映在素绢上,传统的冰裂纹与她设计的几何图案叠在一起,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离开时,雨停了。染坊外的老槐树落了一地白花,有几片粘在晾着的蓝印花布上,竟像是特意留下的点缀。回首望去,传习基地的飞檐挑着半块蓝天,檐下的布幡轻轻晃动,蓝白相间的条纹在风里舒展,宛如流动的史书。原来非遗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呼吸——当刻刀与数码笔在同一张图纸上相遇,当染缸的蒸汽与3D打印的雾气在同一个空间里升腾,传统便在时光的褶皱里,长出了新的年轮。

《蓝印花布》

古稀访艺到南通,

刀刻蓝香染素容。

纹样千年凝布上,

青衿妙手续春踪。

《染坊即景》

古稀寻艺至,

蓝白染春长。

刀刻千年韵,

青衿续锦章。

《鹧鸪天·南通蓝印花布传习基地》

古稀寻芳到染坊,蓝烟轻笼素罗裳。刀耕花影留春住,浆护冰纹映日光。

裁岁月,织时光,青衿研艺续流长。一帘云影风前动,半幅冰绡梦里藏。

(注:词中“刀耕花影”“浆护冰纹”化用制作工艺,“青衿”借指传承人,末句以景语收束,暗喻非遗文化如绢帛藏韵,余味悠长。)

《南通染坊行》

古稀之岁踏春行.南通城里访蓝青

传习基地门庭阔,未见其物先闻馨

工坊之内匠人坐,刻刀游走如流星

花版初成似云锦,防染浆凝白若瓴

染缸沉沉藏玉液,素绢三浸三晒经

蓝靛染就千重韵,冰纹裂处万缕情

展厅罗列皆妙品,被面帕子各娉婷

更喜少年研妙艺,青衿伏案绘新形

非遗传承非易事,全凭匠心底气宁

蓝白交织成大巧,千年技艺耀前庭

我今观罢长嗟叹,愿此瑰宝永流馨

蓝印花布赋

岁在暮春,序属清和。余以古稀之身,寻踪非遗之美,至南通蓝印花布传习基地,观夫蓝白交织之妙,感乎经纬纵横之奇,遂援笔作赋,以记其盛。

若夫蓝印花布之肇始,可溯千年。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取天地之菁华,撷草木之灵秀,以靛蓝为魂,以素绢为骨,刀刻花版,浆染云图,遂成蓝白相生之艺,织就民间大雅之风。

尔其制作之法,妙趣天成。匠人凝神于刻版,运刀如笔,细处似游丝袅娜,粗处若雷霆崩云,须臾间,花鸟虫鱼、瑞兽祥纹跃然版上,皆含吉祥之意,尽寓风土之情。继而漏版施浆,以黄豆之粉、石灰之末调为防染之剂,刮浆板起落之间,白浆透版,如落雪覆梅,留白处暗孕乾坤;待浆干布硬,乃入染缸。靛蓝染液,深若幽潭,布帛三浸三晒,由浅及深,蓝愈浓而白愈洁,冰纹乍裂,如瓷开片,似云出岫,此乃天工与人力相谐之妙果也。

至于成品之美,各擅其胜。被面之“麒麟送子”,构图饱满,寓意多子多福;门帘之“梅兰竹菊”,清雅逸致,尽显君子之风;更有现代巧匠,融古法于新裁,制为裙裾、包袋、屏风之属,蓝白映于绫罗,古韵流于时尚,遂使千年技艺,焕今朝之光彩。

嗟乎!观夫工坊之内,老匠执刀,新徒研墨,青衿问艺,白发传薪,刀刻处传承不绝,染缸中文脉攸长。此非独蓝白之美,实乃匠人之心——以专注为刀,刻岁月之痕;以坚守为浆,护文化之魂。今者得见非遗之花,在时代春风中摇曳生姿,岂不快哉?

赞曰:蓝染春秋,白织日月。一刀一版,匠心可夺天工;一染一晾,素绢竟成奇绝。愿此蓝白之韵,长流于天地之间,永耀乎古今之阙!

南通观蓝印花布记

岁在乙巳,孟夏既望,余以古稀之龄,至南通蓝印花布传习基地观览。未至院门,已闻草木清气,似携千年韵致而来。

入门所见,染缸列阵,靛蓝凝碧,若蓄深潭之水。匠人取素绢浸于其中,三沉三浮,布色由浅及深,待晾于竹架,白霜满布,冰纹乍裂,蓝白相衬,恍若云生岫壑,月映澄江。询之,则曰:“此防染浆所为也,浆凝处白,染透处蓝,非巧心不能成此妙境。”

转至工坊,见老匠踞案刻版,刀走如飞,细若蚊足者不辍,粗若崩云者方酣。版成举示,花鸟虫鱼跃然其上,问其纹样何意,答曰:“莲生贵子,鹿衔灵芝,皆民间祈愿也。”案头堆版累累,虫蛀处隐见旧浆,盖历年所积,岁月痕深矣。

及入展厅,古今之品咸备。古者被面朴拙,五毒纹样狰狞中见淳厚;今者裙裾飘逸,缠枝莲纹细腻处显新裁。有少年青衿围案临摹,平板绘稿与素绢相映,传统之纹与几何之形叠合,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既出,立于檐下,但见风动布幡,蓝白翻涌如浪。忽悟非遗之妙,不在古旧,而在常新——匠人心手相传,守其魂而开新境,此所以千年技艺至今未绝也。嗟乎!观蓝白而知天地大美,察经纬而感传承之重,斯行也,岂徒观色览纹而已哉?

蓝印花布工艺流程:

千年蓝白的匠心密码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以棉麻为底,通过“刻版—刮浆—染色—刮白—晾晒”等工序,在蓝白交织中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下是其核心工艺流程解析:

一、刻版:纸上雕花的时光印记

工具与材料:选用油浸后的牛皮纸或桐油纸为版材,以刻刀(斜口刀、圆口刀等)为笔,在纸上雕刻出镂空纹样。

步骤与要点:

1. 纹样设计:多取材于民间吉祥图案(如“凤穿牡丹”“连年有余”),或几何纹、自然纹,需兼顾艺术性与防染实用性。

2. 精细雕刻:匠人持刀如笔,沿纹样轮廓刻制,镂空处需线条流畅、连接处牢固(避免刮浆时脱落)。

- 难点 :细如发丝的纹样需屏息凝神,一刀不慎则整块版作废。

3. 修版与加固:刻毕后用桐油涂抹版材,增强防水性,再以竹条或布条加固边缘,延长使用寿命。

传承意义:每块花版都是匠人手工智慧的结晶,纹样代代相传,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

二、刮浆:留白藏韵的防染魔法

材料准备:防染浆由黄豆粉(增加黏性)与石灰粉(防染剂)按比例混合,加水调成糊状。

操作流程:

1. 铺布与置版:将纯棉白布平铺于光滑木案,固定花版于布面,确保紧密贴合。

2. 刮浆技法:以牛角或塑料刮浆板蘸取浆糊,用力均匀地在花版上刮压,使浆糊透过镂空处附着于布料。

- 关键 :力度需“重而不滞、轻而不漏”,避免浆糊渗入非镂空区域或厚度不均。

3. 晾浆干燥:刮浆后的布料需悬挂阴干,待浆面硬结如壳,形成防染屏障。

化学原理:石灰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干燥后在布面形成硬膜,染色时阻隔靛蓝染液渗透,留白处即显图案。

三、染色:蓝靛池中的时光淬炼

染液制备:以蓼蓝、菘蓝等植物茎叶发酵制成靛蓝泥,加入石灰、酒等调和成染液,需控制pH值与发酵程度。

染色步骤:

1. 入染浸泡:将晾浆后的布料反复浸入染缸(3-5次),每次浸泡10-20分钟,期间需翻动布料确保均匀上色。

2. 氧化显色:每次捞出后需悬挂空中,让布料与空气充分接触,靛蓝经氧化由黄绿逐渐变为深蓝。

3. 色度调控:通过浸染次数调整蓝色深浅(少则浅蓝,多则近黑),形成层次丰富的色阶。

传统智慧:染缸被视为“活物”,需每日观察发酵状态,适时补料,体现人与自然的协作。

四、刮白与晾晒:揭开蓝白的最后面纱

1. 刮白脱浆:染色后的布料晾干后,以木刀或竹片刮去硬结的防染浆,露出留白图案。

- 效果 :浆壳脱落处呈纯净白色,与靛蓝底色形成鲜明对比,部分边缘因浆糊残留形成自然“冰裂纹”,为蓝印花布增添独特肌理。

2. 清洗晾晒:刮白后用清水洗净残留浆粉,悬挂于通风处晾干,最终呈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完整纹样。

工艺特色与传承价值

- 质朴之美:蓝印花布以极简的蓝白二色,通过纹样的疏密、曲直变化,营造出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契合民间审美。

- 生态智慧:全流程采用植物染料与天然防染剂,无污染,体现传统工艺的环保理念。

- 活态传承:如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如服饰、家居装饰),让蓝印花布从实用织物升华为文化符号,其工艺流程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民族创造力的见证。

从刻刀下的纹样到染缸中的沉浮,蓝印花布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专注与时间的淬炼。这门千年技艺,正以蓝白为笔,在经纬之间续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篇章。

更新于 6小时前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