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爱我中华 > 三五观察网 | 玉琮凝就文明史 良渚翻开岁月章

三五观察网 | 玉琮凝就文明史 良渚翻开岁月章

2025年04月19日 06:10:39 来源:三五观察网 访问量:462 作者:非遗老班长

玉琮藏岁月.良渚韵悠长

古意今犹在.文明绽异光

4月18日下午,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馆长王军在杭州良渚博物院参观学习。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龙江非遗、御膳老汤精、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三五百遗荟萃具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十一大类,来自375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0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2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0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8位,堪称全国工匠大师匠心独运,绝艺荟萃,在这些技艺精湛的绝美作品中,您会触摸到沧桑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您会感悟到劳动生活中中华民族的深邃睿智。其作品尊尊蕴含崇拜,幅幅追求美好,件件祈福吉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杭州良渚博物院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发展历程:

其前身是1994年建成的良渚文化博物馆,现博物院于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9月29日对外开放,2017年8月进行基本陈列改造升级,2018年6月重新开放。

建筑特色:

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外形简洁,由四个宽度相同但高度不同的长方体组成,形成多个庭院,弱化了与周围环境的边界,外墙用黄洞石砌成,如玉质般浑然一体。 

展览内容:

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以“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为主题,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展开。“水乡泽国”展厅讲述了建立在湿地上的王国的崛起与发展,展示了良渚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圣地”展厅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包括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的三重向心式结构以及西北的水利系统。“玉魂国魄”展厅则聚焦于良渚文明的玉器文明,展现了玉器作为权力、礼制、信仰物质载体的重要作用。

馆藏文物:

截至2019年,有藏品数量3266件套,珍贵文物114件套,院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

学术科研:

下设“学术委员会”和“学术科研部”等学术机构及部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推动高新技术、现代展陈理念的应用,并出版了数十余册良渚文化的有关学术专著,策划出版了《良良的陶器世界》等系列青少年科普绘本读物。

所获荣誉:

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基本陈列展览荣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探秘良渚博物院:

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

2025年4月18日下午,我踏入了杭州良渚博物院的大门,开启了一场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的旅程。这座承载着良渚文化厚重历史的殿堂,以丰富的文物、创新的展陈方式,为我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文化体验。

踏入博物院,我首先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建筑,外形简洁而富有现代感,黄洞石砌成的外墙,如玉质般浑然一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仿佛在诉说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博物院的常规展览分为“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方位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与遗产价值。在“水乡泽国”展厅,我看到了良渚先民生活的场景复原,七千年前太湖的形成,为他们创造了独特的生存环境。良渚人种植水稻、养殖家猪,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也高度发达。这些展品让我深刻感受到,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是良渚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坚实经济基础。

走进“文明圣地”展厅,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令人惊叹。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三重向心式结构,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展现了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此外,良渚古城西北的水利系统,是中国最早的经过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彰显了良渚先民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

“玉魂国魄”展厅则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玉器文化。玉器是良渚时期权力、礼制、信仰的物质载体,用以标识身份、区分等级。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政教合一的国家形态。展厅中的玉琮、玉钺、玉璧等玉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让人不禁对良渚先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赞叹不已。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良渚博物院在陈列展示方面的用心。展览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实物展品,还结合了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及3D打印等新技术,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良渚文化。例如,在第一展厅,观众可以通过智能AR导览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良渚先民的生活场景;在第二展厅,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呈现了良渚古城的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运作原理。

参观良渚博物院,让我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先进的城市规划和独特的玉器文化,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次参观也让我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当珍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出博物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良渚文化的辉煌成就,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良渚博物院有感

良渚遗珍映古光,

江南探秘韵悠长。

玉琮刻就千秋魄,

水邑铺开万载章。

岁月难磨文明迹,

丹青长绘故城妆。

今朝览史心潮涌,

薪火相传意未央。

访良渚博物院

踏访良渚地,千年迹未凋。

玉琮凝岁月,水邑隐风标。

史韵藏幽馆,文明贯九霄。

抚今思古意,薪火自昭昭。

游良渚博物院

琮璧千年映古光,

良渚故迹韵悠长。

文明密码今重见,

一脉源流润八荒。

浣溪沙·观良渚博物院

踏访余杭溯古踪,玉琮镌刻岁华浓。高台遗址阅千重。

水邑文明开画卷,神徽信仰铸精忠。古今一脉韵无穷。

良渚博物院赋

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岁月存精魄以长昭。余杭故地,苕溪之畔,良渚博物院立焉。其势若鲲鹏振翼,其形若璞玉生光,承千年文明之重,启万世观览之章。余怀慕古之情,踏访斯地,感怀激荡,遂作斯赋。

观夫博物院中,展陈宏阔,规制井然。步入门庭,若溯时光之河,穿千年而抵文明滥觞之处。“水乡泽国”厅内,稻菽摇曳,陶缶斑驳,复原先民渔猎耕织之景;“文明圣地”馆中,城墙巍然,水利纵横,尽显古城规划营建之妙;“玉魂国魄”廊下,琮璧生辉,神徽肃穆,凝聚信仰礼制之魂。每一件文物,皆为时光淬炼之珍;每一处展陈,俱是匠心雕琢之妙。

至若良渚玉器,堪称一绝。玉琮外方内圆,贯通天地,刻神徽而藏奥秘;玉钺锋芒内敛,象征权威,载荣耀而显威仪;玉璧温润光洁,礼敬苍穹,纳日月而聚精华。其雕琢之工,鬼斧神工,线条流畅若云卷云舒,纹饰精美似星罗棋布。摩挲之际,仿若触碰先民脉搏,感知其审美之卓然、信仰之虔诚。

忆昔良渚先民,于江南泽国,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筑城垣以御外敌,修水利以溉田畴,创文字以传薪火,制礼乐以正纲常。虽岁月悠悠,城垣倾圮,然文明之火,从未熄灭。良渚之魂,融入华夏血脉,化作民族精神之基。

今立博物院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良渚文明,如璀璨星辰,照亮中华文明之源;似参天巨树,扎根历史沃土。其蕴含之智慧、承载之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吾辈当承先民之志,传文明之薪,让良渚之光,永续辉煌;使华夏文脉,源远流长!

上联:玉琮映日,镌刻千秋文明韵

下联:良渚擎云,传承万载岁月魂

琮璧生辉,古韵凝千载

城池蕴秀,文明耀九州

上联:玉魂凝萃,彰文明气象

下联:良渚遗珍,载岁月风华


古城叠印,千秋藏奥秘

玉钺生辉,一脉续传承

水邑开疆,匠心融古意

神徽铸魄,玉韵耀今光

游良渚博物院记

余杭故郡,苕水之滨,有良渚博物院焉。予尝游于此,观古物之琳琅,叹文明之渊远,抚今追昔,感怀良多。

入门但见玉琮列阵,形制瑰奇,外方内圆,刻神徽而通天地;陶缶斑驳,纹理古朴,藏岁月之痕。更览古城复原之貌,城墙蜿蜒,水利纵横,先民营城之智,于此可见一斑。其三重城郭,规划井然,既备防御之固,亦显王都之尊;水利系统,巧借地势,溉田畴、防洪涝,堪称华夏水利之滥觞。

良渚之玉,尤称绝艺。璧礼苍昊,钺彰军权,琮寓天人之合。精工细作,线条若流云,纹饰似星汉,非独工艺之巧,更见信仰之诚、礼制之严。千载之下,精光犹存,恍见先民肃穆虔诚之态。

今立斯院,思远古之文明,感先民之卓绝。虽城垣倾圮,器物蒙尘,然精神不灭,文脉长存。华夏之根,深植于此;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抚物兴怀,惟愿薪火永续,光耀千秋。

谒良渚博物院歌

余杭古邑溯洪荒,我来展卷阅沧桑

良渚城头云漠漠,玉琮阵里月煌煌

神徽刻尽天人秘,水利疏成阡陌长

三重城郭雄今古,万顷稻粱载岁祥

摩挲片玉知玄奥,遥想先民制典章

礼器庄严昭日月,匠心精妙夺天工

文明火种传薪久,华夏源流自此彰

凭栏极目风浩浩,千古遗踪永流芳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