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风承千载文明韵
古稀雅志探九州岁月魂
4月18日下午,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馆长王军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公园旅游景区观光!
良渚遗风承千载文明韵
古稀雅志探九州岁月魂
4月18日下午,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馆长王军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公园旅游景区观光!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龙江非遗、御膳老汤精、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三五百遗荟萃具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十一大类,来自375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0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2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0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8位,堪称全国工匠大师匠心独运,绝艺荟萃,在这些技艺精湛的绝美作品中,您会触摸到沧桑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您会感悟到劳动生活中中华民族的深邃睿智。其作品尊尊蕴含崇拜,幅幅追求美好,件件祈福吉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良渚之行:探寻五千年的回响
在4月18日那个阳光温润的午后,已过古稀之年的我——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踏入了杭州良渚遗址公园。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绽之地,承载着五千年的厚重历史。
踏入公园,微风轻拂,带着江南独有的温婉气息。我缓缓漫步,目光触及那古老的城墙遗迹,它们静静矗立,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顽强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每一块斑驳的石头,都像是历史的书页,写满了故事。
良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繁荣,而后悄然落幕,只留下这些遗迹供后人探寻。站在莫角山宫殿区的遗址前,我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曾经宫殿的宏伟,人们在此生活、劳作、祭祀的场景。那是一个充满信仰与秩序的社会,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玉器雕琢精美,建筑规划有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历史并非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良渚遗址,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能跨越时空,与祖先对话,了解我们从何处来,又将走向何方。此次良渚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一次深情拥抱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简介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都路,是良渚文化的核心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该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至4300年,展现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主要特点,规模宏大
遗址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包括古城、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古城南北长约1910米,东西宽约177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同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
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距今约4700至5100年。该系统由11条堤坝组成,兼具防洪、运输、灌溉等功能,展现了良渚先民在工程技术和环境利用方面的卓越能力。
文物遗存
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其中玉琮、玉璧和玉钺最具代表性。这些玉器不仅体现了良渚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制度,还对后世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重要实证,揭示了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城市规划和精神信仰。2019年,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
良渚访古
古稀寻胜迹,良渚探遗踪。
千载文明韵,悠然入眼中。
上联:良渚溯遗踪千年韵厚
下联:古稀寻文脉一脉情长
横批:薪火相传
此联以“良渚遗址”为意象核心,上联描绘遗址承载的千年历史厚度,下联呼应馆长古稀之年对文化脉络的执着追寻;横批点明文化传承之意,整体凝练厚重,展现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良渚探古
良渚遗踪映夕晖,
古稀寻迹意犹归。
五千载韵凝青史,
一脉文明映翠微。
上联:良渚遗风承千载文明韵
下联:古稀雅志探九州岁月魂
横批:文脉永续
这副对联以“良渚遗址”与“古稀馆长”的探索为核心,上联突出良渚文化的悠久传承,下联呼应王军馆长高龄仍探寻文化的志向,横批升华文化延续的主题,对仗工整且意境深远。
良渚探古赋
时维四月,序属暮春。古稀之躯,心怀逸兴。身临良渚之遗址,情牵华夏之文明。王军至此,意韵纵横。
望彼遗址,岁月留痕。城墙斑驳,见证往昔风云。宫殿基址,曾聚社稷之尊。莫角山上,似闻往昔鼓音。遥想五千载前,此地繁华纷纭。先民劳作,技艺超群。农耕有序,粟稻丰殷。玉器雕琢,精美绝伦;陶器烧制,质朴含真。水利工程,智慧绝伦,堤坝纵横,护佑黎民。
祭台之上,香烟氤氲。先人祈愿,敬畏乾坤。信仰之力,凝聚灵魂。社会初定,秩序有伦。阶层虽分,和谐共存。文明之火,熠熠常存。
今吾来此,感悟颇深。历史长河,奔腾不枯。良渚文化,根源之树。薪火相传,启迪后孺。文化自信,心中永驻。愿我华夏,辉煌再铸。
良渚怀古
良渚遗踪四月寻,
古稀策杖踏云岑。
玉琮刻尽千年韵,
城阙犹藏万载心。
一脉文明开曙色,
八方规制见规箴。
摩挲残壁情难已,
长使幽思入浩吟。
良渚怀古
古稀临胜境,探迹到余杭。
玉璧凝千载,城垣阅八荒。
文明开曙色,薪火续华章。
伫立长天里,风来带墨香。
良渚访古行
古稀远涉至余杭,
良渚探幽意未央。
残垣默立诉千载,
断壁静存隐八荒。
玉琮刻纹藏古韵,
石斧留痕记沧桑。
五千岁月长河里,
文明曙光耀东方 。
水调歌头·良渚访古
古稀踏杭土,寻访良渚踪。城墙宫殿遗迹,千载梦尘封。遥想先民劳作,玉器精琢细磨,信仰刻纹中。水利巧规划,城郭势恢宏。
祭台处,香烟绕,意虔恭。五千岁月流转,文化韵无穷。莫角山头凝伫,思绪飘回远古,史影映眸浓。感悟文明脉,浩叹贯心胸 。
这首词描绘了在良渚遗址的所见所思,从遗迹联想到先民生活、文化创造,展现良渚文化的魅力,抒发对历史文明的深沉感慨 。
良渚纪游
岁在仲春,序属清和。予虽年逾古稀,然慕良渚文明久矣,乃自冰城远赴余杭,访遗址于良渚。
初入其园,但见芳草萋萋,遗址纵横。城墙残垣,犹存昔日之巍峨;宫殿基址,尚留往古之规模。摩挲断壁,抚今追昔,恍若穿越千载,得见先民凿石筑城、制玉制陶之景。观玉琮之精,叹其纹饰瑰丽,藏天地之象;察水利之妙,惊其规划宏远,利万民之生。此诚华夏文明之源,智慧之瑰宝也!
至若莫角山上,极目四望,清风徐来,思接千载。遥想当年,祭祀之仪庄严,礼乐之声回荡,先民以虔诚之心,敬天地、祈丰年,其精神之凝聚,文明之灿烂,令人神往。
今观良渚,方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之积淀,非虚言也。遗址之存,不仅为历史之证,更为文化之根。予既归,犹记良渚之韵,故志此文,以表对先民之敬仰,对文明之礼赞。
上联:踏良渚遗踪,溯五千年文明滥觞,观城墙斑驳,玉琮精巧,水利匠心藏智慧,恍见先民制器营城,祭天祀地,薪火绵延开曙色
下联:怀古稀雅志,寻九万里文脉渊薮,抚石斧沧桑,陶片斑斓,匠心妙笔刻春秋,欣瞻后辈探微索隐,继往开来,星河璀璨耀东方
横批:薪火相承
此联以“良渚遗址”与“古稀馆长探寻”双线交织,上联铺陈遗址文物承载的历史底蕴,下联呼应文化传承之志。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与工整对仗,展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生生不息。
上联:良渚探踪寻古韵
下联:古稀揽胜悟文明
横批:史韵悠长
此联描绘了古稀之年的人在良渚遗址探寻古迹,感悟悠久文明的情景 ,表达对历史文化的尊崇,横批进一步强调历史韵味悠长。
上联:玉琮镌刻千年史
下联:古杖探寻万载春
横批:文脉流芳
上联以良渚代表性文物“玉琮”切入,突出其承载的历史厚度;下联用“古杖”呼应古稀馆长身份,展现探寻文明的执着,“万载春”喻指文化生生不息。横批点明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全联对仗工整,意象凝练。
良渚记游
暮春之月,暖风拂面。余虽年逾古稀,然素慕良渚文明久矣,遂自冰城启程,远赴余杭,访华夏五千年文明之源。
初入遗址公园,草木葱茏,鸟鸣啾啾。循径而行,见古城墙残垣横卧,虽历经岁月侵蚀,仍显雄浑之势。抚触砖石,凉意沁手,似有千年时光自指尖流淌。行至莫角山宫殿区,高台耸立,视野开阔,遥想昔日宫阙巍峨,钟鼓齐鸣,先民于此运筹帷幄,规制天下,不禁心生敬仰。
最令人叹为观止者,乃良渚玉器。展馆之内,玉琮、玉璧陈列有序,纹饰精美绝伦。神人兽面纹神秘莫测,线条流畅婉转,雕琢之工,出神入化。此非仅器物,实乃先民智慧与信仰之结晶,承载着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有水利遗迹,沟渠纵横,堤坝蜿蜒。五千年前,先民已能因势利导,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抵御水患,其规划之精妙,设计之科学,令人惊叹。由此可见,良渚文明已具国家雏形,堪称“中华第一城”。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遗址之上,为古老的土地披上一层金色纱衣。余伫立良久,思绪万千。良渚文明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然其留下的物质与精神遗产,却如璀璨星辰,照亮中华文明的漫漫长路。此行不仅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场与先民的心灵对话。吾辈当承先人之志,传文明之火,使华夏文脉永续,生生不息。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