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塑罗汉凝百年匠韵
艺赏非遗续万载文光
4月17日下午,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在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陈繁国陪同下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民国时期陶瓷展厅欣赏著名陶瓷艺术家曾龙升雕刻的十八罗汉(网红打卡沉思罗汉)。
瓷塑罗汉凝百年匠韵
艺赏非遗续万载文光
4月17日下午,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在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陈繁国陪同下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民国时期陶瓷展厅欣赏著名陶瓷艺术家曾龙升雕刻的十八罗汉(网红打卡沉思罗汉)。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龙江非遗、御膳老汤精、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等,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三五百遗荟萃具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十一大类,来自38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0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0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28位,堪称全国工匠大师匠心独运,绝艺荟萃,在这些技艺精湛的绝美作品中,您会触摸到沧桑岁月里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您会感悟到劳动生活中中华民族的深邃睿智。其作品尊尊蕴含崇拜,幅幅追求美好,件件祈福吉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走进家庭的发展愿景,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瓷塑罗汉前的时光对话
暮春的景德镇,细雨如酥,将中国陶瓷博物馆浸润得愈发古朴雅致。4月17日的下午,时光仿佛在此刻放慢了脚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民国时期陶瓷展厅悄然展开。
古稀之年已过的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带着对非遗文化的虔诚与热爱,缓缓踏入这座陶瓷艺术的殿堂。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皱纹,恰似一部厚重的非遗文化史书,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传承。在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陈繁国的陪同下,二人怀着敬仰之情,朝着那组著名陶瓷艺术家曾龙升雕刻的十八罗汉瓷塑走去。
远远望去,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从遥远的佛国世界穿越而来,带着超凡脱俗的气韵。人群簇拥之处,一尊沉思罗汉尤为引人注目,已然成为网红打卡点。它静静地端坐在那里,微垂的眼睑,轻抿的嘴唇,微微低垂的头颅,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细腻入微,仿佛正沉浸在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思考之中。
王军馆长驻足良久,目光紧紧地锁在沉思罗汉身上。他的眼神中,有惊叹,有感动,更有深深的思索。作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他深知这些瓷塑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每一尊罗汉,都是曾龙升大师匠心独运的结晶,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汗水。从泥土到瓷塑,历经揉泥、拉坯、雕刻、烧制等诸多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无比的耐心,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陈繁国大师站在一旁,轻声为王军馆长讲解着曾龙升大师的创作理念和技艺特点。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王军馆长心中更深层次的感悟之门。二人不时交流着对陶瓷艺术的见解,从瓷塑的造型、线条,到釉色、神韵,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他们的对话中,仿佛能看到陶瓷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看到一代又一代陶瓷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周围的游客来来往往,拍照打卡,热闹非凡。然而,王军馆长和陈繁国大师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沉思罗汉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他们仿佛看到了曾龙升大师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执着,感受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无限追求。沉思罗汉那宁静而深邃的神态,也让他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引发了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更多思考。
夕阳的余晖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十八罗汉瓷塑上,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王军馆长缓缓伸出手,轻轻触碰着瓷塑的表面,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曾龙升大师指尖的余温。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的喧嚣都消失不见,只剩下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热爱在心中流淌。
离开展厅时,王军馆长回头又望了一眼沉思罗汉,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他知道,这次与瓷塑罗汉的相遇,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将激励着自己在非遗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而那尊网红打卡的沉思罗汉,也将继续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聆听它无声的诉说,感受陶瓷艺术的无穷魅力。
曾龙升(字龙生)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一个木刻世家,父兄均从事木刻、油漆工作。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对立体雕刻产生兴趣,14岁随叔父到景德镇学习陶瓷雕塑,拜师瓷雕名家游泽长(游长子)。因学习勤奋,技艺迅速提升,20多岁时已崭露头角,擅长圆雕、浮雕、捏雕等多种技法。
艺术成就
国际声誉:20世纪30年代,他应旅美华侨请求创作高达2米的《孙中山瓷像》,采用分段合成工艺突破技术难点,该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章,并赴美展出后被博物馆收藏。
代表作品:包括《天女散花》《汤显祖》《文天祥》《大龙船》等。其中《天女散花》以飘逸花篮和动态构思闻名,与《大龙船》(含150余个精细人物)一同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江西厅。
风格创新:融合“丰城派”与游长子技法,自创独特风格,作品兼具写实与寓意,如《十八罗汉》《济公》等早年作品已显深厚功底。
社会影响与荣誉
政治与艺术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美协会员、江西省美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1960年,剧作家田汉赞其作品“禹鼎凌烟笔意殊,曾家绝技蜚瓷都”。
后世评价:2011年,经多方机构审议,被追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称号。其子曾山东继承父业,成为聋哑艺术家,延续“陶瓷曾”流派。
个人特质与轶事
曾龙升性格内向,醉心创作时常沉默寡言,因专注雕塑被戏称“曾聋子”。他默许这一绰号,以专注态度成就艺术巅峰,与天津“泥人张”、石湾“陶塑刘”并称中国雕塑界三大流派代表。
总结:曾龙升以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陶瓷雕塑的发展,其作品兼具艺术性与时代性,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观曾龙升十八罗汉瓷塑感怀
瓷都暮雨浥轻尘,
雅客观瓷意韵真。
龙升精雕呈妙相,
罗汉静悟远嚣尘。
泥胎炼就千秋骨,
釉彩凝成万古风。
幸有匠心传技艺,
非遗薪火永流芬。
观曾龙升十八罗汉瓷塑记
岁次乙巳,暮春既望。余随王君军,偕陈君繁国,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舍巍然,庋藏宏富,历代名瓷,灿若星陈。至民国展区,但见曾龙升氏所制十八罗汉瓷塑,神仪内莹,妙相外宣,观者如堵,咸叹观止。
其作也,取高岭之精土,运昆吾之利刀。抟泥为骨,凝釉成肤,经窑火之淬砺,现庄严之法相。十八尊者,或怒目扬眉,若降魔于尘寰;或垂眸敛息,似参玄于定境。尤网红之沉思罗汉,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灵台澄澈,万虑皆空,观者至此,恍入灵山胜境,顿生敬畏之心。
曾君龙升,瓷艺巨擘,生逢乱世,志守匠心。融西法于陶钧,贯古今于毫末,以刀代笔,塑万象于方寸;借火传魂,赋神韵于泥胎。其技艺之精,非独形肖,更得神髓,故能名重当世,泽被后人。
王君年逾古稀,素怀传扬非遗之志;陈君妙擅陶艺,深谙制瓷之奥。二人徘徊展前,抚瓷叹赏,或论技法之工拙,或析神韵之得失。余虽不敏,亦知此瓷塑非独泥火之结晶,实乃文化之瑰宝,匠心之凝萃也。
嗟乎!千年窑火,薪传不绝;百代瓷魂,历久弥新。曾君之艺,既彰往圣之绝学,复启来者之津梁。愿此非遗瑰宝,永世流芳,使后人皆得睹古艺之精妙,感匠心之卓绝,则文脉永续,幸甚至哉!
景德镇“遇”罗汉: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4月17日下午,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馆长王军驻足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民国展厅,目光凝驻于曾龙升雕刻的《沉思罗汉》。这尊“网红打卡”的陶瓷珍品,以细腻刀法勾勒出罗汉垂眸托腮的神态,衣纹褶皱如流水蜿蜒,指尖轻叩石案的细节更显禅意深邃。
曾龙升作为民国陶瓷雕塑大家,擅以写实手法赋予泥土生命。此作既承古法神韵,又融西方雕塑技法,罗汉微蹙的眉头似藏万千哲思,静穆中涌动着超越时代的艺术张力。王军凝视良久,感慨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奇妙共鸣:“非遗的魅力,正是在岁月沉淀中始终焕发新生。”展厅内,光影掠过釉面,仿佛为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镀上一层温润柔光。
景德镇观曾龙升十八罗汉瓷塑
雨润瓷都秀,厅幽古艺彰。
一刀凝佛相,百态隐沧桑。
泥火千年韵,匠心万载芳。
观瞻思匠意,文脉永流芳。
观曾龙升十八罗汉瓷塑
瓷雕罗汉韵天成,
刀刻神工岁月凝。
莫道泥胎无慧性,
沉思一塑动瓷城。
1,坐鹿罗汉:
通常呈现为骑鹿的形象,鹿象征着吉祥与温顺,他面容祥和,仿佛在与鹿一同悠然漫步,寓意着能够引领众生走向吉祥之路。
瓷塑罗汉赋
岁在孟夏,序属清和。余随友辈,览胜瓷都。至若中国陶瓷之馆,藏珍蕴宝,气宇恢宏。步入民国展区,但见曾龙升氏所制十八罗汉瓷塑,凛凛然若降自天竺,穆穆兮如现于祇园,遂驻足凝神,叹为观止,乃作斯赋以记之。
观夫陶泥为骨,釉彩成肌。揉炼百遍,抟捏千回。取高岭之精魄,融匠人之心思。塑形于指端,运刀若游龙戏雾;赋神于胎体,点睛似灵珠生辉。十八罗汉,各展殊姿:或蹙眉低首,若参天地之妙理;或怒目圆睁,似镇魍魉之邪祟;或拈花微笑,含般若之智慧;或袒胸露腹,显豁达之襟怀。沉思罗汉者,网红之翘楚也,颔首垂眸,神思邈远,若溯古今之流变,若究生死之轮回,观者至此,皆忘形骸,如入禅境。
忆昔曾公龙升,生逢乱世,志守陶炉。承千年之窑火,开一代之新风。其艺也,师法造化而不泥古,独抒性灵而自成章。于方寸之间,塑乾坤万象;在窑变之际,铸不朽奇观。以瓷为纸,雕绘西天圣相;借火传情,弘扬东方神韵。昔者,泥土贱物也,经其手则化腐朽为神奇;今者,瓷塑瑰宝也,传后世而耀古今于璀璨。
王军古稀,怀非遗之夙愿;陈师伴行,述瓷艺之渊源。二人临展,如逢故旧。抚其温润,感匠心之诚笃;察其精微,叹技艺之卓然。思非遗传承之路,道阻且长,然有此瑰宝为引,有诸贤士为继,何愁文脉之不昌?
嗟乎!瓷塑罗汉,岂止陶泥之躯?实乃文化之魂、艺术之魄也。承载先民之智慧,寄托今人之仰崇。愿薪火相传,赓续千年文脉;匠心永驻,重辉万载瓷都。
2, 欢喜罗汉:
又称迦诺迦代蹉尊者,形象多为袒胸露腹,面带笑容,手持金元宝或如意等物,给人一种喜庆、欢乐的感觉,象征着能给人带来欢喜和好运。
3. 举钵罗汉:
此罗汉双手举钵,钵是僧人化缘的器具,他神情专注,似乎在以钵接受众生的供养,代表着僧人对修行的虔诚和对众生布施的感恩。
4. 托塔罗汉:一般为右手托塔,宝塔象征着佛法的力量和智慧,他面容庄严肃穆,寓意着守护佛法,镇护众生,使众生免受邪魔侵害。
5. 静坐罗汉:通常以静坐冥想的姿态出现,双目微闭,神态安详,专注于内心的修行,展现出一种宁静、沉稳的气质,象征着通过内心的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6. 过江罗汉:
又名跋陀罗尊者,形象多为身负经卷,手持禅杖,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行走,神态从容,显示出其超凡的定力和神通,寓意着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7. 骑象罗汉:
骑在大象背上,大象代表着力量和稳重,他神情和蔼,象征着以强大的力量和稳健的步伐,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走向解脱之路。
8. 笑狮罗汉:
身边常有狮子相伴,狮子象征着佛法的威严,他面带微笑,与狮子的威猛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以慈悲和智慧降伏心中的“狮子”,即各种烦恼和杂念。
9. 开心罗汉:又称戍博迦尊者,其形象通常是袒露着胸膛,露出开心的笑容,有时会手持法器,展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象征着内心的自在和快乐。
10. 探手罗汉:以伸手向前的姿态示人,仿佛在向众生传递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他的动作舒展,神情专注,寓意着积极主动地帮助众生,引导他们走向正道。
11. 沉思罗汉:通常作低头沉思状,神态专注,仿佛在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佛法的奥秘,其姿态表现出对佛法的深入探究和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感悟。
12. 挖耳罗汉:以手挖耳的形象出现,寓意着他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倾听佛法,同时也象征着能够清除内心的烦恼和杂念,保持心灵的纯净。
13. 布袋罗汉:
身背布袋,面容和蔼,布袋能容纳万物,象征着他有广阔的胸怀和慈悲的精神,能够包容众生的一切苦难,帮助众生解脱。
14. 芭蕉罗汉:常坐在芭蕉树下,或手持芭蕉叶,芭蕉叶在佛教中象征着佛法的清凉,能消除众生的烦恼热恼,他的形象给人一种宁静、清凉的感觉。
15. 长眉罗汉:有着长长的眉毛,眉毛象征着长寿和修行的深厚功力,他面容慈善,显示出一种长者的风范,寓意着修行的长久和智慧的积累。
16. 看门罗汉:
通常守护在寺庙门口或佛法的大门前,神情严肃,手持武器或法器,象征着守护佛法,防止邪魔外道的入侵,保护修行者的安宁。
17. 降龙罗汉:传说能降伏恶龙,形象多为脚踏恶龙,或手持降魔杵,威风凛凛,代表着佛法的强大力量,能够降伏一切邪恶势力,保护众生和佛法的安宁。
18. 伏虎罗汉:与老虎相伴,老虎在他身边温顺驯服,象征着他以慈悲和智慧降伏了心中的“虎”,即嗔怒等负面情绪,也寓意着能够帮助众生克服内心的恐惧和障碍。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