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文化游 寻根溯源流
王军馆长5月4日在威海
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参观学习
铭记历史 初心不变 使命担当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主席视察山东威海刘公岛时题字(十三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纪念碑在北洋海军炮台遗址处
此地点是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主席视察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炮台遗址走过拍照的地方
5月4日王军馆长登上刘公岛北洋海军东炮台遗址参观学习,铭记历史,初心不变,使命担当。
王军馆长在眺望远方
王军馆长在习近平主席题字碑前留影
炮台
共筑造9座海岸炮台。以旅顺口口门为界,口东5座、口西4座,从东至西分别为:老蛎嘴后炮台、老蛎嘴炮台、摸珠礁炮台、黄金山副炮台、黄金山炮台、老虎尾炮台、威远炮台、蛮子营炮台、馒头山炮台。其中除老蛎嘴炮台为穹窑式外,其余均为露天炮台,共配置火炮58门,其中200mm口径以上9门。
王军馆长在东炮台留影
威海刘公岛东炮台习近平主席视察的海边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丁公路,建于1985年3月21日,馆名由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
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属于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级军事衙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保护管理机构,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以来,已接待6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100多个国家的一千多万观众。1988年,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16日,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1]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烟台华海公司刘总、曲总陪同王军馆长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参观学习
王军馆长在博物馆的海军公所
王军馆长5月4日在刘公岛码头上留影
刘公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甲午海战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码头东200米,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影视等综合艺术手段展示甲午海战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1]
馆内以电、光、声等现代科技营造的氛围,生动逼真,游人置身其中,耳闻目瞩甲午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整个海战馆气势宏大,外型有如几艘互相撞击穿插的船体,坐落在当年旗舰定远号搁浅的地方,悬浮于海上。18米高的主体建筑上塑造了一尊15米高的北洋海军将领像,为国内人物雕塑之最。
5月4日王军馆长在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参观学习
北洋水师定远舰舰长邓世昌石雕像
王军馆长在中华海坛
刘公岛博览园中的中华海坛
北京有天坛,地坛,威海有海坛,称中国三坛
刘公岛博览园内的望海楼
王军馆长在刘公岛博览园望海楼参观
5月4日王军馆长在威海刘公岛博览园参观学习
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
北洋水师定远舰模型
定远舰
5月4日王军馆长在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定远舰模型前
刘公岛上的潜水艇
丁汝昌纪念馆是在丁汝昌寓所的基础上辟建而成的。馆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丁汝昌寓所是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官宅。按照《北洋海军章程》,除提督外,其他军官终年住船岸上不建衙,不设公馆。寓所建于1888年,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包括前花园、寓所和后花园三部分。在馆前花园处,矗立着一尊高385厘米的丁汝昌铜像。丁汝昌面朝大海,手捧兵书,深谋远虑。
丁汝昌提督石雕像
钓鱼台主权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甲午海战指挥部
海军公所
这里曾是大清海军的初梦,近代史第一个海军的诞生地。
清光绪九年,即为1883年,清廷创办北洋海军,辟大连湾、旅顺口、威海卫、胶州湾为屯泊口岸,选择了威海卫刘公岛为基地。其后,“设提督一员统领全军操防事宜,归北洋大臣节制调遣,设威海行营以为提督办公之所”。此地就是北洋水师提督署。也就是当年的海军司令部。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这里诞生和灭亡。
东泓炮台展馆
北洋水师提督署
北洋水师提督署是威海重要的古迹之一。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朝廷建立北洋水师,并设督署于岛上,习称北洋水师提督衙门,是北洋水师的指挥机关。
丁汝昌塑像
北洋海军提督署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指挥中枢,是国内仅存的、保存完好的清代高级军事衙门,占地1.7万平方米。馆内收藏着近千件珍贵历史文物,海底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前双主炮,每门重达20多吨;内容丰富的塑像、沙盘、模型、图片文物等陈列展览,生动再现了北洋海军兴衰、甲午战争始终的历史。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中有长达18.88米、寓意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铭刻着近600位北洋海军将士的姓名、职衔。刘公岛水师学堂是清末四所近代海军学堂中惟一一座规模完整、有迹可寻的学堂。
提督署背山面海,坐北朝南,围以长垣,占地1万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沿中轴线有三进院落,分前、中、后三厅。前为议事厅,中是宴会厅,祭把厅在后面。东西跨院问有长廊贯通。大门前左右角楼为鸣金、奏乐和瞭望处,东西两侧是辕门。整个建筑飞檐画栋,雄伟壮观。提督衙门外西南200米处是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寓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与日寇激战于黄海。提督丁汝昌和舰长邓世昌英勇奋战,最后壮烈殉国。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纪念馆是在丁汝昌寓所的基础上辟建而成的。馆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丁汝昌寓所是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官宅。按照《北洋海军章程》,除提督外,其他军官终年住船岸上不建衙,不设公馆。寓所建于1888年,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包括前花园、寓所和后花园三部分。在馆前花园处,矗立着一尊高385厘米的丁汝昌铜像。丁汝昌面朝大海,手捧兵书,深谋远虑。
博物馆内的海军公所
博物馆前的西辕门
博物馆内的北洋水师济远号打捞物品
王军馆长在博物馆北洋水师济远号舰打捞后的炮留影,铭记勿忘国耻。
甲午海战使用的炮弹壳
甲午战争中使用的英国制造鱼雷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刘公岛码头
刘公岛码头的游船
威海刘公岛国家AAAAA旅游景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