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化的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中的一个。它不仅代表的一种文化,更是历史的传承。满族的祖先女真族在阿城这篇沃土创作了璀璨的金源文化。
为打造古都阿城特色金源文化名片,传承、弘扬、研究、交流满族文化,增添阿城区旅游靓色,由哈尔滨三五非遗馆馆长王军先生于阿什河畔建立了“五帝金秋园”,无言地诉说着“金代五帝”将阿城当年作为一国之都的辉煌。在五帝金秋园中展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铜座龙及神鹰海东青,体现女真民族从单一民族的兴起到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铜雕、高度5.55M、重5550斤
女真之魂海东青
铜雕、高度5.55M、重5550斤
国家一级文物铜座龙
铜雕、高度5.55M、重5550斤
五帝金秋园之满族民俗馆
满族民俗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五帝金秋园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馆内设有六大部分,收集和展出了满族民俗艺术珍品,以还原、设有满族文化发展历史、满族各阶层人民的住宿、生活、农耕、婚俗、匠作胡同、娱乐物品等场景 ; 满族各时期人文用品,生活用品 ; 以绘画长廊为辅助,手绘满族人民日常劳作及幸福生活场景。迄今为止,馆藏民俗已达200余种,共1000余件。该馆的成立开启了世界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又一扇大门,也为阿城旅游业,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
第一单元:满族民俗简图
满族习俗是众多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创作的作品涵盖了不同的生活主题,有满族服饰、住宅、饮食、礼仪、婚俗、祭祖等,散发着纯朴、亲切的文化气息,画家以拙朴童稚的构图形式,高亢热烈的色彩效果,健康真实的满族习俗创作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满族的历史和文化,让众人感受其纯朴的生活内容,充分体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单元:农耕生产区
农耕是满族先民的古老生产门类,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其民族独有的农耕习俗,而这些习俗表现在满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千百年来,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沿袭至今。
农耕用具
满族民俗物品—风车
满族民俗物品—农耕用具
第三单元:满族不同层次住户人家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注重御寒保暖功能和信仰礼俗之需,由此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居习俗。“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描绘出满族传统住宅的主要特点。
中等人家
居室陈设以日常起居坐卧的火炕为载体,简洁朴实且重视普通用品的装饰美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普通农家
满族民俗物品—轱辘井
满族民俗物品—鸡窝
满族民俗物品—纸龙船
满族民俗物品—马车
第四单元:满族婚俗
满族婚嫁习俗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吸收汉文化元素,自成一格。旧时多在八旗范围内择偶,嫁娶仪式分为议婚、定婚和成婚三个阶段。具体仪式中,多带有骑射民族朴素的时代特征,并与本民族信仰、服饰等礼俗相互结合,十分注重诹吉纳福的祥和气氛,颇具朴实淳厚的民族风格。
满族婚房
满族民俗物品—悠车
满族民俗物品—鸳鸯(动物标本)
第五单元:匠人胡同
传统的工匠中木匠,泥水匠,铁匠,裁缝,剃头匠等对匠人的称呼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
泥塑—庆丰收
铁匠工具
木匠工具
鞋匠工具
第六单元:满族服饰
满族传统服饰特色鲜明,为适应骑射生活,早年无论男女都以袍服为主,袍外罩马甲、马褂,以为御寒及装饰。伴随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满族妇女服饰更趋美化,无论贵贱,多梳高髻旗头,着过膝长袍,穿高底旗鞋,世以“旗装”称之。其所穿“旗袍”,经不断改进,至今成为最典型的中国女装样式。
满族服饰
满族民俗馆的建立,对于挖掘满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作用。馆藏的一件件民俗文物,展现了一幅幅纷繁的满族历史风情画卷;描绘出满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多彩生活及灿烂文化。
哈尔滨三五非遗博览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博览馆园区内设有三五百遗园、满族史话馆、满祖金殿、中华非遗堂、满族民俗馆、非遗产品销售厅、非遗传习所等无偿公益性对社会开放,将您带进悠悠古都,揭开大金王朝的旷古神秘面纱,并感受阿城这座古城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满族文化网原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