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习近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省级非遗凤翔泥塑传承人胡小红(20)
雍州灵土孕奇珍,泥塑风华盛古今。
巧匠精抟千样态,浓情绘就万般神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不断努力,以不同形式为载体,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陕西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民间泥塑艺术。当地传统的儿童玩具和镇宅辟邪的吉祥物。流布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凤翔泥塑产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村中有两百多家农户,几乎家家从事泥塑生产。相传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本部第六营在此地安营扎寨,因而得名六营村。该营有江西籍士兵会做陶瓷品,闲暇之余便利用当地黏性较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捏成各种泥人、泥动物、泥器物,制模做偶,并施以彩绘成为泥玩具或吉祥物,批量生产出售。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由此产生,并传承至今。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胡深指导胡小红绘制泥塑
凤翔泥塑主要分为泥玩类、挂片类、立人类三种,泥玩类有十二生肖及狮、鹿等动物;挂片类(浮雕)有虎脸、狮脸、麒麟送子、八仙人物等;立人类(圆雕)有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关公、张飞、诸葛亮等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三霄娘娘等。
凤翔泥塑制作方法为:取当地板板土为原材料,经过晾干、筛选、用木槌砸碎、和泥、加棉花、擀泥饼、入模、出模、插铁杆、晾晒、上白粉、线描、上彩、刷清漆等十多道工序完成。凤翔泥塑造型夸张,想象大胆,形神兼备,色彩绚丽喜庆,线条奔放流畅,极具装饰意味,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与审美观念。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凤翔泥塑多用于装饰美化居室,更加受到城乡民众的喜爱。
凤翔泥塑传承人胡小红(左)向游客介绍自己的艺术作品
胡小红,宝鸡凤翔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共产党员。胡小红在继承传统彩绘泥塑技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创作出造型朴实淳厚、夸张强烈有力、装饰华丽饱满、色彩艳丽和谐、线条流畅优美的彩绘泥塑作品。其代表作《坐虎》《虎脸》既威猛又可爱,既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又有鲜明的风格个性。作品多次应邀赴京展出。
胡小红是凤翔泥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胡深的女儿,六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泥塑的制作,至今已有四十三年。
作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胡小红除了继承了父亲的老手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传承了父亲那一代老艺人身上的艺德,她说:“父亲那一代人最让人敬佩的不是手艺,而是他们身上那种将文化浸润于心的精神素养”。“做泥塑,就是在塑人心”胡小红在其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当中,一直用一件又一件的泥塑在重塑民间工匠大师的立心之道。
作品材质:泥
作品规格:40*55cm
收藏时间:2019年7月9日
作品材质:泥
作品规格:23*12*21cm
收藏时间:2019年7月9日
作品材质:泥
作品规格:23*12*21cm
收藏时间:2019年7月9日
作品材质:泥
作品规格:22*12*13cm
收藏时间:2019年7月9日
作品材质:泥
作品规格:22*12*16cm
收藏时间:2019年7月9日
六营胡氏,六百年的泥塑传承史薪火不绝,几代人的艰辛付出,让凤翔泥塑文化充满无穷的魅力,他们留下的凤翔泥塑的作品,印证了六营泥塑工匠大师以生命捍卫艺术的尊严。他们专注于艺术,苛刻严厉、一丝不苟的执着,让每一件六营传世泥塑充满传神之气。
胡小红·凤翔泥塑赋
西岐凤翔,古韵悠长,泥塑一绝,声名远扬。胡小红,此艺苑之翘楚,以非凡才情与执着坚守,为凤翔泥塑续添华彩。
生于斯、长于斯,胡小红自幼对泥塑情有独钟,耳濡目染间,先辈手艺如种子扎根心间。及长,潜心钻研,一头扎进这泥塑的世界。凤翔之地,黄土含灵,她深谙取土之道,亲赴原野,甄选质地细腻、黏性适宜之土,精心捶打,唤醒泥土沉睡的力量。
观其创作,十指灵动,如有神助。捏塑之时,或搓、或揉、或压、或挑,泥团在她手中迅速变幻形态。生肖泥塑,活灵活现,虎之威猛霸气,双目圆睁,似欲震山林;兔之乖巧伶俐,红眸闪烁,仿若跃草甸。传统人物更是一绝,戏曲脸谱,色彩斑斓,线条刚劲流畅,忠奸善恶,一目了然;神话角色,仙风飘逸,姿态各异,或腾云驾雾,或降妖除魔,尽显神韵。
彩绘环节,胡小红匠心独运。她熟谙色彩搭配之道,大红大绿,相映成趣,不艳不俗,尽显民俗风情。牡丹绽彩,寓意富贵;祥龙盘绕,象征祥瑞。既遵循传统色彩范式,又融入时尚审美,让古老泥塑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她手中,凤翔泥塑不再是简单的民间玩物,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民俗信仰与艺术追求的瑰宝。愿胡小红之路越走越宽,凤翔泥塑之光,在华夏大地永不停息地闪耀。
哈尔滨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三五非遗博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延川大街758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也是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创办的非遗博览馆。馆内设有金源文化展厅(女真史话、满族史话、女真满族史话、金都五帝园、满祖金殿、传世老汤);非遗文化展厅(伟大领袖、非遗传习、百遗荟萃、传世老汤、传统文化:人寿年丰、八仙神通、三星拱照、五路财神、六十甲子);民俗文化展厅(记住乡愁、农村往事、巨源工商、乡村文化、士兵记忆、哈尔滨百年华章);三五百遗荟(传统美术7类:木版年画、唐卡、绘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传统技艺10类:陶类、织锦、金属、景泰蓝、漆器、雕刻、编织、瓷器、乐器、服饰),来自363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31个省市自治区16个民族)的作品共5355件。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2位(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17位,面向社会展现来自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全国罕见,龙江唯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三五非遗博览馆,实现让非遗走进生活,让非遗之花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
铜雕: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雕像高5.5米,重3500公斤,大金名将沾罕和金元术雕像矗立二侧
景学勤中将题赠书法:黑龙江百遗荟文化有限公司
铜铸“金源神龙”,龙身高150厘米,重105公斤,龙身上分别采用阴、阳手法铸有100位共和国将军题写的“龙”字。
熊元吉少将题写“金源神龙”
寿山石雕“金源神龙”,龙体长100厘米,重3500斤,底座上刻有135位共和国将军书写的“大金第一都”题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