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

开国将军林前传承红色基因

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

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 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视频】“致敬,我们的城市”http://peopleurl.cn/25qM7j庆祝建国70周年“致敬,我们的城市”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全城巡礼活动在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启动 三五观察网哈尔滨电

展馆景观

金源油画

展馆场景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荟萃 > 三五百遗荟萃:传统技艺七位陶瓷国家非遗传承人艺术精品(抖音)

三五百遗荟萃:传统技艺七位陶瓷国家非遗传承人艺术精品(抖音)

2020年10月31日 18:30:32 来源:三五观察网 访问量:874
   
三五百遗荟萃:传统技艺七位陶瓷国家非遗传承人艺术精品

相关阅读:
于逢:刘传大师与石湾陶艺

   1986年广东省省评选工艺美术大师十余人,石湾老陶塑家刘传同志荣居榜首。他从事石湾人物陶塑至今已60年,在漫长的道路上经历了好几个时代的风雨,是石湾诸陶塑大师中硕果仅存的一人。他是一个幸存者,又是一个坚持者。解放前他已创作了人物陶塑千多件问世;解放后他无论在个人的创作上,在指导选料、配釉、烧制的生产技术上,在总结石湾人物陶塑的艺术规律上,在培养年青一代的陶塑家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沿着他所走过的道路,来研究石湾人物陶塑的特点和发展,将会得到极其有益的启示。

 一

   石湾人物陶塑为何如此引起海内外艺术鉴赏家的赞叹?为何如此富有艺术魅力而又雅俗共赏?为何如此成为收藏家们毕生以求的珍品?为何能够进入世界上一些国家博物馆?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与其他雕塑相比——与北京牙雕人像,天津、无锡的彩色泥人,温州的黄杨木刻,景德、龙泉、德化、枫溪的细瓷塑像相比,石湾人物陶塑也许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你能从众多的雕塑中一眼就能把它认出来。这是由于它极富真实感,生动传神,古拙浑厚,粗犷豪放,釉彩斑烂。它来自民间,充满了乡土气息,带着生活的无限活力。

   据最近当地出土文物证明,石湾窑实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陶瓷中算是晚辈吧,却又不会太晚。在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的顶端,有条湾溪河,河边有个小小的村落,名为石湾。村民以半农半渔半工为生,延续到唐代,借水土之利,开始建窑制陶,生产粗贱的日用品,例如食具、饭具、茶壶、缸瓦以至园林饰物等;经宋、元迄明,就赢得了“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广东新语》)和“石湾瓦,甲天下”(《明诗综》第一卷《谣谚》)的美称。明末即出现的印有祖唐居、可松、杨升等底款的美术器皿;继而塑制美术人物,时已明末清初。最早出现的是一些仿舒窑和仿钧窑的人物。其后集体塑制的有“文如璧”“均玉”等的巨大瓦脊雕塑,人物组成长达二三丈的群体,所演故事是一段段戏文,可以看出人物造像与风格深受粤剧中各类角色扮相和身段的影响,但面目大都雷同。约嘉道之间,已有单个人像陆续出现,仿舒仿钧,青出于蓝,以后开始形成石湾自己的独特风格。当时名师辈出,落款的有黄炳、黄古珍、陈渭岩、刘佐朝、潘玉书、潘铁逵、温颂龄等;还有不少无名氏以其留下的珍品而成为谜一样的人,例如诨号“大难祖”的陈祖就是其中之一。清末民初,形成了一个隆盛时期,百花吐艳,粗细并存。陈渭岩、潘玉书师徒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也是石湾人物陶艺的一个转折点。前此作品多粗犷而豪放,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此后作品则日趋细致,更富于现实主义。这是大体而言,因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往往是相互结合而难于截然分开的。潘玉书是一个高峰,当时艺名风靡海内外,有人还说他到过法国参观,又有人说他曾从意大利人学艺,都是以讹传讹,并无什么根据。其实潘玉书就是潘玉书,其艺术是道道地地的石湾艺术。

   石湾陶艺过去一向上不了正统的中国陶瓷史和中国艺术史,属于“其他”之列,归入“另册”。石湾窑一向是民窑,不属官窑。幸乎不幸乎?看来正好由于它从来是民窑,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官方所注目,也就不为官方所控制、所矫饰,而象野草似地恣意生长,吸取了人民的智慧,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其中美术陶塑,尤为人民所喜爱。它虽以仿各大名窑为开端,但终于深深扎根于水乡沃土之中,长成婆娑大树。仙佛罗汉、观音道士,都给人化了;文人雅士、仕女美姬,都成为活生生的人物;过海八仙、竹林七贤,一个个像真人的写照。当时百花争艳斗妍,名师各法,都有所长,或凝重,或奔放,或稚拙,或泼辣,都恰到好处。但潘玉书特别艺高一筹,其作品光芒闪耀,使其他各家风格为之失色,成为当时主要的流派,并延续影响至今。当潘玉书艺名鼎盛之日,正是刘传出身当童工之时。他初则“偷师”,继而摸索,终于自学成材,既受潘玉书的感染,又集各家所长,创造出了个人风格,而继潘玉书之后成为一代大师。

   刘传生于1916年,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其先祖原籍顺德,迁来石湾已有好几代。好几代都是当制陶工人,干的都是重活。一向家贫如洗,生活艰辛。刘传是单传独子,为全家的希望所在。可是自小瘦骨嶙峋,体质孱弱,看来难有出息。但他在这陶镇里自小受着熏陶,也学着捏弄泥巴。十岁时候造了第一件作品,是他祖父的全身立像,高约45厘米,拙朴幼稚,却又相当形似,是对着照片和真人雕塑的。之后读了两年私塾,十二岁就进了近亲开设的陶店作坊当童工。一天干16小时的活,打扫卫生,练泥印模,晒坯上釉,装窑烧火,两手不停,劳累不堪。于是他不能不考虑,这样下去,终无了期,自己必须学会点手艺,塑出“石湾公仔”,成为师傅,才能独立干活,免于寄人篱下,摆脱困境。石湾从来是个出人材的地方。但他交不出几十元白银的学师费,如何拜师?所以他从来没有拜过师,但很会“偷师”。当时师傅塑造人像是躲起来干的,不让人家看,见有人来了,就用布把它蒙盖起来,怕给别人学了去。当时潘玉书和温颂龄已有四十多岁年纪,刘传还是个不引人注意的孩子。他好奇地站在旁边窥看,他们并不戒备,许多技巧都给这孩子“默记”住了。刘传所在的陶器作坊,也有师傅造石湾公仔。刘传常常假装解手,经过他身边就停住脚步看。老板发现了就骂他:“哼,你不要打死师傅下山啰!可是看你这四方木头,能学出个屁来!”这话刺伤了小童工的心,却催使他发愤图强。一天干完16小时,深夜就点起小油灯自己练艺,有时还偷仿一些名师的人像泥坯。临近抗日战争发生,刘传才十七八岁,就已经小有名气了。温颂龄不幸早死,潘玉书也终于在贫病交迫中辞世。石湾镇沦陷后,艺人死的死,逃的逃,改行的改行;刘传无处可去,只好留在故土。凭着自幼掌握了全套的制陶生产技术,塑造人像又得心应手,于是制出高档的艺术成品,通过古董商往外销售,以维持生活。他为势所逼,反而出了个创作的旺盛期和成熟期。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集团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观察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