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为了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我们南下的红军先后进行了绥崇丹懋战役,击溃川军6个旅。 10月24日,我们进入道孚、炉霍、甘孜地区。此时,只有翻越冰雪覆盖的夹金山,才能摆脱蒋介石嫡系部队和川军饿狼般的穷追堵截。 夹金山虽然只有海拔4000多米,可是终年积雪,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当地有这么一句民谣形容夹金山:“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难攀。” 红一方面军是前一年的夏天翻越夹金山的,死了不少人。我们红四方面军第一次翻越夹金山时是秋天,也死了不少人。这一次,我们和红二方面军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又不知会有多少红军战士要倒在这空气稀薄而高寒的雪山上。 夹金山风雪交加,山路显得格外陡峭,石块上覆盖着冰雪,滑得和镜面一样。寒冷、狂风、冰雪如冰雹般地迎面砸来,夹金山再次给我们一个狰狞的面目。特别是高山缺氧,人的高山反应十分严重,全身没有劲,挪动一步都十分困难,何况我们还携带着武器装备和干粮爬山。 由于连续作战,没有子弹,在北上之前,只好将马克沁机枪掩埋起来。我扛着步枪,踏着没膝的厚雪,艰难前行。我们大多数红军战士都穿着单衣。尽管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裤,很快又冻得硬邦邦的,走起路来哗哗作响。快到山顶时,空气越来越稀薄,风力也越来越大。一个走在我前面的战士,连人带枪被狂风刮下了山涧,连“救命”都来不及喊一声。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突然倒在雪地里,就永远起不来了。他们倒下的地方,不一会儿就隆起了一个个新的“雪堆”。 整整一天,我们终于翻越了夹金山,可抵达山底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前面又出现一座更高的大山。这就是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风暴比夹金山更凶险,道路更难行。夹裹着积雪和沙石的风暴,像猛兽一般吞噬着行军队伍,不少战友被卷进了万丈深渊。行军路上,绵延不断一个个隆起的雪堆下,就是一个个倒下的红军战士。 过了雪山后,我的嗓子完全哑了,身体冻僵了。一次,我刚坐下来就失去了知觉,是战友们点起篝火慢慢地把我温暖过来。我的手、脚全都冻烂了,很多战友得了雪盲症…… 过了雪山是草地。绿草无边,一望无际。 草地,乍听起来是个美丽的名字,一块块间杂着野花的嫩绿水草,好像浮萍似的,附着在泥沼之上。一脚踩下去,方圆二三十平方米的地面都在摇动,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沼泽之中,而且越陷越深。有的战士走着走着,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只能靠战友来救助,救助不及时,一会儿就没了踪影。草地上的气候说变就变。说晴,太阳很大,晒得人脸发烫;说阴,一阵风吹来,就会飘雪,寒风刺骨,冻得人直发抖。 1935年秋天,终于与中央红军会合,没想到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掉头南下,我们又第二次过草地。为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我和战友们又第三次过草地。有了前两次的经验,第三次就较为顺利一些了。这次过草地,我们红四方面军吸取了教训,每个官兵都携带一根长长的棍子,我选的是一根竹棍。行军时,人拄着棍子,相当于多了一条腿,既可以探路,测出沼泽的深浅;又可以在战友们陷入泥潭出现危险时,伸出竹棍相救,把他们从泥沼中拽上来。我用手中的这根竹棍,救了数十位陷入泥潭的战友。 就在这片大草地上,一群群年轻的生命,有的年仅十几岁,就永远倒在了这里,熟睡在了这绿色的灵床上。 (摘自《向守志回忆录》) |
![]() |
![]() |
![]() |
![]() |
![]() |